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讓中醫藥更好造福人類(海外華僑華人暢談·如何畫出最大同心圓)
——對話4位海外中醫從業者
本報記者  賈平凡
2021年09月24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戴京璋(左二)和同事一起為當地病患診療。

王梅(前排左二)和學生在一起。

吳濱江正在為患者診脈。

楊捷應邀出席第68屆聯合國大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近代以來,伴隨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腳步,中醫和中醫藥跨越山海,走進世界多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國採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的抗疫方法,引發世界關注。

近年來,中醫和中醫藥在海外圈粉無數。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接受過中醫針灸、推拿或氣功治療的人數已達世界總人口的1/3以上。

華僑華人在海外推廣中醫藥文化中扮演著什麼角色?中醫和中醫藥在全球戰疫中發揮了哪些獨特作用?未來,中醫藥應如何更好地造福人類健康?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海外中醫從業者,請他們暢談自己的體會。

北京中醫藥大學德國魁茨汀醫院中方院長  戴京璋

不遺余力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2002年至今,我受委派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德國魁茨汀醫院擔任中方院長。近20年來,我們醫院運用中醫藥為德國及周邊國家病人解除病痛﹔幫助更多海外民眾和西醫醫生了解並學習中醫藥和中國文化﹔自2018年起,連續3年主持並成功申報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中國—德國中醫藥中心(魁茨汀)項目……為中醫藥國際化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讓我有滿滿的成就感。

自去年以來,面對不斷反彈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始終堅持發揮中醫藥優勢,以預防為主,採用煎煮中藥防疫湯、教授氣功、耳豆貼敷、根據德國民眾需求提供中藥抗疫處方等多種方式,取得了1年多來住院患者零感染的顯著成效。

在海外推廣中醫藥,可以讓中醫藥養生理念和中國幾千年的防病治病經驗惠及全球:增進各國民眾的健康福祉,減輕患者病痛﹔造福健康事業,助力構建人類健康共同體﹔促進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傳播中醫藥文化。但目前,在海外推廣中醫藥面臨不少挑戰,如政策法規壁壘造成中醫藥准入障礙、中醫師工作許可獲取難、部分西醫醫生等群體對中醫藥存在嚴重偏見等。

結合在海外的工作經驗,我認為海外中醫院建設和中醫藥傳播需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以“一個核心、兩個堅持、三個方面、四種態度”為基本原則。即以療效為核心,堅持以中醫理論和觀念為指導、堅持發揮中醫特色與優勢,將中醫醫療服務、教學與科研三方面全面結合,秉持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和而不同、融合發展的工作態度。

——加強體系建設。一是政府主導,加強頂層設計,充分開發和利用國內外有效資源,根據不同地區社會、經濟、衛生發展水平與需要等方面情況,作出更科學全面的配置與規劃,進一步促使各國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法規支持﹔二是以中醫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主體,發揮各自優勢,醫教研結合,力爭取得更多、更可信、更高層次的中醫藥研究成果,推進更高水平的中醫藥國際合作,提高中醫藥在住在國的可信度﹔三是加強中醫藥產品的產業鏈建設,避免企業之間的不合理競爭,規范生產,加強品類互補,在種植、加工、檢測、銷售、物流等各個環節及標准化建設上下功夫,提高中醫藥產品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力﹔四是以專業學會為平台,加強標准化建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切合實際,不斷總結經驗,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適應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標准體系﹔五是建立非學術性中醫藥國際發展聯盟,廣泛吸收海內外支持中醫藥發展的各界人士,共同推動中醫藥國際化進程的持續穩步發展。

——強化自身建設。中醫藥界要以“ 海納百川”的胸懷,互學互助、協同合作,共謀發展。一是要貨真價實,始終如一。學習同仁堂百年如一日地恪守“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原則,堅持中醫“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本色,不投機、不跟風、不造假﹔二是要細節周到,管理精致。全面考慮患者和市場需求,充分顯現中醫藥人文關懷的特點﹔三是特色鮮明,專注質量。對於浩如煙海的珍貴中醫藥文化遺產,既要學習與繼承,也要弘揚與創新,同時堅持“患者至上,療效第一”的宗旨,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荷蘭萊頓大學生命科學院“萊頓-歐洲中醫藥與天然產物研究中心”主席  王  梅

為中醫藥進入歐洲不懈努力

過去30多年間,我在荷蘭建立了創新型的植物藥研究方向和教學課程,包括中醫藥的歷史文化、植物藥質量控制和系統藥理學等內容。除此之外,在歐盟開展把中藥作為藥品或保健品的注冊工作、參與和促進建立中醫藥的歐盟標准、積極推動中歐在中醫藥文化領域的人文交流,這些也是我多年來不懈努力的方向。

中醫藥學是一種獨具東方特色的治療方法和醫療理論,是幾千年疾病斗爭經驗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的智慧結晶。中醫藥的多靶點和多組分協同作用的治療策略,因人而異、整體治療、辨証施治的治療方法,對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的防治效果顯著。中醫藥在這次抗疫斗爭中顯示出十足成色,得到世界多國民眾的肯定。

中醫藥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一點可以從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醫藥診所、逐年增長的中藥材和中藥產品的出口可見一斑。2019年,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臟腑系統疾病、外感病、八綱証、臟腑証等中醫病証名稱,成為國際疾病“通用語言”。這是中醫藥國際化的標志性事件。

在歐洲,中醫診所數量眾多,中醫藥產品的接受度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監管好這些產品的質量?我認為,建立行之有效的質量標准,即中醫藥的歐洲標准,至關重要。其實,歐洲藥品質量管理局(EDQM)和成員國主管部門也都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因此,EDQM主持的歐洲藥典(EP)正在制定中藥質量專論,德國藥品法典(DAC)也正在制定中藥配方顆粒劑的質量專論。從2009年起,我代表荷蘭的中醫藥質量專家,參與和組織了中藥進入歐洲藥典的工作。目前,已經有80多味中藥材質量標准進入了歐洲藥典。與DAC合作開展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准的研究工作也在有序開展。

歐盟嚴格的藥品質量管理標准以及各成員國藥品監管政策的差異,是中醫藥在歐洲推廣面對的主要挑戰。但是,歐盟成員國藥品監管政策的差異,也給中藥產品進入歐洲市場提供了空間。中醫藥產品在歐盟成員國正式注冊,是保証產品質量和法律認可的重要途徑之一。2012年以來,我們協助幾款中國的中醫藥產品,以歐盟傳統植物藥身份在歐盟成功注冊。

對我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即培養歐洲中醫藥及其它自然醫學領域的新一代專業人才。中醫藥基礎研究可以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科學支撐。我們需要綜合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為中醫藥多靶點、多功能和非線性的治療方法提供創新的跨學科視野。此外,我們需要加強產學研合作,讓更多的中藥產品能夠在歐盟成員國注冊。這將會使更多的歐洲民眾有機會接觸並了解中醫藥文化。

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院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  吳濱江

中醫需變得更加通俗易懂

我在海外的行醫之路是這樣開始的:1990年,先去日本讀書和工作了1年﹔隨后,到匈牙利布達佩斯開中醫針灸診所﹔1993年,移民奧地利維也納開辦中醫針灸診所﹔1998年,移民到加拿大,在多倫多創辦“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和“大成國醫堂連鎖診所”。

在海外從事中醫診療和中醫教育多年,我最有成就感的3件事是:建院20多年,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為當地培養出數百名“洋中醫”﹔疫情期間,我們學院為當地社區捐贈了價值不菲的免煎顆粒中藥和抗疫香囊﹔組織師生翻譯和發布了“多語種中醫抗疫經驗全球分享”,包括英、中、法、日、俄、韓、匈牙利語、阿拉伯語、印度語、葡萄牙語10種文本。

加拿大對包括中醫藥等多元文化很有包容性。中醫針灸在加拿大卑詩、安大略、魁北克、阿爾伯塔、紐芬蘭5個省份已經立法,受益人數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8%。越來越多的加拿大各族裔民眾喜愛和接受中醫針灸。

疫情前,中醫針灸在海外的發展,以爭取中醫針灸立法、開展中醫針灸教育、進行中醫針灸臨床治療為主。疫情發生后,加拿大的西醫(家庭醫生)基本上都是電話咨詢和線上開處方,而中醫針灸師們必須面對面地對患者進行切脈、望舌和針灸,工作在臨床第一線。中醫針灸在治療新冠病毒肺炎后遺症方面效果顯著,吸引了許多患者前來就診。在教育方面,最近,加拿大聯邦層面加快了對中醫針灸教育機構認証工作的進程。

盡管如此,中醫和中醫藥在海外推廣仍面臨重重挑戰,主要包括文化差異、法律保護等方面。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因為中醫的技術背景包含在獨具東方特色的認識論中,在西方現代科學佔主導地位的大背景下,難以向非中國受眾正確解釋和傳達中醫藥的核心特征,這成為在海外推廣中醫所有問題的症結。因此,中醫應與時俱進,超越中國文化解釋的語境,致力於與住在國獨特的文化環境慢慢融合。簡而言之,中醫需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並直接可學。此外,中醫還應建立一套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接受的標准體系,以此消除西方社會的中醫學神秘主義論調。

爭取中醫針灸在住在國立法,是行業成熟的重要標志。自上世紀末以來,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相繼對中醫針灸立法。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對中醫針灸立法。

今后,海外中醫從業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推廣中醫文化:一是加大中醫針灸的科普宣傳力度,將艱澀難懂的中醫理論用簡明通俗的語言進行宣教,同時借助短視頻等新媒體平台,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愛上中醫文化﹔二是創新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跨文化背景的中醫人才。

美國北大醫療中心院長、美國加州針灸中醫師公會第一副會長  楊  捷

推動中醫藥復方萃取現代化

“作為一個醫生,不可以拒絕任何可以治病的知識,你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多了解中醫。”時至今日,我依然銘記身為醫生的母親的教誨。

改革開放初期,我隻身赴美發展。為了在海外立足,我刻苦學習,先后考取了加州針灸中醫師執照和東方醫學博士學位。后來,我加入加州針灸中醫師公會,為推廣中醫針灸奔走多年。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認為,雖然西方的疾病診斷技術比較先進,但確診后,西醫常常會出現沒有有效藥物改善和治療疾病的情況。現有的西藥大多有較強的副作用,長期服用會對人體臟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中醫藥相對副作用較少,但多數人認為中藥療效慢,傳統煎制中草藥比較麻煩,味道難以接受。要想提高中藥的療效和中藥的吸收率,中藥配方的提取方式必須改進。

中醫藥復方萃取現代化是中醫藥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上世紀80年代初,我先后成立美國北大醫療中心和美國盛元鴻生物醫藥公司,率領30多名醫藥研究人員組成科研團隊,潛心鑽研天然醫藥復方萃取制劑。

30多年來,我和我的研究團隊,秉承著弘揚中華醫藥文化的使命,“取之天然,去蕪存菁”,至今已取得30余項科研成果。其中,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復方草藥萃取制劑及其萃取工藝於2006年獲得美國國家專利。這是美國專利局經過嚴格而漫長的審核后,首次認可復方草藥萃取制劑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療效。

2003年,我曾在美國參與抗擊“非典”。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發生后,我又將中醫抗疫經驗派上了用場:耐心接聽很多在美華僑華人的求助電話、熱心回應多個留學生家長群的防疫咨詢、為伊朗裔美籍友人修復新冠肺炎感染后遺症……

在應對新冠肺炎這種突發性傳染病時,由於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物,西醫治療存在巨大空白,而中醫藥借助數千年形成的疫病診療體系,有效填補了這個空白。高水平的中西結合救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緩疫情發展,最大程度地保全患者生命。此次疫情期間,我們通過中醫藥已治愈了數百名新冠肺炎后遺症患者。

中醫藥的生命就是療效。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堅持“以檢驗為參考,以療效為標准”,更重視病患自身在恢復過程中的感受。我們今天提倡的“專病專藥”,和中醫的“辨証論治”是一脈相承的。“辨証”是指對疾病病因和病程作深入的分析,“論治”則是抓住疾病最根本的問題精准施治。

大量的臨床實踐証明,天然植物藥擁有極大的優勢。千百年來,中醫藥擁有極其豐富的診療經驗。我們要在保持和發揚中醫藥優點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多學科知識,研究論証中醫藥診治的內在規律及治療過程中人體微觀世界的變化,實現復方草藥的“黑箱解密”,突破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