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江蘇張家港威勝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閆勇義——
提升中國青蒿素產品的競爭力
本報記者  林子涵
2021年09月21日15: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閆勇義在實驗室。
  受訪者供圖

“春生苗葉,至夏高三五尺,秋后開細淡黃花……”中醫古籍裡記載的青蒿,遍布中國山野。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和生物醫藥從業者的努力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成功提取、合成,並廣泛應用於全球抗瘧疾實踐。然而,這種由“中國小草”制備而來的傳統藥物,其生產技術卻在全球青蒿素市場上被國外醫藥巨頭壟斷,中國長期處於青蒿素類藥物初級原料供應商的尷尬地位。

2005年,世衛組織發布第一版《瘧疾治療指南》,列出了4個含有青蒿素衍生物的復方口服制劑。同年,在植物提取物相關行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閆勇義,決心從澳大利亞回國創業。他召集一個博士團隊,投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發和生產工作。十多年間,公司從簡陋的實驗室,發展為青蒿素產品研制和生產的先進企業。

閆勇義認為,作為中國原創藥品的青蒿素,其價值鏈的核心環節,應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以下是他的自述。

 

立志打破國外封鎖

回國創業之初,恰逢青蒿素市場發展的關鍵階段。那時,全球對抗瘧疾的傳統藥物奎寧和氯喹,由於瘧原虫產生抗藥性,藥效已顯著減弱,以致全球瘧疾發病率高居不下。2000年起,世衛組織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抗瘧首選藥物向全球推廣,青蒿素類藥物的國際市場需求逐漸擴大。

彼時,中國長期對外出口青蒿素初級原料,在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工業化生產方面水平有限。幾乎所有青蒿素類藥物的生產技術,都被兩家歐洲醫藥巨頭壟斷。為了填補中國青蒿素衍生物合成及工業化生產的空白,2005年,我和中山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院、藥學院的3名博士一拍即合,在廣州的留學生人員創業園,成立了一個研發小組,開始了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發攻關和生產。

創業之路艱辛坎坷。當時,我把自己在國外公司工作時的幾十萬元積蓄,全部投入作為啟動資金,但這對於生物醫藥研發而言,只是杯水車薪。由於缺乏場地,我們租借了3間普通辦公室作為研發實驗室,又租借了1間農村停辦小學的舊教室作為生產車間,設備也盡可能購買一些化工廠淘汰的二手設備。由於缺乏資金,我們動員家鄉的親屬來廣州做工人。萬一發不出薪水,自家人還可以拖延一段時間。2007年的春節,工廠發不出工資,我們隻好向家裡求助,終於湊夠了10萬元,勉強給員工發一些工資過節。

研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青蒿素是一個長產業鏈產品,需要從青蒿種植開始,在提取工廠獲得青蒿素,之后在青蒿素基礎上生產衍生物。在簡陋的試驗、檢驗、生產條件下,如何研制出符合國際質量標准的產品,這對我們是巨大的挑戰。開始時,較低的合成率和大量的不合格制品,讓我們一度陷入經營的困局。大家愁眉不展,一度懷疑我們是否有能力打破國外的封鎖。

艱苦的條件能錘煉人的恆心。我也看好青蒿素產業的未來。更重要的是,中國生物醫藥的崛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的力量。因此,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和團隊憑著一腔熱血,咬牙堅持,終於在3年后制成了合格的產品。

把握中國獨有藥材

2008年,我們的實驗室生產出第一批青蒿素衍生物結晶,並順利通過了國外的技術標准檢驗。看著雪白的結晶,我和團隊成員心潮澎湃,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迎來了成功。

此后,隨著國內學界在青蒿素科研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國家對中小科創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強,我們乘著東風,陸續生產了多種青蒿素衍生物。

對青蒿素的分子結構進行改造,可以制成雙青蒿素、青蒿甲醚、青蒿乙醚、青蒿琥酯等衍生物。每一個品種在生產特點、用法、適應症上均有差異。曾有人建議我們,隻選擇一兩種最賺錢的品種進行生產。但考慮到青蒿素不同衍生物在多種用途上的特效作用,我們仍然堅定選擇生產各類衍生物。部分產品雖然前期投入大量心血,最終不一定能獲得投資回報,但我相信青蒿素的多種衍生物是中國傳統醫藥的瑰寶,未來將為人類生命健康帶來福祉,我們決不能僅考慮利潤就放棄研制。

隨著研發的深入,我越發意識到,受限於西方國家在制劑專利及話語權等方面的優勢,青蒿素雖然是中國的獨產藥材,卻隻能作為初級原料送往西方國家,進而被制成針劑、片劑等成品藥。中國的原創產品,最后卻變成了國外的壟斷產品。對此,我心有不甘,帶領團隊全力以赴,集中精力研發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公司創立十多年來,我們不斷鑽研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產技術,逐漸成為國內青蒿素衍生物單體方面領先的生產商和供應商,先后申請各項發明專利132項,獲授權34項,成為蘇州第一批生物醫藥地標企業。

2017年,公司通過聯合國青蒿素原料優秀供應商目錄審計,成為全球主要的青蒿素原料供應商之一,產品主要出口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等亞洲地區,同時遠銷非洲及中國為非洲設立的加工藥廠。

還記得第一批青蒿素衍生物結晶試驗成功的當天,我和團隊齊聚在廣州珠江邊舉杯慶祝。遙望江對岸的黃埔軍校,我們立志,未來要做青蒿素產業的黃埔軍校,推動中國青蒿素產業向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前進。

發掘青蒿素更多潛力

2015年,屠呦呦由於發現治療瘧疾新藥,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對青蒿素研發生產行業的我們來說,是振奮人心的消息。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發現者和創制者,我們則是把青蒿素變為日常使用藥物的研發者和生產者。在學界和業界的配合下,中國青蒿素國際化的前景更加廣闊。

據統計,全球每年的抗瘧費用約在100億美元以上,其中,青蒿素類藥物費用隻佔不到7%。許多瘧疾流行、經濟欠發達的非洲地區,還沒有能力廣泛使用青蒿素類藥物。今年6月30日,世衛組織宣布中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証。但距離全球消除瘧疾,人類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當前,我們公司每年生產的青蒿素醫藥原料可供制造2.5億針劑。作為特效藥,一針就意味著可以拯救一條鮮活的生命。我們還在不斷擴大公司產能,以期跟上市場需求的步伐。

已有新的研究發現表明,青蒿素在抗免疫性系統疾病、抗病毒、抗腫瘤等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我時刻關注著青蒿素領域的科研動態,帶領團隊積極與北京醫科大學、上海藥物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合作,共同開展應用研究。此外,針對青蒿素在綠色獸藥和農藥方面的應用,我們還與南方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進行合作,開展青蒿素在飼料添加劑、獸藥、農藥等方面的研究。

我始終堅信,中國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要善用這種核心競爭力,讓青蒿素藥物惠及世界。隨著科研的進步,中國青蒿素必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我們要把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方面積累的開發經驗,逐漸應用到其他的傳統醫藥產品中去,為中國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