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慈善家黃仲咸
2021年09月14日15:48  來源:中國僑聯

黃仲咸先生1.jpg

2021年3月18日,“赤子情懷 大愛無疆——紀念慈善家黃仲咸先生誕辰100周年事跡展”,在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隆重開幕。

作為著名的愛國華僑、實業家和慈善家,黃仲咸從遠渡南洋艱苦創業到成為富甲一方的商界風雲人物,從捐建家鄉學校到面向全省老區山區的獎教助學,從用結余資金做公益事業到不斷變賣海外資產、傾家創辦基金會……他以其艱辛的創業歷程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鑄就了家國情懷的大愛人生﹔也以其一生的實踐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黃仲咸為世界華僑華人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成為商界楷模、慈善豐碑。

遠渡南洋苦創業 成就華人新傳奇

“千霜萬雪,受盡寒磨折。賴是生來瘦硬,渾不怕,角吹徹。”這是我國南宋詩人蕭泰來《霜天曉角·梅》中的詠梅詞句,以此來形容出身貧寒農家的黃仲咸的坎坷身世頗為契合。

在福建省南安碼頭、詩山、金淘三鎮交界處,有一座高蓋山。山腳下一棵樟樹旁,曾是被譽為“八閩文化先驅者”的唐代中期大才子歐陽詹少年讀書的地方。

1921年1月,黃仲咸出生在高蓋山下碼頭鎮仙都村一個農民家庭,在兄妹8人中排行第三。童年的黃仲咸天資聰穎、機巧靈活,深得父母的喜愛。同時,父母對他的管教也極為嚴格,為了他日后的發展,也為了他能夠成才,父母從小就培養他勤勞、朴實、剛強的品格,父親告誡他:“人無信則不立”﹔母親叮嚀他:“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周圍的一切”。父母的諄諄教誨從小溶進了他的血液,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父親作為支撐家中十余口人的頂梁柱,雖然沒有進過一天學堂,卻自學了“源收出存”的傳統計賬法,他向鄉人租了1間小店鋪,農閑時節在村中做點小買賣。母親厚道仁愛、慈祥善良,總是樂於幫助比自己還困難的人。因為家貧,黃仲咸7歲上學之后,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專心致志地讀書,課余時間,他有時在田間地頭,幫助父親插秧種菜,有時在集市上,幫助父親賣豬肉、水果、糖餅,有時去山裡挖木頭,既能賣了補貼家用,又能為家裡添些柴火。

少年生活的艱辛養成了黃仲咸不怕苦、不怕難的倔強性格,也讓他多了幾分敢於與生活抗爭的勇氣。但這樣困苦的日子到他15歲那年卻難以為繼:雖然父母節儉勤奮,但連年的軍閥戰亂和沉重的賦稅讓這個多口之家不堪重負,生活過得異常清苦,有時甚至連最起碼的溫飽都得不到保障。黃仲咸不得不從高小輟學回家。

1935年,黃仲咸的父親忍痛讓他遠赴印尼謀生。遠涉南洋在老一輩眼裡並不是破天荒的頭一遭,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福建人遠渡東南亞,出海謀生的歷史,這種狀況在上世紀30年代中國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愈演愈烈。

在通往碼頭的山中小路上,父子倆心事重重地默默行走,不時傳來父親無奈的嘆息聲。明知前路漫漫,卻還要逆風而行,這就是黃仲咸不得不面對的命運。此時,千百種情感縈繞在黃仲咸的心頭:此去不知何時能再回來,更不知能不能回來,離鄉之苦,前途之憂,接踵而至。輪船緩緩開動了,父親的身影變得越來越小,連同家鄉化成夢裡也望不見的點,成為黃仲咸心中永遠抹不去的思念。

黃仲咸先生應邀參加國慶五十周年慶典.jpg

黃仲咸先生應邀參加國慶50周年慶典

輪船在大海上漂泊數月后,黃仲咸來到印尼的一座小島——萬嘉縣。15歲的懵懂少年由此漂泊異國他鄉,開啟了海外生存、創業之路,這是他事業的起點,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起初,他幫助大哥收購當地土特產兼營小雜貨,由於自身聰明好學,很快便能獨當一面。但天不遂願,其間遭遇了一場山崩地裂的大地震,那間小小的賴以生存的店面瞬間蕩然無存。隨后,他獨自遷移到印尼的另一座小島上,他在河邊一個簡陋的小窩棚裡安了家,因為條件非常艱苦,很多時候,他都和蛇共宿一床。他在這個島上為親戚打理一間小店。由於他工作出色,頗受親戚的賞識,很快便獲得了高薪。看到弟弟干得很順手,大哥索性買下那間小店讓他獨自經營。小島上物資十分匱乏,一些日用品都需要在雜貨鋪購買。當地居民多數白天做工,等一天勞作完了,島上的多數商鋪也都關了門。敏銳的黃仲咸從中看到了商機,他延長營業時間,擴大經營范圍,增加銷售種類,由此,每日前來小店採買貨物的民眾絡繹不絕,他的小生意漸漸忙碌起來。

20歲那年,黃仲咸被父親召回了福建老家,與出身書香門第的戴子媛小姐成了親。此時,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印尼陷入了戰火之中,與世隔絕的小島也逃脫不了戰火的肆虐。因惦念印尼的生意,黃仲咸隻得依依不舍地與家人揮淚道別,隻身趕回印尼。臨別前,父親對他說:“你日后若掙了大錢,一定不要忘了老家的父老鄉親。”未曾料到,此行竟是父子的訣別。

返抵印尼后,黃仲咸購買了一艘帆船,雇佣了四名當地的水手,沿著島上及四周的水路,深入到當地鄉村,售賣日雜用品,並收購當地土特產。由於他經營有方,生意日漸紅火起來。但由於太平洋戰爭的影響,導致海上生意受阻。之后,黃仲咸接手了大哥的舊山地農場。憑著從小練就的農家本事,和弱冠之年的血氣方剛,他揮鋤墾荒,刈荊燒草,種植了早稻、玉米、香薯、山芋以及各種蔬菜,還辦起了養豬場。人勤物阜,農作物大獲豐收,不僅維系了自己在兵連禍結中的生活需求,還周濟了鄰近的許多人。黃仲咸此時悟出了“天道酬勤”的哲理,隻要勤快,肯於吃苦,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南太平洋島嶼上,人是不會餓死的。這段少年時光的磨礪造就了他更為堅韌的性格。

戰爭結束后,印尼憑借絕佳的交通位置,來往各國的貨物都會選擇在此中轉。黃仲咸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遇,開始嘗試水上運輸行業,組建起了自己的船隊。他將印尼的主要經濟作物棕櫚油、橡膠、咖啡、可可等遠銷海外,並將農場種植的農產品運往周邊各小島,實現了從生產到運輸首尾相連的服務。當時,印尼的紡織業中,花布的印染產量遠遠不能滿足當地人們的需求,他就把一部分資金投放在印染業,最終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此后,黃仲咸又果斷地把投資轉向了造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先后成立了南安公司、美華公司、大眾福利銀行、雅加達商業銀行、必利達銀行、必利達紙廠等,迎來了快速的資本積累和產業優化。

從印尼的無名小島到首都雅加達,黃仲咸憑借著智慧、勤奮、誠信,一點一滴地積累和打拼,資產日漸雄厚,最終擁有億萬巨資,成為聞名遐邇的企業家,成為印尼華人中首屈一指的富豪,在印尼成就了一個華人的商界傳奇。尤其是在銀行業,據粗略統計,他先后經營的銀行有大眾福利銀行、金環銀行、椰佳特立銀行、必利達銀行,是他收獲最大、使資財呈幾何級數增加的最重要一項,也是他日后成立基金會最重要的資金支持。

海外受辱恨國弱 獎教助學數十載

縱橫商海,事業有成的黃仲咸,又開始在另外一個領域譜寫新的傳奇。

20世紀50年代初,事業有成的黃仲咸攜妻兒一同前往歐洲多國旅行。旅途中,很多國家的人對他都十分客氣、友好,從多次交談中他漸漸得知,其原因是對方常常將他誤認為是日本人。當了解到他的祖籍是中國后,對方的態度往往發生180度的轉變,那種傲慢、鄙視的目光對他刺激很大。這次歐洲之行,令黃仲咸嘗遍了大國小民的滋味,令他傷痛不已,有感於國弱民受欺,他說:“華僑沒有祖國不行:祖國不強大也不行。”“國人在國外不受尊重緣於窮,窮的根源在於愚,故振興國運,強我民族,惟有從發展科技教育做起。”“國家振興亟需人才,人才的造就要靠教育,我願為科技興國奉獻綿薄之力。”

黃仲咸和慈善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發生在1959年。其時,適逢新中國成立10周年,離鄉日久的他無時不在懷念著自己的故土,於是,他在這一年作為印尼優秀華僑企業家的代表,受到祖國的邀請,回國參加了建國10周年的國慶閱兵觀禮,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在順道回鄉探訪時,他親眼目睹了新中國成立后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也看到了家鄉因長期貧窮落后令教育滯后的急切需要,他博大的愛心受到觸動,遂慷慨解囊,在家鄉捐資參與創建仙都幼兒園,自此,他自覺地奉陳嘉庚為師范,言必行,諾必踐,開始踐履他近半個世紀捐資公益的善舉。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艾青詩)正是有了對祖國深深的愛,黃仲咸身在異邦,情系故土。“個人擁有的財富再多,也不一定有意義,能夠為國家、民族多辦點實事,才是人生價值的真正體現。”他明白:勇於“舍得”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詩山中學“仙都樓”(1979年,捐資25萬元)

柳城中學“仲咸樓”D座(2014年,捐資250萬元)

南僑醫院“仲咸樓”(2015年,捐資350萬元)

改革開放后,黃仲咸認為要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最根本的是要發展教育事業和衛生事業。於是,他不斷捐獻巨資為家鄉南安的許多學校、醫院等興建樓宇,矢志不渝地興辦家鄉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他生前對所有捐助項目的選定和實施都親自一一把關。他常常到建筑工地視察工程進度,檢查建筑質量。但他淡泊名利,低調行事,從不在任何一座建筑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多數建筑都以“仙都樓”命名,或泛稱“印華樓”、“繼志樓”等,僅個別用父名合稱“念慈樓”,以銘記生他養他的鄉村,表達反哺之情(隻有在黃仲咸去世后,基金會在捐資翻建舊校舍時,才商請將部分建筑名稱更改為“仲咸樓”,以此來紀念和緬懷黃仲咸先生)。

1990年,中國和印尼兩國恢復外交關系,而這一年也是黃仲咸慈善事業的分水嶺。在這一年,黃仲咸慨然捐資2000余萬元,獨資創建了非公募“南安市黃仲咸教育基金會”,把公益慈善事業職業化。在繼續為家鄉學校、醫院捐建樓宇等硬件設施、設備的同時,黃仲咸又設立了獎教助學金,大力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人才,教師是關鍵,為此,他先后設立了“堅持山區任教獎”、“優秀校長獎勵獎”、“教師進修學歷晉升獎”﹔資助學生方面,他注重精准扶貧,資助錄取大學本科以上的特困生,資助高中、初中階段特困生。幾十年來,受益的師生已是數不勝數,有十余萬人之多。他還設立了福建省“黃仲咸文學獎”,以資助南安文史、教育等地方志的編撰出版……

隨著黃仲咸把全部精力扑在基金會和慈善事業上,一個問題開始困擾他——他的資產再大,但假若不能循環永續的發展,總會有坐吃山空的危險。作為一位老銀行家,他慮事周密而長遠。為了使獎教助學事業得到源源不斷的資金,他萌生了“金母雞計劃”:為基金會置辦永久基業——1992年,他在南安市中心地帶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了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1993年,他又在廈門經濟特區,花費8年時間,興建了建筑面積47000平方米、耗資1.5億元的“必利達大廈”。“必利達”是印尼語,乃“燈塔”之意,他希望兩棟高聳的大樓能夠像燈塔一樣為基金會的發展保駕護航。兩棟大樓以物業租賃經營形式獲取源源不斷的資金收入,實現基金會的自我“造血”功能。即便今后個人離世,也不會導致事業中斷。黃仲咸形象將其構建喻之為“養金母雞下金蛋”。

最令黃仲咸牽挂不已的是邊遠山區的貧困學童。他選擇南安最偏僻的眉山鄉、翔雲鄉、向陽鄉、東田鄉等,興建了20余所中小學校舍。他認為:“做公益不要做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那裡最需要“雪中送炭”,最能出人才。“‘自古英雄多磨難,紈绔子弟少偉男’。我自己走過的路最清楚,貧窮而有志氣的孩子最有出息,也最值得幫助。不要看他們土裡土氣,穿著破衣服,將來國家的棟梁之材,往往就出現在他們中間。現在他們有困難我們不去幫助,也許他們一輩子就消沉下去、埋沒下去了。現在我們幫他一下,為國為民都是一個事半功倍的貢獻。”基金會還曾組織了一次夏令營,專門吸收那些邊遠山區學校的優秀學生,到福建泉州、廈門等大城市游覽參觀,讓孩子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這些山溝溝裡走出的孩子,大多數都沒出過遠門,有許多孩子還是第一次乘坐汽車。孩子們有的穿著裂口的拖鞋,有的穿著破舊的衣服,讓基金會工作人員操心忙碌,卻也樂在其中。黃仲咸所做的公益事業有很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精准扶貧”,讓窮人的孩子都有書讀。這種“精准扶貧”,實際上是對“教育平等”的努力實踐。

南安必利達大廈

廈門必利達大廈

黃仲咸除把大部份基金用於獎教助學上,在扶貧濟弱方面也投入不少。多年來,他每年出資慰問泉州市幾百戶貧難僑,給他們送上節日禮金,讓他們過好春節﹔他每年為南安碼頭仙都村60歲以上老人發放敬老金,逢年過節還分贈紅包,以安頓其晚年﹔他到醫院看望麻瘋病人,情篤意切地給他們送紅包慰問﹔他為福利院捐款,以改善福利院條件,為老人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他捐款資助老區貧困家庭的革命“五老”和革命烈士后代中品學兼優的在校中學生……

黃仲咸並非南安華僑首富,然而,幾十年來,他以自己的無私奉獻,彰顯了熱心公益、造福桑梓、恩澤后代的赤子情懷,被家鄉人親切地譽為“南安的陳嘉庚”。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1998年,黃仲咸在海外事業如日中天時,毅然從商界隱退,開始變賣海外所有資產,包括效益極好的多家銀行股份、八幢商業樓以及香港的住房。2000年,他處理完印尼的所有資產,帶著億萬家財回到祖國,選擇全家在廈門定居,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業。他自喻為“落業歸根”。“落業歸根”與“落葉歸根”雖一字之別,但其愛國之情感人肺腑。為此,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許集美曾問過黃仲咸:為什麼不像其他海外富商,一邊賺錢一邊為家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業?他說:錢是賺不完的,而人的時間精力卻有限,想把手中的公益事業辦好,非全身心投入不可,所以我隻能放棄賺錢來做更有意義的事。

黃仲咸的夫人臥病在床時,他都未停止慈善扶貧事業,也都是以工作為先。他說:“單位的工作最重要,家庭要放在后面,而且,慈善是一個要用心做的事情,是為了社會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

高德有鄰。正是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黃仲咸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很多領導、干部的肯定和敬重。為此,當2004年黃仲咸為了進一步擴大捐資助學的力度和覆蓋面,將原基金會升格為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時,許多社會聲望高、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社會公益心的黨政、金融、教育等部門離退的老領導、老干部,出於對黃仲咸傾資奉獻公益事業義舉的敬重,毅然接受他的敦聘,到基金會做義工,組成了基金會堅強有力的理、監事會領導核心,為基金會科學合理、規范有序地開展公益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証。

1991年黃仲咸先生給學生頒發獎學金.jpg

1991年,黃仲咸先生給學生頒發獎學金

后來,黃仲咸考慮到,他的財力幾乎是基金會的全部經濟來源,而如果他去世以后遺產被親屬繼承,那基金會必有垮台之虞,於是,為保証萬無一失,他動員家中妻小簽下不繼承的聲明,並做了法律公証。2005年2月3日,黃仲咸再次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和夫人在廈門市公証處立下遺囑(這份遺囑至今珍藏於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遺囑大意是:除了留給幾名子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外,“我們將名下的5萬多平方米的樓房(位於廈門和南安的兩座必利達大廈)、香港中行寄存的1.1萬兩黃金、 廈門中行800多萬元存款,以及南安水頭60畝地的使用權悉數捐給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所有房產不得銷售、抵押、轉讓等,所有合法繼承人在我們逝世以后,均不得對上述業產主張任何權益,要求繼承或分割……”他還放棄了個人單獨管理基金的權力,由理、監事會管理基金運作。黃仲咸結束了自己作為富翁的身份,轉而在慈善這塊裡程碑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刻,他顯得特別輕鬆愉快,因為,他實現了永久報國、惠澤平民的夙願。履行有關法律手續,為的是讓這一隻“金雞母”不因時過境遷、人事更迭而飛了、丟了,形成一種章程,永久性地造福於黎民百姓。他為強國富民、廣出人才而傾盡家財,如此大公無私,世所罕匹。他逢人必講:要愛國愛國愛國!

1986年8月黃仲咸先生到翔雲中心小學考察.jpg

1986年8月,黃仲咸先生到翔雲中心小學考察

“像黃仲咸這樣在海外艱苦創業、事業有成者不乏其人,拿出相當資金在故土興辦公益事業者也不乏其人。但像他那樣竭盡全力,把全部資產投入祖(籍)國慈善公益事業,且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者,卻是鳳毛麟角。”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許集美生前曾多次這樣評價黃仲咸“樂善好施”的難能可貴的精神。

展讀來信得欣慰 愛心傳遞有來者

黃仲咸疼愛勞苦大眾的窮孩子,而對自己的孩子卻從不驕縱溺愛,他把自己辛苦賺來的數億家財,化作綿綿愛心,洒向嗷嗷待哺的萬千學子。他說:“自古富不過代,把財產留給孩子,隻怕孩子沒斗志,不見得是好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生活應該自己去創造……在有生之年把它獻給社會,是我最大的願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啊……”

黃仲咸每年收到的來自各地的受助學生寫來的匯報成績的答謝函,有成千上萬封。每個信封收信人一欄都整齊地寫著——“親愛的黃爺爺”。他們在信中向黃仲咸講述著各自家中的情況,匯報自己近期的學習生活,談論著對未來的成長規劃……仿佛真的是在給遠方的爺爺寫家書。黃仲咸常和身邊的同事說,他最喜歡孩子們叫他“黃爺爺”,“你看,我有這麼多可愛的孫子呢!”這些來信都會被助手們按地域分門別類,成扎成捆地放進箱子,小心地封藏起來,來信已經放滿了一整間小屋。據基金會秘書長林再發說:黃老先生要辦公室每天送50封到100封的信讓他看。據黃仲咸三兒子黃湘江回憶:“父親生前常常從早上8點開始閱讀,在每一封信上認真做批注,並給學生回信說,你們不要想著報答我,要報答國家和社會。”他當然無法也無時間親自回復每一封來信,但他來信必讀。展讀這些充滿稚氣和天真,帶著鄉土味的信件,他常常開懷朗笑,或為之落淚,這已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最值得欣慰的樂事。十幾萬封的感謝信訴說著十幾萬受助學生對他的尊敬與愛戴。黃仲咸先生說,他最大的財富就是八閩大地學子寄來的那十多萬封感謝信。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不被命運眷顧的孩子”,已就讀福建醫科大學的南安眉山鄉陳雅婷在來信中寫道。她雖出生於偏遠山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充滿快樂。不幸的是,因母親罹患癌症,導致花費巨大,更糟糕的是,作為家庭支柱的父親也患上了急病。“用‘危如累卵’來形容我們家再貼切不過了”。陳雅婷說,在她人生最困難、迷茫之時,是黃仲咸基金會幫助了她,讓她可以繼續追求夢想。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學好本領,陳雅婷覺得唯有如此,方能不負“黃爺爺”的一片愛心。盡管如此,陳雅婷認為尚不足以回報“黃爺爺”的一片愛心,所以,她選擇參加各種志願活動,一如她在感謝信中寫的:“我定會將基金會傳達出的‘奉獻’精神,將黃仲咸先生的愛國精神發揚光大。將來我有能力了,也會盡我的全力,像黃仲咸先生一樣,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這只是黃仲咸收到的感謝信中的一封。如今,許多當年受獎助的學生已成長為所在單位的中堅力量,有的成就斐然成為國家的杰出人才。他們滿懷感恩之情,秉承黃仲咸先生“戀祖愛鄉,熱心慈善”的精神,捐資支持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成為了新一代的愛心傳遞者。

“雖然獲得黃仲咸獎學金的事已過去近三十年,但我至今依然珍藏著當時黃老先生頒給我的獲獎証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專家組首席科學家、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蘇佳燦滿懷深情地說。1991年至1994年,他高中階段連續三年獲得黃仲咸獎學金。當時獲得黃仲咸獎學金,對他而言既是很大的鼓勵,也讓他能更加安心地讀書。事業有成后,他牢記黃仲咸的“大愛”精神,多次回鄉參與大型義診活動,並獲得“第20屆中國五四青年獎章提名”、“首屆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成為黃仲咸崇高精神的新一代傳遞者。

散盡家財豪邁氣 寧願做個苦行僧

和捐贈億萬家財做公益事業的豪邁氣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作為在商海叱咤70年的黃仲咸,他的個人生活卻近乎苦行僧般清苦。其中的故事,有的令人莞爾,有的令人覺其可愛,更多的則是令人肅然起敬。

先看看他如何對待家人——

2005年4月20日,陪伴黃仲咸半個多世紀的太太戴子媛因病醫治無效,仙逝於廈門醫院,享年85歲。戴子媛女士生前理解並全力支持夫君創辦公益事業。黃仲咸深情地說:“她處處贊成我,跟著我過著簡單生活,沒有享受什麼,沒有奢求什麼。”為了遵從夫人“不要浪費錢”的遺願,黃仲咸隻舉行了極簡朴的遺體告別儀式,沒有各界名流的悼念,也不讓親朋好友送花圈,更不按閩南習俗做“功德”,而是把妻子骨灰盒放在自己的住所常“陪伴”。他把紀念患難與共的亡妻和矢志不渝的興學敬教之志交融在一起,先后為南安捐建了兩幢以夫人名字命名的“子媛樓”,一幢位於詩山中學,捐資93萬元﹔一幢位於成功中學,捐資194萬元。更為可貴的是,興建這兩幢樓所用的所有資金,並非從教育基金會中撥出,而是黃仲咸變賣香港樓宇的售房款。賣樓建樓,體現他傾資興學的一貫做法和緬懷亡妻、化小愛為大愛的繾綣深情。黃仲咸說,這是在做“活”的功德。

再看看他如何對待自己——

黃仲咸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家,簡朴得出乎意料,完全不像富豪,反倒像個窮人。那與他長相厮守50年的單人床、小圓形飯桌,一直與老屋相伴,盡管他發達了,但他仍不忍舍棄更換。印尼氣候高溫悶熱,他舍不得在家中安裝空調,衛生間也沒有安裝淋浴器,一柄既用來洗澡時打水,也用來沖洗廁所的水瓢竟用了10多年。在南安黃仲咸紀念館,有一盤沙谷,看起來很像面包的干糧,但口感粗糙遠不如面包,這是黃仲咸早年在海外做生意奔波時,路上隨身攜帶的干糧。

不少閩南人事業有成后,都會在家鄉翻建祖屋、修葺祖墳以示“光宗耀祖”,但黃仲咸只是花了很少的費用將老宅的瓦房進行了簡單修繕,老房依然是幾十年前他父親親手建造的老模樣,簡單的木質結構顯得清新質朴,從大堂到過道整潔明亮。黃仲咸的房間在大堂左側,那是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屋內隻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小衣櫃,再沒有其他物品,默默詮釋著屋主人的儉朴依舊、淡泊依舊。

基金會秘書長林再發回憶,1993年,他還在南安的詩山中學擔任校長。黃仲咸每周要給他打兩次電話商量基金會的發展,通話時間都固定在早晨7點鐘以前。當時,林再發的住所沒有安裝電話,接電話需要傳達室的人通知,這麼一來一去,接到電話的時間往往超過了7點鐘,如此幾次以后,黃仲咸大發雷霆:“你這樣不行啦!你知道我為什麼要7點鐘之前給你打電話嗎?因為這是電話費的優惠時間。你7點鐘以后才接,電話錢又貴了,我想省都省不了。”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2000年,為了工作和公益事業,黃仲咸一直在印尼、香港、南安、廈門等地來回奔忙。每次出行,他都輕車簡從,乘坐飛機都選擇經濟艙。在他身邊和基金會工作了40多年的劉清影女士說:“記得有一次,我要從香港陪黃老先生回內地,他說,‘你年輕,要坐巴士,我是從印尼買機票聯票,不然我也跟你一起坐巴士。’我在基金會工作往返廈門與香港之間,每次都要坐十多個小時的大巴。”黃仲咸從不去KTV、桑拿這些地方,也從不住高級賓館酒店,而是住在設備簡陋、30元/晚的普通招待所裡,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飯。一次在機場,他忍不住口渴,花20元買了一瓶礦泉水,回到辦公室后還反復抱怨:“太貴了,太貴了。”自此,他坐飛機總是隨身攜帶水杯。

榮譽証書

捐贈50萬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証書

2020年8月,中共臨夏縣委、縣政府贈送的牌匾

2000年定居廈門后,黃仲咸將家人安置在廈門必利達大廈頂層的半個樓層,另外半層是基金會辦公室兼員工宿舍。他的會客廳內擺設的都是極普通的沙發、桌椅。他的臥室隻有10平方米,一床一桌一櫃,用來存放“榮譽証書”的櫃門還關不嚴。為了節省電費,他舍不得安裝空調,隻安裝了壁扇,夏天一到,常常熱得滿身大汗。黃家餐廳也是基金會的公共餐廳,這個餐廳每個月的總伙食費是4000元,基金會一共有工作人員14人,加上共同用餐的黃仲咸和他的子女共計17人,平攤下來,每人每餐的伙食標准不到3元。黃仲咸一日三餐和同事們一起吃,在飲食上,他從不單獨開小灶搞特殊化,甚至還不如一個普通人懂得疼愛自己。劉清影女士回憶:“有一次,他興趣來了,讓我了解一下牛排多少錢,我告訴他一餐30多元,他就不吱聲了。他唯一一次的想奢侈,但最后也因嫌貴而放棄了。”基金會的同事們都沒有用過餐巾紙,因為黃仲咸嫌使用餐巾紙太浪費﹔基金會用過的挂歷要撕下來做草稿紙﹔隻要身邊的人多花一分錢他都感到心疼。

據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原理事長黃滌岩回憶:1999年1月16日,是黃仲咸的80大壽。當地人很重視80大壽,按人情常理,這天應是高朋滿座、門庭若市,但他卻沒有任何操辦的意思。實在不忍心的同事們,最后竟湊了80元買了個生日蛋糕,並為他煮了碗長壽面,他的80大壽才勉強有了點生日氣氛。

黃仲咸的節儉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平時穿的衣服大多是用十幾、二十幾元從地攤上淘來的,一件衣服穿了多年也舍不得換新的﹔廉價的睡褲穿了很久,褲腰鬆緊帶鬆懈了也舍不得扔掉,就連花幾元換鬆緊帶都覺得是浪費﹔腳上經常穿的是一雙十幾元的粗布鞋﹔襪子穿破了,縫縫補補又繼續穿﹔手上戴的是一雙幾角錢的勞動手套,用破了也舍不得扔,縫補后繼續使用﹔一頂戴了30年的帽子﹔一副缺了一片鏡片的眼鏡﹔他給小孩的紅包都是10元、20元,最多不超過50元,他認為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簡朴節約的習慣,不能順著孩子們的性子來……

這種近乎苛刻的簡朴一直延續到黃仲咸生命即將終結的前一刻,當時,醫生要求生病的他一天喝一杯鮮橙汁以增強抵抗力,他覺得太過奢侈而拒絕,在眾人的多次勸說下,他才勉強接受。但遇到橙子價格上漲時,他就不再喝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厚德載物,偉大的人格是由無數的善舉積澱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個億萬富翁本可過的是香車美酒、錦衣玉食的生活,可為什麼黃仲咸要如此節儉?為什麼對自己刻薄到如此地步?為什麼要散盡家財做慈善事業?

其實,年少的艱苦生活和創業的不易,給黃仲咸的性格打上了一層難以磨滅的底色——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品格。他的節儉並非吝嗇,對此,他有很強的“理論支持”,他說:“裝幾台空調,加上電費每年平攤是兩三千元,花出去不過也是種享受﹔但是如果花在學生身上,可以幫助五六個學生,他們中要是出一個人才,那收獲有多大?”“為什麼要亂花那些錢?為什麼不把錢拿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國家怎麼會強大?”他特別強調:“要讓下一代始終記住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記住勤儉立身,這是人之最基本品格。”黃仲咸的三兒子黃湘江深有感觸地說:“老爸培育的艱苦創業愛國奉獻的家風我們要繼承下來,要繼續按照他既定的家教去做,這是我們家族終身受教的珍寶”。

不枉此生人世過 贏得生前身后名

“德被生民而功在社稷”,為了振興桑梓,發展公益事業,傾其所有資財報國的歸國華僑黃仲咸的事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他以其艱辛的創業歷程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譜寫了一曲“愛國、愛鄉、愛儉、愛業”的輝煌絢麗、感人肺腑的生命樂章,成為福建人民的驕傲,成為世界華僑華人的優秀代表。他一生所獲的嘉獎不計其數——

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黃仲咸“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福建省政府先后9次授予他“樂育英才”金質獎章、牌匾和榮譽証書,同年10月1日,福建省政府在南安市為他樹碑嘉獎。

1999年10月1日,國務院僑辦邀請黃仲咸參加盛大的國慶50周年典禮﹔許多國家領導人也在不同場合親切接見他,揮毫題詞,高度贊揚他的偉大義舉。

2003年9月26日,福建省廈門市授予黃仲咸“廈門市榮譽市民”稱號與証書﹔同年10月22日,福建省政府授予他“福建省榮譽公民”稱號,這也是福建省第一次將此稱號授予華僑﹔同年11月26日,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授予他“情系桑梓譽滿八閩、惠及學子光昭后代”牌匾。

2004年5月,福建省政府授予黃仲咸“福建省華僑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同年9月,他被推選為“福建省首屆感動教育十大杰出人物”之首﹔同年12月,他榮獲《南風窗》雜志“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獎”。

2005年1月,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評選活動中,黃仲咸榮膺“感動福建”2004年度十大人物獎。

2006年5月,黃仲咸榮獲福建省民政廳頒發的首屆“八閩慈善獎”。

2007年4月,黃仲咸以6458萬元的現金捐贈加價值約3億元的房產捐贈,榮登“2007中國慈善家排行榜”,成為事實上的中國慈善家第一人。

2008年4月,黃仲咸榮獲國家民政部2007年度“中華慈善獎提名獎”。

……

2008年7月30日,黃仲咸因肌體功能衰竭醫治無效,不幸在福建省廈門市與世長辭。

2018年4月,福建省南安市黃仲咸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紀念館全方位生動展現了黃仲咸一生的豐功偉績、道德風范和愛國情懷,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講堂。

愛心永續薪火傳 慈善之花遍地開

“慈善公益是一項永久性事業,要永遠做下去。”這是黃仲咸生前最常對基金會同事們說的一句話。黃仲咸辭世后,在政府各級領導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基金會秉承他的遺願,並不斷發展壯大,一路前行。2017年11月,基金會被福建省民政廳核定為慈善組織。

近幾年來,基金會每年公益捐資額都在1500萬元左右。截至2020年底,黃仲咸及其創立的基金會捐資教育、文化、衛生、福利、扶貧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累計達6億多元。獨資捐建和出資助建的學校、醫院樓宇等公益性建筑項目有100多個,總建筑面積達19萬多平方米。在福建省老區山區已獎助高中、中專生115050人次,發放獎助學金8002.5萬元﹔在南安市有關學校及泉州五中、泉州六中,已獎助師生40804人次,發放獎教助學金2207.60萬元﹔在廈門市、泉州市、南安市已捐資380多萬元,慰問貧難歸僑、僑屬,幫助有困難的歸僑子女上學等7920多人次﹔在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已獎助大學生2380人次,發放獎助學金710萬元……

基金會在扶貧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上也傾情投入。

基金會2019年南安市教育公益捐贈儀式

黃滌岩理事長和助理劉清影女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

2019年以來,基金會積極參與福建省委統戰部開展的“老區村精准扶貧”項目,幫助上杭縣下都鎮象欄村建設水土保持工程和官庄畬族鄉德康村修建村路﹔參與福建省民政廳、扶貧辦組織開展的 “陽光1+1”等活動,援助建寧縣客坊鄉水尾村、中畬村和尤溪縣西濱鎮七裡村村路修建。同時,積極參與幫扶甘肅省臨夏縣和東鄉縣、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等國家級貧困縣的脫貧攻堅活動。至今,基金會已投入100多萬元用於該脫貧攻堅項目。

2008年,基金會捐贈30萬元支持四川汶川抗災救災﹔2020年年初,基金會捐贈50萬元用以支持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等。

2020年8月,基金會捐贈30萬元,助力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扶貧辦開展消費扶貧與助學扶貧活動。

經過多年的用心呵護與培育,基金會終於成長為茁壯的公益之樹,綻開了美麗的愛心之花,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作了卓有成效的奉獻,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肯定與褒獎——

2009年,基金會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

2010年2月,基金會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先進社會組織”榮譽稱號。

2013年5月,基金會被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授予“支持老區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同年6月,福建省政府授予基金會“福建省華僑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

2014年10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基金會“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15年10月,基金會榮獲“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捐贈獎”,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基金會理事長黃滌岩並合影表彰。此項殊榮是國家對黃仲咸愛國奉獻崇高精神的最高褒獎!是對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長年以來工作成績的高度肯定!是黃仲咸慈善事業發展史上一個光輝的裡程碑!

2016年6月,福建省政府授予基金會“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特別貢獻獎”榮譽証書。

2018年10月,基金會在福建省老區山區助學扶貧活動項目,榮獲“福建省首屆海峽慈善項目大賽最佳人氣項目獎”。

2020年,基金會參報的《聚焦老區山區 致力脫貧攻堅》案例入選國務院扶貧辦組織評選的“中國社會組織扶貧案例50佳”。

展望未來,基金會將繼續用真情和行動,延續黃老先生這一澤潤千秋的事業,做大做強,將公益慈善事業做成百年大業,千年大業……

……

記得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曾在一首詩裡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黃仲咸躬行節儉,如水一般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一言一行都傾注了一個海外游子對祖國最深沉的熱愛。他將其一生積攢的億萬家財悉數無私奉獻於祖國的慈善事業,他正是這樣一位雖已仙逝,卻以高尚的人格永遠為人們所敬重、所銘記的大寫的人。正所謂:不枉此生人世過,贏得生前身后名。

大愛永恆,精神不朽!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