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春風化雨 傳藝育德——走近江蘇僑界“大先生”
2021年09月13日10:30  來源:江蘇省僑聯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回信,對他們寄予殷切期望,並向全國廣大教師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祝福。

今年9月10日,是第37個教師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帶您走近三位江蘇僑界“大先生”的人生瞬間,他們中有彪炳史冊的大教育家,也有毅然回國科技報國的“僑界十杰”人物,還有立足講台平凡的僑界教師。“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所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正是千千萬萬個他們的縮影匯聚起教育強國的時代之光!

張謇:求國之強,當先教育

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張謇(1853—1926)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興辦實業、發展教育的故事在江蘇僑界舉辦的“親情中華·張謇故事”專場演出中流傳開來。

張謇一生創辦了370所學校。為南通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近代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父教育,母實業”,張謇把實業與教育兩者的關系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家庭的父母雙親,相輔相成,至親至密,缺一不可。“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張謇一生創辦了二十多個企業,可謂坐擁通城,富甲一方,然而,財富的追求並不是目的,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興辦學校上。

求國之強,當先教育。張謇的許多教育主張,都是在認真考察和學習外國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和羅振玉、沙元炳商定私立師范學校的各項校規章程,對招集生徒、教習考核、校務管理等項,都擬定了詳細條文。隨后又約同有關摯友,勘察地址,最后擇定了南門外的千佛寺。1902年,全國第一所民辦師范“通州師范學校”在南通城區東南一隅廢圮的千佛古寺舊址上亮相,接納新生入學。張謇親任校長,發表“師范學校開校演說”,闡明“建學宗旨”,反復強調“堅苦自立,忠實不欺”之校訓。他還特聘了當時的學界名流、思想家王國維為國學教員,又聘日籍教師西谷虎二、木村忠治郎等擔任倫理學、西洋史、教育學及教授法等課的教師。先招了本科(三年)、講習科(一年)各一個班。民立通州師范學校的建成,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獨立師范學校的起點。該校除本省本縣外,全國21個省中有13個省的青年來這裡學習。很快京、津、冀、湘、閩等地都出現師范學校。有男師和女師﹔普通師范、專科師范和特殊師范﹔有幼師、中師、高師。

張謇辦學講究次序,他認為小學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因此主張“立學須從小學始”。他在創設師范學校的同時,廣設小學,計劃在農村每十六平方裡設一所初小。據統計,截至1922年為止,張謇在如今的南通地區,就創建高小60余所,初小250所。張謇曾說:"遺留一二有用事業,不與草木同朽"。1910年的初春,張謇從崇明島的工廠坐船到啟東,上岸后,坐馬車前往自己的墾牧公司。連日陰雨,道路泥濘,顛簸難行。車上的張謇心想,如果小學生在這樣的天氣上學,必定比自己艱難百倍,自己先前設定的25平方裡建一所學校的計劃,對於學生而言,是多有不便的。於是,他回來后,再次調整教育規劃,擬16平方裡建一所小學,后來又進一步調整,擬9平方裡建一所小學。

“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是張謇辦學的原則。設學是為了有用於實業的建設,適合於當地需要,在此思想指導下,他興辦了各類專門型的學校,把教育同地方建設和發展實業融為一體。為確定南通市政規模和管理范圍,他在通州師范附設測繪科,隨之建立了測繪局、清丈局和清丈傳習所。南通地處長江入海口,水利建設是地方頭等大事,張謇在通州師范附設土木工科。他任全國水利總裁后,在南京創辦了河海工程學校,培養水利工程人才。南通盛產棉花,為改良棉種、改進種植,農校應時而立。同時建立氣象台,為學生提供實習園地。建紗廠需要紡織專門人才,同時也為了改變在國際上“延歐人以司其命”的狀況,設立紡校。隨著醫院的建立,急需新式醫生,又設醫校。隨著商業的發展,商業管理人才短缺,又設商業學校、工商補習學校,在吳淞設商船學校。他還注意發展特殊教育,辦起盲啞學校……他在中國教育史上,創造了七個“第一”。

張謇的孫子張緒武先生回憶其祖父在通州師范學校辦學時,講了這樣一段故事:臨近開學了,老人總會親自掌著油燈,去查看每一間教室的門牌,並親手將其釘牢。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位手執油燈的老人,努力地以暈黃之光給周圍以光明。殊不知,在當時,對於一個諾大的昏暗的舊中國而言,這樣的光明彌足珍貴,彪炳千秋!

王志功:教學科研是一輩子的事情

在我們國家發展歷程中,有很多人一生擇一事,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為國家默默奉獻。對於67歲的東南大學無線電系教授王志功來說,做研究,培養學生仍是他的日常。作為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他一直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以身作則,辛勤耕耘。

“我身居異境,難忘祖國,難忘黨和人民對我的培養、對我的期望。從出國的那天起,就想著我們是要回來的,這一點妻子與我從來沒有過分歧。”談起自己回國時的經歷,王志功這樣說道。1997年9月,面對祖國的召喚、母校的期盼,他毅然放棄國外高薪工作和一切優越條件,舉家回國定居。

為了實現自己對國家的承諾,為了實現報國育人的志願,王志功立志要打造國家創新所需的高新學科。“科學技術的競爭首先是人才的競爭。我的願望是要在國內建立起一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所,培養一大批高技術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科學和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王志功表示,回國后的第二年,他親手組建了我國首家以射頻與超高速光電集成電路設計為主攻方向的“東南大學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創業伊始,研究所是從一間不到80平方的空房子開始的。“回國以后想做的事情太多,我要做到分秒必爭。”王志功說,在研究所初創的多年時間裡,他根本沒有節假日,每天研究所的燈光都一直亮到深夜。四五公斤重的筆記本電腦,從步行到騎自行車上下班,從國內到國外,他幾乎從不離身。“王老師都不知道疲倦的,對於我們寫的論文每一篇都會親自把關修改,每一頁都布滿標注。”他身邊的學生這樣說。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常常發現,王志功為他們修改的論文是夜裡12點以后發出的。

王志功指導研究生

正是以這樣創新探路勇氣和忘我的拼搏精神,王志功帶領全研究所師生從零起步,經過一年多的奮戰,到1999年8月,以境外先進的集成電路工藝線數據庫為基礎設計的第一批超高速集成電路送境外流片研制成功,邁出了我國無生產線集成電路設計的第一步,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從1997年國慶節回國到2017年,王志功創立的研究所就形成了一支國內外有影響的多類高端通信集成電路設計團隊,培養出一百多名博士和上千名碩士,其中有4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成為集成電路設計方面的教授和副教授,上百名成為國內包括華為、中興通訊等一批知名企業中集成電路設計的領軍人物和骨干,還為國內眾多企業培訓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人員3000多人。

歸國24年來,他先后撰寫了4本集成電路設計相關的著作,編譯了6本集成電路設計相關的著作和教科書,並主編了10多本集成電路設計的教科書,發表集成電路設計高水平論文500多篇。他主編的《集成電路設計》為全國一百多所大學選用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為了培養電子信息領域的國際頂尖人才,他自2008年起在教學科研、研究生人才培養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繁忙當中,擔任了東南大學頂尖人才培養計劃“高等理工實驗班”電子信息最基礎的《電路》和《電子線路》兩門課程的主講老師。十多年當中,他嘔心瀝血,編著了將兩門課程貫通講述的兩本130萬字的全新教材,並不斷更新,出了5個版本,在全國推廣應用。2013年,他獲得了國內教師界的崇高大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十多年來,王志功還擔任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設計大賽專家委員會、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和全國研究生“創芯”大賽的指導工作,不斷地為全國的集成電路設計人才培養做貢獻。2020年,在“中國研究生創‘芯’大賽”閉幕式上,他獲得了大賽組委會頒發的唯一 “最佳創新獎”。

忽暉:無悔的青春,不懈的追求

追求無處不在。鹽城市射陽縣人民路小學的教導副主任、縣政協委員、僑聯委員、僑眷忽暉一直在踐行著自己的教師理想,她在演講中深情地說道:

因為我哥哥是澳大利亞華僑,我就與僑界結下了二十多個春秋的不解之緣。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成長——是僑界給我的禮物。

二十七年前,當稚嫩的我,選擇了教育事業,於是,做一名合格教師,做一名優秀委員,讓青春無悔——是我的追求。

我教小學美術,用美術引領孩子在這個多彩的世界暢游,輔導了七百多名學生美術作品獲獎。我被邀參與了江蘇省農民畫鄉射陽縣農民畫的創作,創作的《敬老院裡笑聲多》在省第四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上展出﹔《一路歡歌》《廉政清風揚,國富民安康》《奮飛鶴鄉》等農民畫分別在國家、省、市級畫展中獲獎,三幅農民畫被射陽縣委選為城市文明建設宣傳畫。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祖國的飛速發展、家鄉的嶄新面貌,訴說共和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深感驕傲。

我是學校教導副主任,指導了許多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展評、基本功比賽中獲獎。我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愛留守兒童和貧困生,被縣局特邀對全縣中小學幼兒園開設講座介紹工作經驗。積極組建家長委員會,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到有效整合。我負責學校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進行了市縣教育教學課題的研究和推廣。我將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撰寫多篇論文,獲獎或發表。我收獲了“射陽縣小學美術學科帶頭人”“鹽城市教壇新秀”“巾幗建功標兵”“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能用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幫助年輕的教師進步,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倍感滿足。

僑,簡單一個字,卻與家始終血肉相連。青春,是那麼美好,在這二十七年不可復制的旅途中,無論它是迷茫的、孤獨的、不安的,還是歡騰的、熾熱的、理想的,它對於我來說都是最閃亮的!雨果曾經說,誰虛度了年華,青春就將褪色。是的,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不是用來揮霍的。隻有這樣,當有一天我們回首來時路,和那個站在最絢爛的驕陽下曾經青春的自己告別的時候,我們才有底氣說,青春在不懈的追求中無悔,青春在平凡的奉獻中閃光。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