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楊槱:船舶報國 國士無雙
2021年09月09日13:12  來源:中國僑聯

今年已104歲的楊槱院士,1917年出生於北京,籍貫鎮江句容,著名船舶設計家、教育家,中國造船史研究的開拓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曾任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新中國首位船舶院士,主持並領導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海船穩性規范》,推動了中國船舶穩定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工程經濟學理論。他是中國造船史研究奠基者,國家造船學科和船舶工業發展先驅,為我國現代船舶工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貢獻。

國運艱難,海外求學以自強

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蘇句容的楊槱誕生在正值風暴中的北京。此時,國際上大戰正酣,俄國正在開展“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的十月革命﹔歐洲大陸還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淖中﹔反觀國內府院之爭、張勛復辟、軍閥混戰不息,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在這種動蕩的環境下,楊槱一家南遷至廣州。

廣州商旅輻輳、帆槳雲集,珠三角地區也是我國近代船舶工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這給少年楊槱帶來了對船舶的最初的直觀感受﹔而因為戰亂,少年楊槱跟隨父母常常坐船往返於廣州、上海、南京、武漢等幾個城市之間。“大大小小的船隻我都坐遍了。在這些旅途中,我直接感受到了中國老百姓的苦難深重。”楊槱說,他從小就對機械和船舶有興趣,后來讀了一點書,知道一個國家的強盛和海洋有很大的關系。英國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六大洲號稱為“日不落”帝國,不就是從海洋發家的?

還有一件事,更是深深刺痛了少年楊槱。1925年5月,上海發生了日、英帝國主義殘酷殺害中國人民的“五卅”慘案。廣州和香港的工人,為聲援上海人民,也舉行了罷工和游行活動。6月23日,當游行隊伍經過廣州沙面租界時,英國士兵突然用機關槍掃射游行隊伍,當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隨后學校老師也組織我們小學生去游行,才走到一半,就有人勸告我們,前面危險,不要再去了。我親眼看見游行隊伍從沙基方向回來,好多人推著盛放著遇難烈士尸體的板車。當時我就聯想到,那些帝國主義分子,不都是坐著輪船侵略我們中國的嗎?”在少年楊槱看來,中國積貧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在海上打不過帝國主義的軍隊。於是,他決心要為中國人爭口氣,成為一名出色的船舶工程專家。“學造我們自己的大船”成為少年楊槱努力奮斗的目標。

楊槱開始廣泛地涉獵船舶方面的書籍。那時他正在廣州培正中學讀書,高中二年級時,楊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論文——《廣東造船簡史》。1935年的秋天,完成高中學業的楊槱遠渡重洋,來到了當時全世界造船業最發達的英國,進入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求學深造。

楊槱在格拉斯哥大學求學時的筆記。封面上是該校校徽,環繞校徽的拉丁文格言VIA VERITAS VITA意為“方法 真理 生命”。楊槱的人生經歷無疑是對這三個詞的極佳詮釋

一心報國,呵護中國船舶業生根發芽

1940年3月,楊槱以優異的成績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正被納粹德國海軍破交戰搞得焦頭爛額的英國急需大批造船人才,楊槱收到了不少單位的邀請。然而,楊槱卻毅然決定回到正值抗戰中最艱難時刻的中國、來到重慶,在當時內地的最大造船廠——民生機器廠擔任副工程師,同時在同濟大學、重慶商船專科學校(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內遷)等校任教。他的講課深入淺出,且充滿愛國激情,吸引了很大一批有志青年。1943年5月,重慶商船專科學校由交通大學接辦,在新中國艦船事業中留下了許多個光輝名字的交大造船系從此誕生,楊槱被聘為副教授、次年被提升為教授。

1944年11月,楊槱作為中國海軍的造船人員應邀赴美國學習考察造船業情況,並在費城海軍船廠監造“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等艦船長達一年之久。回國后,在海軍江南造船所任工程師。1948年,他調任上海海軍機械學校教務組長兼海軍江南造船所工程師,成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船舶工程專家之一。1949年,上海海軍機械學校遷至馬尾,后搬去台灣。楊槱毅然回滬,迎接新中國的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氣象一新,楊槱也迎來了事業的新時期,歷任同濟大學教授和造船系主任、大連造船廠委員會工務處長、中蘇造船公司副總工程師、渤海造船廠籌備處工程師、大連工學院教授和造船系主任等職務。期間,楊槱編撰了《船舶工程辭典》《英漢船舶科技詞匯》《中國造船發展簡史》《船舶概論》《電子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工程經濟在船舶設計中的應用》《船舶靜力學》《散貨船設計》等專著。1955年,大連工學院造船系並入交通大學造船系,楊槱又回到了交通大學工作,從此扎根上海。

幾十年來,楊槱為發展我國當代船舶工業歷盡艱辛,功績卓著,在學術領域取得一項又一項開創性成果。1960年,楊槱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帶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海船穩性規范》,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該規范的制定不僅初步改變了中國以往無驗船規范的被動局面,而且隨之提出的幾十個研究課題,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船舶穩定性的研究工作。1965年12月,由他的研究生完成的《被動式減搖水艙的模型試驗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的畢業論文,成為船舶設計部門設計被動式減搖水艙的重要參考資料。

創新發展,技術融合助力船舶業再造輝煌

70年代初,楊槱開始接觸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當時國際上電子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楊槱深感電子計算機技術對造船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倡導在船舶設計領域普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年近60歲的他克服重重困難,學習算法語言,並自編船舶主尺度分析程序、船體型線設計和船舶性能計算程序,開辟了我國船舶行業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新天地。他身體力行,帶頭利用電子計算機革新船舶設計的全過程,而且帶動和組織國內有關研究單位編制有關輔助船舶設計的計算機程序系統。他領導的科研小組及培養的研究生首先編制了實用性較強的貨船主要尺度要素計算機程序,並得以廣泛應用。以后又陸續編制了一系列有關船體線型設計和船舶性能計算的計算機程序。他率先發起並於國內有關單位聯合研制了“海洋貨船設計集成系統”,這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1980年國防工辦、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在上屬一系列工作的基礎上,1985年,他和兩位青年教師合編了《電子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一書,被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評為優秀教材。

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際船舶航運業的日益發展,船舶航運的經濟性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在船舶設計時就考慮到航運的經濟性,就有可能建造出成本低又符合訂貨者要求的船舶,使之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楊槱憑長期從事船舶設計工作的經驗,在70年代中期就大力倡導和從事船舶技術經濟論証方法的研究。他領導的科研小組與有關研究單位合作,分別對5000噸級近海干貨船、15000噸級遠洋貨船等進行技術經濟論証,編制了計算機程序。1980年,他編寫了《工程經濟在船舶設計中的應用》作為研究生教材,並率先招收船舶技術經濟論証方面的研究生,有力促進了這門學科在我國的發展。

80年代,改革之風吹遍神州大地。如何提高造船業的經濟效益成了業內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楊槱指導研究生從事沿海和長江煤炭、石油、集裝箱運輸系統的分析研究,旨在選擇最優船型與船隊組成。在分析中既考慮到船、港口與航道的配合,也考慮到海上氣象、營運中的操作效率以及營運成本中的許多不確定因素。1980年,楊槱又帶隊編寫了《工程經濟在船舶設計中的應用》一書,應用統計學、運籌學等工具研究航運系統中的船型分析和船隊組成等問題,多項科研成果被國內同行專家評為國內首創。此外,他的科研小組應用電子計算機對水運系統運行的動態摸擬做過一些成功探索。

楊槱是我國造船科技發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寫的《中國造船發展簡史》,闡述了中國古今造船業的發展歷程以及興衰成敗之道,言簡意賅。此文在1962年舉行的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學術年會上宣讀時,引起較大反響。以后,他倡導造船界重視對我國造船史的研究,進而做到古為今用,總結和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以加速中國當代船舶工業的發展。他身體力行,親自撰寫了《近代和現代中國造船發展史》、《秦漢時期的造船業》、《早期的航海活動與帆船的發展》、《對泉州灣宋代海船復原的幾點看法》和《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的進一步探索》等多篇論文。在他的積極推動下,1984年成立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會,1985年創辦了《船史研究》雜志,90多歲時,楊槱仍然筆耕不輟,相繼出版了《帆船史》、《輪船史》等著作。

傳承創新,精研學術不忘教書育人

楊槱不僅有豐富的經歷,而且知識面很廣,加上他對國內外造船科學技術發展的敏感性,故而在他所從事的一系列科研工作中無不貫穿他活躍的思維和創新精神,成為中國船舶設計和造船史研究領域中新技術和新思想的重要傳播者。楊槱不僅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識,不斷進取,而且不忘培養接班人。

對於后輩,他寄予極大的希望,常常給年輕人壓擔子,主動為他們創造學習和工作的條件,使他們能很快地成長,因此在他倡導和從事的學科領域中,人才輩出。楊槱始終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以科研創新為指引,以實踐能力為目標,培養了一大批教育界和造船界的骨干精英。“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徐芑南院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中國第一艘海洋石油鑽探船設計師曾恆一院士等都是他的學生。

2017年10月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隆重舉行的楊槱先生育人思想及學術成就研討會暨《揚帆滄海楊槱傳》新書發布會現場,楊槱院士和他的學生們共切百歲生日蛋糕

少年看船、青年學船、中年造船、教船、老年寫船,楊槱先生一輩子從未離開過船。作為我國船舶行業的第一位院士,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船舶海洋事業發展的同行者與見証人,也是中國船舶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創始人、船舶技術經濟論証的開拓者、船舶帆船史的奠基人,更是培養國家船舶人才的教育家。

“海洋對一個國家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未來的世界,海洋與人類的關系也必將越來越密切。”楊槱先生這麼說,他希望國人能夠更加熱愛海洋,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船舶與海洋科技事業。我國艦船事業和海洋事業已是日新月異、乘風破浪:從解放前夕的年造船不足萬噸,增長至1970年代的近百萬噸,再到如今的數千萬噸﹔從維修驅逐艦都要去日本,到新中國自行研制萬噸輪和導彈驅逐艦,再到航空母艦、大型驅逐艦、核潛艇、豪華郵輪、大型LNG船、油氣平台、深潛器等無所不能……正是因為有了楊槱院士和他的學生們以及千千萬萬造船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篳路藍縷、艱苦奮斗,才為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拼出一條路,后來的中國船舶人也一定會在前輩的基礎上譜寫出新的輝煌。

(責編:王路凱、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