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為辦教育,她從大家閨秀變成了“叫花子校長”,學生都把她當母親
2021年09月03日11:07  來源:中國僑聯

1917年,蘇州一所名為“振華”的女校,迎來了它新一任校長,王季玉。

這位校長不簡單,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海歸”碩士,而且是一位女碩士。在她剛回到國內的時候,就有很多學校向她拋出了橄欖枝,想要聘任她擔任教授,但她卻一一回絕了。

因為她年事已高的母親王謝長達,拜托她接管蘇州的學校,於是她便回到了蘇州,擔任了振華這所學校的校長。

聽起來,仿佛擔任一所學校的校長,比做教授要顯得“派頭”大一些,或許薪資也能高一些?

那你是想多了,當時的振華女校還隻有小學,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師資力量,都還在起步階段,別說薪資了,不倒貼錢都難,但王季玉卻毅然決然接手了學校。

這所學校對於她,對於母親,對於那時代的女性,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王季玉的家族可以算得上當時蘇州的名門望族,他的父親王頌蔚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曾是清朝時的三品大員,也是蔡元培當年在京城參加會試時的恩師。

后來王頌蔚去世,母親王謝長達便帶著全家回到了蘇州老家。

在那個百年中國的至暗時刻,王謝長達看到當時中國女性的苦難命運,決定以教育的方式改變中國。

於是她便聯合幾位有識之士辦起了一家女子學校,取名“振華”,鼓勵女性學習知識,振興中華。

在母親辦學期間,王季玉正在海外留學,她學成回國時,母親已近七十高齡,她覺得自己有責任繼承母親事業,於是接手了振華。

想要把學校辦下去,就要提高師資力量、擴大辦學規模,而無論是聘請老師、還是擴建校舍,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但那時候,王家的財力已經大不如前,為了辦學,王季玉隻能自己想辦法籌錢。

資金緊張,她就不拿工資,隻拿非常非常少的生活費,甚至過期牛奶也照喝不誤,別人勸她不要喝,喝壞了肚子得不償失,她卻調侃道:“這不就是酸奶嗎?有什麼打緊!”

一位曾經的大家閨秀,一位留洋歸來的碩士,為了孩子們能讀書,放棄了所有的精致生活,一邊省吃儉用,一邊四處籌款,甚至還跑到海外募捐。

在海外募捐的時候她住在二姐家裡,經常穿一身布袍出入奔走。

在那個上流人士聚集的地方,一身布衣的她顯得格格不入,被人叫作“叫花子校長”,但她卻全然不顧,只是一心為學校籌集經費。

而就是這位穿著寒酸的校長,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硬是把振華女校發展成為當時中國著名的女子學校。

后來,在這所學校的董事會中,更是出現了蔡元培、竺可楨等許多教育名家的名字。在他們的支持下,曾經的蘇州織造署也變成了振華女中的校園,“叫花子校長”的學生終於可以在優雅的環境中完成學業。

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后,蘇州淪陷,王季玉非常堅決地停辦了振華女中,她說她不能在日本人統治下辦學校,而后便將學生遣散,將圖書、儀器全部藏到了太湖東山的山裡。

學校停辦后,為了不領侵略者頒發的“良民証”,王季玉改名易姓,遠避他鄉。直到抗戰勝利后,才回到蘇州籌辦復校。

1967年3月,82歲的王季玉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位中國近代教育界的傳奇女子終生未嫁,但她教過的一代代學子都把她視為母親。

如今在蘇州第十中學(原振華女校)的校園裡,立著一尊王季玉雕像,透過雕像慈祥的目光,仿佛能看到這位老校長對年輕學子的殷切期盼。

(責編:王路凱、王燕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