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她被認為能獲諾貝爾獎,三次“我願意”肩負起祖國的重托
2021年09月03日10:39  來源:中國僑聯

57年前

在新疆羅布泊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人們記住了錢學森、鄧稼先的故事

但是很少有人聽過

這背后還有這樣一位奇女子

一次次從零開始

為國家隱姓埋名30多年

用“我願意”肩負起祖國的重托

她是王承書

參與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

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理論奠基人

“不可多得的人才”

1912年

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

當同齡人都在吟詩作畫時

她卻沉浸在數學、物理的領域中不可自拔

1930年

王承書考上燕京大學物理系

作為全班唯一的女性

她的成績超過了所有人

1934年

王承書以全系第一的成績畢業

並獲得學校最高榮譽

“斐托斐”名譽學位

兩年后

又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

在這裡

她遇到了一輩子的知音伴侶——張文裕

1941年

王承書獲得美國巴爾博獎學金

丈夫張文裕辭去國內工作

陪她前往美國學習

王承書師從國際物理學權威教授烏倫貝克

開始了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相關研究

留美期間

憑借極強的數學天分

她提出的“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

轟動世界

這一觀點至今仍在沿用

導師評價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承書讓西方科學界深信

隻要她能堅持下去

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她卻放棄了這條道路

於1956年回到了祖國

和她一起回來

還有裝滿300多個包裹的書籍和筆記

“我的事業在中國”

王承書雖然在外求學

但心系中國

一直關注著國內的情況

渴望學成之后報效祖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

王承書本打算和丈夫張文裕

立即回國

但是由於有孕在身

隻得推遲了歸國時間

不久朝鮮戰爭爆發

中美關系也出現惡化

熱愛祖國的中國學者歸國受阻

眾所周知

在錢學森計劃回國時

時任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發布聲明

“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

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

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

也不能讓他離開”

和錢學森同志一樣

當時有一大批愛國科學家

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這其中就包括王承書

1956年

王承書和張文裕終於實現了回國的心願

王承書目光堅定地說

“雖然中國窮

進行科研的條件差

但我不能等別人把條件創造好

我要親自參加到創造條件的行列中

我的事業在中國”

她堅信

隻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強起來

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她在日記中寫道:

我一定將黨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

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竭盡所能

最好地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

一生的三次“我願意”

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干什麼

回國后,她在筆記中寫下

“1956年10月6日是我難忘的一天

在離別了十五年的祖國國境上

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

心裡說不出的興奮

我要為國家做貢獻

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干什麼”

1958年

我國籌建了熱核聚變研究室

聚變能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清潔能源

也稱人造太陽

但當時這一技術在國內一片空白

也是王承書從未接觸的陌生領域

對46歲專業已經定型的她而言

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巨大考驗

面對錢三強的邀請

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我願意”

錢三強與王承書

我改行了比別人損失要小

隨著國家原子彈的研制進入攻堅期

核心燃料高濃鈾研究卻進展緩慢

如果將原子彈賦予生命

那麼高濃鈾就是其體內流動的血液

1961年3月

錢三強又一次找到王承書

希望她負責高濃鈾研制

這一次

王承書再次說出“我願意!”

王承書后來曾對人說:

年近半百,轉行搞一項自己完全不懂的東西,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當時誰干都不容易,何況我在回國之前就已暗下決心,一定要服從祖國的需要,不惜從零開始。

“我改行了比別人損失要小

既然都是從頭做起

我為什麼不可以?我也能做”

第二次選擇

仍是短短三個字“我願意”

然而,這次的選擇意味著

她要從此隱姓埋名

王承書告別丈夫和孩子

悄悄來到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

這一年,王承書49歲

那時黨中央決定第一顆原子彈

要在國慶十五周年前后爆炸

作為原子彈燃料的濃縮鈾當然是重中之重

進展緩慢

當時鈾煉廠的狀況可謂慘不忍睹

蘇聯為中國提供的鈾提煉廠還沒有建成

就撤走專家、帶走圖紙

設備被丟棄在大西北的荒原之中了

幾乎成為了一堆廢鐵

這一切都需要王承書和她的同事們“起死回生”

1963年底,高濃鈾投入生產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指日可待

一個濃縮鈾樣本

1964年1月14日

504廠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濃鈾合格產品

為原子彈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証

以身許國,三十年如一日

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

掌握高濃鈾研制技術的國家

王承書帶領團隊交付產品的時間

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中國人

終於等到了那一聲東方巨響

而此時的王承書面對的

卻是繼續地隱姓埋名

從事核事業研究

這是錢三強向她發出的第三次邀請

這一次,她仍然堅定地說出了第三個“我願意”

這一年,王承書51歲

在她筆記的扉頁裡

有一張已經發黃的字條

上面寫道

“在無論任何條件下

堅決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

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將我的身心獻給黨

由於長期操勞

晚年的王承書患上眼疾

但她卻以浪費為由拒絕昂貴進口藥的治療

因為保密的原因

王承書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

王承書收到病危通知時

她留下遺囑

將自己一生積蓄的十萬元

一分不剩全部捐給“希望工程”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讀書

並且把遺體捐給醫院研究

書籍和筆記留給科研工作

去世前她在寄給學生的信裡寫道:

“我一生平淡無奇,只是踏踏實實地工作,至於貢獻,誰又沒有貢獻?而且為國家做貢獻,每一個公民的職責,何況是一個共產黨員。

將我的身心獻給黨,為共產主義,為解放全人類的光榮偉大事業,奮斗到底。

我願意!

我願意!

我願意!

在新中國崛起之路上

有無數像王承書這樣的無名英雄

向王承書致敬

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責編:王路凱、王燕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