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外行動
疫情下羅馬尼亞華商:生存挑戰與商機共存
2021年08月25日13:19  來源:中國僑聯

旅羅華人之中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是華商,他們在實施新的社交距離和公共衛生措施的同時面臨著員工和客戶減少的挑戰。《旅羅華人報》記者採訪了羅馬尼亞紅龍市場的部分華商,了解到華商的業務在疫情之中所受影響程度,並記錄下華商在逆境中發展業務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他們在這段特殊時期的所感所想。

記者在羅馬尼亞華商最集中,同時也是歐洲最大批發市場之一的“紅龍”批發市場採訪了部分華商。他們經營著服裝鞋帽、床上用品、配飾及其它雜貨批發業務。記者還採訪了批發市場以外的一些零售商。

“2020年3月,紅龍市場因為疫情關系關閉了兩個月,5月份市場重新開放后,生意一下子就慘淡很多。”一位華商反映,“服裝批發這邊近三分之一的店鋪都關門停業了。一方面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小型零售店大批倒閉,我們的客源也減少了許多,而老顧客對產品的樣式、質量要求卻越來越高,囤積的舊貨就很難處理。另一方面,物流運費飛漲,加上店租、倉庫費、員工工資等的經營成本大大增加,能夠不虧損就算不錯了。”

這位華商還說道:“我們服裝市場主要還是按照經營了幾十年的老模式運營,感覺比較穩妥。一些年輕人選擇到外地鄉鎮做零售業,開拓地方市場。那裡需求量會相對穩定些,競爭小,定價自由,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位於紅龍市場的第三廳(紅龍三)原有四百六十家鋪位,從疫情爆發到現在還剩下兩百多家在堅持營業。一位鞋類批發商說:“這邊基本都沒什麼生意了。還有各種稅收,店鋪倉庫租金也在上漲,政府還要求提高員工薪資。為了回籠資金,倉庫囤積的貨我們隻能低價甩賣。基本就是在靠吃老本維持著。”

至於為什麼不選擇去鄉下開零售店,或者做電商的問題,該華商解釋道:“批發鞋的華商中,一些人去鄉下做零售,自批自銷,生意還不錯,但大部分鞋商還是做批發,轉零售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畢竟從選址裝修到進貨運營都是頗具風險的投資,我們沒那麼多人手和精力。開網店也麻煩,我們語言也不通,平台操作管理也不很懂,還有很多手續和流程。想想還是踏實做老本行來的穩妥。目前的大環境也不是靠我們這些小商家就能改變的了的。隻能盡人事聽天命。”

相比於鞋商,家居用品行業情況較為樂觀。一位經營家居用品批發的華商這樣描述:“得益於疫情,室內用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家居產品的銷量不降反升。但這短暫的紅利期隻持續了不到一年。主要是航運價格已經翻了五、六倍。現在是訂艙難、提箱難,還要考慮到物流延遲。即使物流成本如此之大,我們也不得不增加資金投入,加大一次進貨量,大量囤貨以保証產品的足夠供應。”

受到疫情前期家居業紅利的吸引,大量商戶涌入床上用品市場,加劇了行業競爭。因為物流成本的急劇增加,小型商戶大多難以維持,各家囤積的貨物隻能靠不斷降低售價、壓價競爭,行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一位華商說:”像我們這種比較大的批發商,毛利率也由年前的10%降至現在的5%,銷量多但利潤更薄了。”

還有的華商感慨:“因為疫情,我們無法回國去原產地進貨,進貨質量就難以保証。尤其對於季節性商品來說,一旦因為物流延遲錯過季,就隻能屯庫存等來年。更不要說現在的天價物流和各種店租管理費,我們現在隻求能把貨物賣出去,好有流轉的資金。

這位華商還補充道:“我的子女比較擅長羅馬尼亞語和英語,現在有在獨立經營電商,管理線上的貨物交易,訂單還算可觀,至少沒有店租的壓力,也不用像零售業那樣工作負荷過重,員工流動性大。經商這麼多年,我感覺對顧客的了解和對業務信息的把握無論什麼時候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位經營百貨批發的華商說:“疫情有挑戰也有機遇。我們雜貨一般都涉及居家用品所以面向本地零售的生意還是蠻好的。而且疫情大大推動了羅國本地電商、物流的發展,很多電商商家看中了我的產品提前預定買斷貨。”

一位經營零售商店的華商對於目前的市場經營有著自己的策略,他說:“對於傳統批發商來說,疫情的影響到還在其次,主要是羅馬尼亞不斷入駐的大型連鎖零售集團加劇了市場競爭。像是原先的Carrefour、Auchan,現在很火的Mega、Lidl,這種大企業的運作有價格優勢,穩定的貨源補給,系統的人員配置,再加上他們不斷拓展的線上平台,成品樣式多,服務更為專業,自家物流運輸保証。這些都是我們這些中小型批發商所遠遠不能企及的。未來羅馬尼亞網購的發展勢必會成為主流趨勢,我們隻能尋求在時代的劇變中一步步去尋求轉變。”

這位華商所在地在去年疫情期間封了四個月,商店也封了三個月。她說:“這期間我們沒進貨也沒顧客,但店租、員工工資要照付。考慮到大家都待在家裡,羅國本地快遞也正常營業,商店關閉期間我便決定將經營方向轉向網絡市場,增加對線上運營的投資,再加上后期宣傳,目前訂單十分可觀。疫情穩定后,我主要以實體零售和線上網購訂單結合的方式運營,只是單次進貨量減少,進貨次數增加,具體以營業情況來調整。總結起來就是掌握好資金鏈,控制進貨量。在我看來,疫情會加快網絡的發展,網購成為了大家的主要消費方式,疫情只是加快了這個趨勢。”

目前,疫情之下旅羅華商面臨的主要困境有以下幾個方面:

物流困難。外貿海運市場貨櫃緊張,海運價格屢創新高。訂艙難、運費高、物流延期甚至停滯,華商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負擔尤為沉重﹔

市場萎縮。經濟下行物價上漲,羅國本地零售店大量倒閉,批發市場客源大量減少﹔

成本增加。稅務繁重(增值稅19%,利潤稅16%,經營稅1∼3%,個人所得稅,勞工稅)華商還要面臨店鋪倉庫租金上漲、員工薪資增加、用工荒等問題﹔

市場競爭。越來越多的大型連鎖零售集團入駐本地,跨境電商加劇傳統批發市場競爭,以及小型個體戶的甩貨壓價現象﹔

產品問題。貨物延期導致季節性產品過季,囤積倉庫。疫情之下華商無法回國內原產地挑貨,進貨質量難以保証。

與此同時疫情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羅馬尼亞目前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本地物流行業隨之蓬勃發展。華商嘗試通過跨境電商、線上零售等方式轉型升級實現逆境突圍。客戶方面,線上電商的興起增加了線下批發市場的客源,家居性、季節性產品的銷量十分可觀。部分批發商嘗試拓展地方零售業務,實現自批自銷。

面臨困境,華商做出運營調整的同時也遇到了新的挑戰。就地方零售業而言,雖有固定客源(地方居民)、穩定的需求量、相較於批發業較小的競爭壓力等優勢,也面臨著各種問題,諸如黃金地段有限,投資風險較高﹔進貨產品多樣,管理工作量大﹔長時經營看守,工作負荷過重﹔員工流動性大,忠誠信任度低等。電商平台雖然相比實體運營無租金、無雇員、成本小、操作靈活性高且覆蓋面廣,但也存在著客源不穩定、網絡交易風險等問題,其中面向本地市場的外語模式、新型的運營操作以及繁瑣的手續辦理更是勸退了一批試圖轉型拓業的華商。

(責編:王路凱、王燕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