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印尼歸僑陳秀華:激流歲月中國心
2021年08月09日10:00  來源:中國僑聯

編者按:老歸僑,是指改革開放(即1979年)以前歸國的華僑群體。目前,湘潭市的老歸僑共有52名,主要來自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大部分是上世紀50-60年代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回到祖國支援建設的,他們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一路走來,有故事,有執著,有真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精彩老歸僑故事可能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深刻反映老歸僑心系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弘揚他們的愛黨愛國情懷,宣傳老歸僑突出事跡,湘潭市僑聯啟動了“老歸僑口述歷史”專題採訪。從今天起,我們將其中的動人篇章與大家共享,一起去了解老歸僑們在海外奮斗、歸國發展、情系桑梓的經歷,回顧他們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經濟建設做出過的貢獻,傳承他們愛國愛鄉、勤勉奮斗、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我叫陳秀華,是一名印尼歸僑,今年86歲,我的一生是在不斷地學習、歷煉、成長中走過來的,在歲月長河中每段記憶都彌足珍貴,如果說我的什麼經歷能對后人有所啟迪的話,我想,那就是我的愛國初心。

父母愛國之心

1935年,農歷乙亥年,我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打橫市,當時來自廣東梅縣的父母在打橫市經營雜貨鋪,以維持一家數口的生計。父母都是勤勉克己的客家人,母親自釀黃酒與白酒在店中出售,很受當地華人喜愛,一家雖生活清貧,卻也其樂融融。父母為我們姐妹取名時,皆以“華”為名,蘊含“中華”之意,意思是漂泊他鄉,心懷華夏。父母以勤勞朴實的品格影響著我們,用民主開明的教育方式,促使我們健康成長。這麼多年,雙親諄諄教導言猶在耳,音容笑貌仍縈眼前。雖漂泊在異國他鄉,但父親和母親都深愛著祖國,願意將年幼的我們送回祖國的懷抱,並叮嚀囑托:學成真本領,服務社會,報效祖國。我們謹記著父母的囑托,用一生的行動去實踐,走向工作崗位后,為祖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干,以此來慰籍對我們抱有殷切希望的雙親。

跨海歸國求學

回國前滿懷喜悅的陳秀華

1954年6月,我與妹妹跟隨印尼萬隆市華僑中學回國同學會的眾多校友們,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的丹戎不碌港口,登上了“芝萬宜號”巨輪,哭泣著離別了雙親,毅然回國。至今仍清晰記得那艘巨輪啟航時的場景,碼頭上擠滿了送別的親友、老師和同學們,大家齊聲高唱著《歌唱祖國》,嘹亮的歌聲響徹了整個丹戎不碌港。在歌聲中,巨輪緩緩離岸駛入大海,那激動人心的壯闊場景,印在腦海永生難忘,我自此別離了出生之地。

與妹妹在“芝萬宜號”甲板上合影

“芝萬宜號”巨輪在茫茫大海中行駛十余日,直至香港,我與同學們由小汽艇接載到祖國口岸。到達國門時,解放軍戰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數小時后有數輛大客車將同學們載往廣州市,入住在石牌的廣州華僑補習學校(該校系廣東省專為回國學子們設立的補習期宿舍)。當時我們在該校進行復習備考近兩月后,我被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學錄取,1957年,我又考上了山西農業大學農學系。剛回國的那個年代,與國內相比,印尼的生活更加方便,物資也更加豐富。但今天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在印尼的晚輩們不時還會來國內探望我們,順道去一些旅游景點游玩一番,不用跟他們聊中國的變化,他們就能看得到,親身感受到祖國的巨大變化。我的侄子還總是感嘆:“姑啊,您真是幸運啊,能夠回到中國。”

參與祖國建設

1961年,大學畢業后,我分配到在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農建局工作,主抓農技隊伍建設和農村指導工作,在山西從事農技工作一干就是10年。因我愛人是外省人,南方的父母需要照料,遂申請調回丈夫的家鄉湖南。

1970年,在丈夫表姐的建議下,我回到湖南,轉行當起了老師,在瀏陽永和工農中學教授英語。記得當時許多孩子讀到小學畢業就輟學務農,成為家中的勞動力,學校將教師分成若干組,走村串戶進行勸學和家庭訪問。鄉間勸學雖然辛苦,但能說服農民送子讀書,為培養造就農村人才盡一份心力,也是讓人快慰之事。10年后,因為生源逐漸減少,高中被撤銷。

1980年,我調到了湘潭地區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科工作,重回老本行,做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雖有過去的經驗,熟門熟路,但南北差距大,種植作物不同,氣候條件不同,風土人情各異等原因,對我來說仍是新挑戰,但我不認輸的信念支撐著我,經過不斷學習實踐和敬業工作,慢慢工作上也就得心應手了。1993年,我從農技崗位退休了。離崗后的我並未休息,又積極投入到社會工作中。

積極為僑代言

我是1985年加入的中國致公黨,1987年當選為湘潭市湘江區政協常委,1992年湘潭市區四個區合並為雨湖、岳塘兩大區,我又當選為新雨湖區首屆政協常委。1993年,我當選為湖南省第八屆人大代表,參加了每年一屆的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全省代表一起參加省級大政方針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討論和審議,行使代表的權利,履行代表的職責。我在連任幾屆政協常委及省第八屆人大代表的任期內積極參政議政,廣泛開展調研,提出各類議案、提案,為湘潭經濟社會發展力獻良策。

我於1990年當選為湘潭市僑聯委員並連任數屆,對市僑聯作為僑界人士娘家人的用心用力用情服務印象深刻,所以我積極參加、熱心配合市僑聯組織開展各種聯誼活動。特別是我作為從僑界產生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十分關注僑界的重大事項,對歸僑、僑眷民生問題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就歸僑退休待遇、穩定各級僑聯機構、落實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以及保障港澳、台、僑投資環境等方面提出過議案、提案,每件都得到過政府有關部門的書面回復。

我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來,自覺做得最滿意的兩件事,一是在穩定各級僑聯機構方面出過力,曾極力在人大、政協等各類會議中呼吁,同時用議案和提案正式上交建議,並直接向省領導諫言強調保存各級僑聯組織的重要性。當時已有省內部分地、市、縣將僑聯機構撤銷,經上下齊努力,市、縣兩級僑聯才得以保存。二是在解決歸僑退休工資待遇方面,我專門撰寫了議案並向省人大提交。經過兩年的努力,於1996年最終以生活補助費形式被確定下來,由省政府行文下達到全省施行,為全省的老年歸僑每月增發生活補助費50元,如今該補貼已增至260元。我覺得,這批50年代初就離別雙親、漂洋過海、義無反顧歸國、為祖國奉獻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的歸僑,理應得到祖國的關護,而我能為此盡了綿薄之力感到欣慰。

難忘愛國初心

我雖出生在異國的土地上,但父母生給了我一顆中國心,雖歷經了戰爭、逃難、回國、求學、工作,親身感受了印尼和中國數十載的歷史變遷,但這顆中國心一直未曾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記憶力已經越來越差,很多事情都容易忘記,但是在我心中永遠不會忘記的是:父母的臨別囑托、當時回國的初衷和這顆愛國初心。感謝黨、感謝祖國培養了我,給予了我新的生活,也讓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和繁榮富強,我為有這樣的祖國而驕傲自豪。我更希望現在的年輕一輩能夠了解我們歸僑的這段經歷,繼續傳承好我們愛國愛鄉、奮發圖強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