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傅承義:為中國地球科學發展指明方向
2021年07月28日09:26  來源:福僑世界總網

編者按: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全省開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之際,由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指導,福建省僑聯主辦,各設區市僑聯等協辦,聯合推出“追夢中華 學僑史 憶僑杰”專題宣傳。報道百名閩籍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代表(或事件)與祖(籍)國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百年歷程,投身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展現敢拼會拼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華僑精神,進一步凝聚實現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磅礡福建僑界力量。

福建閩侯人,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美國歸僑。一生鑽研物理研究,讀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奠定了他在國際地震波理論研究先驅者的地位。他發表的一系列關於地震傳播理論的先驅性論文,被評為地球物理學經典著作。正當傅承義在美國地震界如日中天之時,他放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發展地球物理事業。他建立中國高等院校地球物理專業,為地球物理教育盡心竭力﹔開拓了中國固體物理科學研究,為中國地球科學發展指明方向。

青年傅承義

人物名片:

傅承義(1909-2000年),福建閩侯人,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美國歸僑。曾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及空間科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七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務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負責人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第一位地球物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國際地震波傳理論研究先驅者之一、中國固體地球物理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地球物理教育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地震預報應用研究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之一。

傅承義是著名歸僑科學家、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傅鷹的胞弟,出生於福州名門,祖籍閩侯,祖父曾任清朝襄陽道台,伯父是民國北洋政府海軍部高宮,父親傅仰賢是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官,精通俄文,長期供職於北洋政府外交部,是北洋政府時期最后一任駐蘇聯列寧格勒總領事。

1

自幼受良好教育 一路成績優異

傅家極重視子女教育,既請了私塾先生教傅承義和兄弟姐妹讀《四書》、《五經》等國學經典,還為兒女請了讀西學的教師來家裡教數學和英語。傅承義用更多的時間博覽群書,他童年雖然沒有進過小學,但知識和能力遠遠超出了同齡小學生。

1923年14歲時,在母親提議下,傅承義跨入北京育英中學校門。一年之后,他感到功課太容易,便背著家裡跳兩級報考了匯文高級中學,結果考取了,但沒有去讀。初中三年,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全校第一,數學和英語成績尤為突出。同時,傅承義不但學習好,體育成績也甚佳,在校運動會上曾贏得跳高、跳遠、三級跳遠、100米短跑四項冠軍。

1926年,傅承義考入匯文中學高中部。1929年,傅承義以獲得理化、數學兩項銀杯獎的優異成績結束中學時代的生活。傅承義原已被燕京大學錄取,但更喜歡清華大學的校風,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在這裡,他的旺盛求知欲亦無法得到滿足,更不滿意當時教師隊伍中的某些不正風氣,痛切感受到教書育人者為人師表之重要性。傅承義和同窗好友王竹溪暗下決心,有朝一日教書育人,一定要立德、立言、立身。

2

鑽研物理 研究成果產生重要影響

1933年,傅承義從清華大學畢業后留校,一邊教學一邊從事核物理教學實驗和研究,曾與黃子卿、趙忠堯合作,完成熱力學研究和核物理實驗方面的論文共4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舉校南遷,在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並成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傅承義應邀到西南聯合大學繼續任教。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0年,傅承義與林家翹、郭永懷、錢偉長等一行24人才轉赴加拿大。傅承義進入麥吉爾大學物理系,師從當時最有聲望的地球物理探礦學家D·A·基斯教授,專攻地球物理勘探。

1941年,傅承義獲得麥吉爾大學物理系物理探礦碩士學位。基斯教授對高徒傅承義甚為欣賞,推薦傅承義到地球物理勘探領域裡頗負盛名的美國科羅拉多礦冶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42年,基斯教授又把他推薦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地球物理學泰斗B·古登堡教授,攻讀地球物理學及地震學。

古登堡對傅承義在學習中和在學術論壇上表現出來的才能極為贊賞,將自己沒能解決的一個理論問題——從理論上証明沿分界面傳播的所謂“折射”地震波的存在,讓傅承義去解決。傅承義憑借著深厚的物理學和數學基礎,從數學上嚴密地論証了首波的存在,並從物理學上解釋了首波與折射地震波之間的區別。此項研究成果不僅得到古登堡高度評價,更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奠定了傅承義在國際地震波理論研究先驅者的地位。

3

所作貢獻被學界承認 論著受各國重視

1944年,傅承義拿到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隨后受聘於幾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做技術咨詢工作。

傅承義以對地球物理學發展所作的貢獻,贏得地球物理學界的普遍承認,1946年被聘為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在此期間,傅承義在地震波傳播的研究領域裡,發表了一系列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研究成果,成為地震波研究的先驅。傅承義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雜志上一組論文,系統地研究了地震體波、面波及首波的傳播等問題。這些論著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前蘇聯等國家都引起極大的重視。

4

放棄優厚條件 毅然回國發展地球物理事業

1947年春,正當傅承義在美國地震界如日中天之時,傅承義收到清華大學同學、時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趙九章的來信,希望他能回國主持氣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此時,美國的科研條件、生活環境、工薪待遇比國內強上百倍,能使傅承義持續保持在國際同領域研究的領先水平,這是一位科學界最心向往之的。但是,傅承義毫不猶豫,堅持回國,到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兼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

1948年,國民黨當局要求中央研究院立即遷往台灣,並責令氣象研究所連人帶物全部撤台。傅承義與趙九章、陳宗器一起,想方設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球物理事業的發展保存力量。

5

建立中國高等院校地球物理專業 為地球物理教育盡心竭力

傅承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大貢獻,就是建立中國高等院校地球物理專業,開啟了地球物理專業本科、碩士、博士學歷教育,成為中國地球物理高等教育開拓者。

1950年4月,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傅承義任研究員。當時國家從大學物理系抽調一批優秀畢業生,從事地球物理探礦工作,由傅承義對他們進行培訓。

傅承義在北京地質學院創建中國第一個地球物理探礦教研室。1953年,北京地質學院要建地球物理探礦教研室,向中國科學院求助,中國科學院於是委托傅承義去該院擔任地球物理探礦教研室第一任主任。當時教研室初建,傅承義不僅要向大學生講授“地球物理勘探”課,而且還要給教師系統講課。他為每一位教師修改、審定講稿﹔為了使教師在講台上能站得住、講得好,他還親自去聽課並作講授示范,親自教授師生做試驗室,連如何保養儀器設備他都一一講解、再三示范。

在北京地質學院執掌地球物理探礦教研室的三年間,傅承義常常夜以繼日,教學質量與辦學速度都令歐美發達國家吃驚。

傅承義在北京大學創建中國第一個地球物理教研室。他剛剛將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教研室送上軌道,又接到新的任務:在北京大學創建地球物理教研室。1956-1961年間,他用三年時間在北京大學建成了一個成熟的地球物理教研室。

1964-1966年間,傅承義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地球物理教研室。1973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及空間科學系主任。

傅承義是中國地球物理教育的元老,桃李遍天下。他的付出,為中國地球物理科學的持續進步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6

奠基中國固體物理科學 為地球科學發展指明方向

傅承義是中國固體地球物理科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對科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地震波傳播理論的貢獻﹔二是對地震預測的探索﹔三是指導中國核試驗地震效應觀測和地震偵察研究工作。

1956年,傅承義回國后撰寫了《地震面波的能量束》《關於瑞雷波方程的無關根》《平行介質中的彈性波之傳播》《地下薄地層自由振動》《折射探礦法的研究》和《地表層的本質對於地震勘測的幾種影響》等6篇文章,以“關於彈性波的傳播理論和地震探礦的一些問題”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他率先提出在中國開展地震預報研究的長遠規劃,並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科學途徑及實施方法。這項工作領先其他先進國家約5-10年時間。1961年,根據他的提議,中國科學院在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第七研究室,傅承義擔任室主任。該室在核爆炸地震觀測和地震偵察方面有奠基之功。1971年,他提出地震成因的“紅腫假說”。1972年,他創建震源物理研究室,並領導震源物理研究工作。從此,中國的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上升到有組織、有計劃發展的新階段。這一年他發表專著《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把20世紀地球科學的最新理論成就板塊大地構造假說介紹到中國,為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開展地震前兆的觀測、分析與地震成因和機理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1997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以傅承義之名命名,設立傅承義青年科技獎,每年頒發一次,授予過去五年在地球物理學科做出突出成績的 1-5 名中國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 。

2000 年 1月 8 日,傅承義在京病逝。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