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三十四
2021年07月22日16:18  

黨史上令人欽佩的陳氏兩兄弟

魏子昂

“奇跡”這個詞,意思是極難做到的、不同尋常的事情。語出晉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無知叡敏,獨昭奇跡。”通常,我們用奇跡去贊頌那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以及完成了這些事情的人。幸而我們生在這世上最大的奇跡之中,這個奇跡就是新中國,而這個奇跡的締造者就是中國共產黨。

181年前,鴉片戰爭打響了,這一仗讓清朝從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淪為了帝國主義案板上的魚肉。1840年以后,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無疑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為屈辱的一頁。然而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神州大陸這片土地上流淌著的頑強血液是生生不息的。一次次的天災人禍,一回回的蠻族入侵都沒有真正打敗中國人,而正是因為經歷了太多苦難,我們的人民才從骨子裡面就充滿了革命精神。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強盛和人民富裕。20 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期待著新的社會力量開辟新的救國救民道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社會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東方被壓迫的民族以巨大鼓舞,中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選擇馬克思主義。同時,中國工人階級伴隨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迅速壯大。一場新的人民大革命的興起已不可避免。在這場空前絕后的大革命之中,思想厚重、識見非凡、意志剛強,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為了心中無比崇高的革命信仰,為了醫國救民,讓人民脫離苦難而慷慨就義、英年早逝的先烈,留下一長串的英名,如李大釗、惲代英、趙世炎、蔡和森、向警予、瞿秋白、彭湃、蕭楚女等等。在中共黨內有著“小列寧”之稱的陳延年及其弟陳喬年也名列其中。

最近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陳延年是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之一。起初看到陳延年出場時,我就眼前一亮,覺得這個演員好看,非常有少年感。隨著我在看劇過程中對這個人物的逐漸了解,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陳延年這個人。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好友替他接風洗塵,燒了一桌飯菜,弟弟喬年給陳獨秀端上的菜裡卻有一隻青蛙。哥哥延年是主謀,指責父親為了自己苟活而罔顧家人,甚至不替爺爺送葬,盡管這件事是敵人設下的圈套,陳獨秀是被逼無奈無法回鄉。但延年認為要拯救國家,不能像陳獨秀那樣要家又要國,那樣隻能給家庭帶來不幸,因此延年給自己定下了“六不”的戒律:不閑游、不看戲、不照相、不下館子、不講衣著、不做私交。看劇時看到陳獨秀喝酒,而延年堅決不碰酒,我還單純地覺得這種做法有點幼稚,但一路看到延年從看到自己苦苦堅持的無政府主義信仰破滅,毅然轉向共產主義的道路,我才明白,延年活得比誰都透徹,他雖然會有固執的地方,但正是這種固執,讓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守和偉大!劇裡面延年和喬年兄弟去法國留學,父子三人告別的一幕拍得真是太感人了,延年、喬年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義無反顧。僅隔數年,兄弟二人就先后英勇就義。

陳延年為陳獨秀長子,陳喬年為陳獨秀次子,均出生於安徽安慶,先后在安徽師范學堂附小尚志小學、全皖中學讀書學習。他們讀書認真,窮經究理,不苟言笑,對舊掌故新知識都有興趣,視野開闊,抱負不凡。1915年延年17歲,喬年14歲,由陳獨秀接到上海求學,延年兄弟雙雙考取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前身)。他們求學的生活很特殊。陳獨秀有一種不同凡俗的性格和思想:他堅持不讓他倆回到家中過平穩、依賴的生活,而讓他們獨立、勞動、吃苦,讓兄弟倆勤工儉學,常常吃大餅、喝自來水,冬無棉衣,夏衣襤褸,面色憔悴。艱苦的環境煉就了兄弟二人的自強倔強的個性。當十分疼愛他們的祖母從皖抵滬來看他們,流著眼淚要給他們補助照顧時,兩兄弟卻聲言決不依靠任何接濟。陳獨秀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對兄弟二人走上共產主義道路並無直接影響。延年、喬年曾一度信仰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且對陳獨秀拋棄他們的生母而與姨妹結婚殊為不滿。

1919年12月,延年兄弟辭別祖國赴法學習,期望能在國外尋求到一條救國救民之路。當時在中國廣為傳播的新興思潮門類眾多,因為“無政府主義”思想傳播較早,且陳延年年紀尚輕無法正確區分真理與謬論之別,所以在法國學習期間,陳延年參加了“工余社”,並且為向人們宣揚“無政府主義”思想還主編了《工余》雜志。當時的留法學生中有眾多有志之士,他們成立了各種社團探討思想理論,以趙世炎、周恩來等人為首的學子就在各個社團中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陳延年在和他們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形成了初步的了解。令人奇怪的是,陳延年平日裡是一個沉默內斂的人,話少安靜,但每當大家在討論問題出現歧義時,他就立即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但妙語連珠、激情澎湃,甚至還會為了和別人爭論出一個結果而不依不撓爭到面紅耳赤。對此陳延年的解釋是:“原則問題容不得我們有半點馬虎,我們應該向列寧看齊,在爭論原則問題時如猛獅一般,直抒胸臆絕不敷衍。”

與志同道合之人暢談理想和未來的日子是美好的,但好景不長,平靜的日子就迎來了風暴。陳延年在留法期間經歷了三次重大的斗爭:“二二八”求學運動、回裡昂中法大學斗爭、李鶴齡刺殺中國駐法公使陳箓。其中,回裡昂中法大學斗爭對陳延年的影響最為深遠。1921年9月24日, 裡昂中法大學突然發布公告:隻有具有文憑的學生才能在大學裡繼續深造,校方還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帶夠生活費並且通過入學考試。裡昂中法大學本無需文憑考試,校方突然發布的消息無疑使學生們陷入困境。面對學生們的抗議,校方不知悔改,甚至勾結法國政府鎮壓學生,此次斗爭的結果是104名示威學生被強行遣送回國。經過此次斗爭,陳延年徹底看清了無政府主義思想隱藏在美好說辭下的虛偽,他狠下決心,干脆利索地與吳稚暉那些道貌岸然的無政府主義者決裂。在當時一同留法的學生中,趙世炎與陳延年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他感受到了陳延年的煎熬與改變,他在寫給陳公培的信中直言陳延年可愛聰明,是難得的人才,再三請求陳公培與陳延年聯絡,積極引導陳延年。在趙世炎與陳公培的幫助下,陳延年深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他的政治信仰也因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最終他決定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加入共青團后,為了更直觀地明白共產黨的本質,陳延年參加了1922年6月的“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立大會。在成為執委后,為了回報組織的信任,陳延年更加努力地工作。憑借著早期的編輯經驗,陳延年協助趙世炎編印了《少年》雜志。

延年兄弟篤信馬克思主義是在赴法勤工儉學之后。1922年6月,陳延年與趙世炎、周恩來等被選為旅歐少年共產黨委員,兄弟倆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中央派遣延年、喬年兄弟同趙世炎等人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陳延年奉命回國。1925年春,他接替周恩來擔任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他除了規劃、部署、處理黨的組織建設工作,到各處作政治報告、工作報告和經常著文刊出之外,還深入工人群眾。為了把人力車夫團結、組織起來,他到這些窮苦勞動者家中探訪,代年老病弱的車夫出車,賺回的錢全部交給車夫。香港有的商報刊文譏笑共產黨高官竟為人拉人力車,延年一笑置之。1925年6月,陳延年和鄧中夏、蘇兆征等人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后,陳延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聯名發出《迅速出師討伐蔣介石》電文。可惜黨中央由於各種復雜原因,在北伐與東征問題上猶豫不決,未能接受電文意見,喪失了挽救革命的時機。1927年4月,陳延年接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並在黨的五大被選為中央委員,后又當選政治局委員。面對白色恐怖,陳延年勇挑重擔,忘我無私,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不避殺身之禍。他也從不講究吃穿,比一般黨員、工農還清苦,是一位革命的“苦行僧”。1927年6月,江蘇省委機關被反動軍警包圍,延年以桌椅板凳與敵搏斗,掩護其他人逃跑,不幸被捕。7月4日深夜,延年在刑場浩氣凜然,劊子手按他下跪,他傲然而立,說革命者決不下跪,隻能站著死。眾刀斧手又按他下跪,延年又一躍而起,嚇得他們差點摔倒,然后硬是以亂刀將延年砍死。

第二年,弟弟陳喬年也被害。陳喬年1925年春回國,擔任中共北方區委組織部長(書記為李大釗)。在“3·18”慘案中帶傷指揮群眾撤退。1927年參加了黨的“八七”會議,旗幟鮮明批評了其父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后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江蘇省委組織部長。在國民黨先后殺害陳延年與趙世炎的艱險環境中,他將生死置之度外,不斷地變換斗爭的方式,巧妙地與敵人周旋,使上海和江蘇的黨組織得以恢復。由於叛徒告密,1928年2月被捕。1928年6月6日,陳喬年在上海龍華楓林橋畔英勇就義。犧牲前,監獄中的戰友因他即將被害十分難過。陳喬年卻仍然樂觀地說:“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無論是陳延年、陳喬年,亦或是早期的陳獨秀和李大釗,甚至是當時的毛主席與周總理,彼時的他們,不過與我們相仿的年紀,卻做到了救萬萬人的偉大之事,在心裡裝下了整個家國。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英雄,哪個年代都不缺屬於自己的英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們那種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那種隨時可以為了國家人民奉獻一切的孤勇。先輩們堅守初心,負重前行,從未放棄,雖九死其猶未悔。可惜的是,他們當中許多人停留在了那個年代,看不見如今的國泰民安的盛世。我們如今能夠自豪地告訴先輩們,雖然我們做不成英雄,但是我們沒有浪費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我們21世紀的年輕人已經擔負起了我們這一代的使命與職責,正在和他們一樣,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重回世界之巔,那個時候他們將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先輩們的努力與付出沒有白費,鮮血也沒有白流。

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辦公室工作人員)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