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三十
2021年07月22日16:06  

白刃:一個用筆和槍戰斗的華僑戰士

賈德成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國僑聯主辦的“百年航程 赤字僑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系統展示了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長和壯大歷史進程中所起的獨特作用。他們為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與中國共產黨同舟共濟,共同致力於中國革命和建設偉大事業的生動事跡,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參與籌備這次展覽過程中,有一位14歲遠赴海外謀生,20歲左右回國參加抗戰,在炮火中將自己錘煉成一位用筆和槍戰斗的“文藝戰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國成立后,他筆耕不輟,創作的《兵臨城下》劇本名噪一時。他就是著名歸僑軍旅作家——白刃。

“百年航程 赤字僑心——中國僑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圖片

白刃(1918—2016),原名王寄生,1918年12月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縣永寧鎮一個普通華僑家庭。他的父親年輕時就去菲律賓干苦力活,后來做了點小生意,家境逐漸比以前好起來。福建省晉江縣自古便是戲劇之鄉,各鄉各鎮都有戲班子,一到節日,鑼鼓喧天不在話下。除了演戲,鄉村裡還遍布著南音社(也叫弦管社),管弦絲竹每天不絕於耳。白刃很“黏”戲曲,小時候是有戲必看,有南音必聽,小腦袋瓜裡裝了不少戲文,日后他鐘愛寫戲與這不無關系。

1932年冬,白刃14歲時,他就與叔叔離開家鄉前往菲律賓謀生。剛到菲律賓,為求生存,白刃當起了學徒,什麼雜活都干,正好他工作的店裡有許多舊書,一有時間,他就一頭扎進書堆看書。這一時期的學習,對他后來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菲律賓馬尼拉時,他幸運地進入華僑中學半工半讀,白天賣報,晚上則進學校讀書。在菲律賓馬尼拉華僑中學學習期間,他認識了進步老師董冰如(又名董鋤平,系中共黨員)。董冰如對白刃極為關心,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引導白刃走上了革命之路。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東北后,逐步又向我國華北進犯。海外華僑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紛紛組織各種救國團體,全力支持中國抗戰。在董冰如老師的倡導下,菲律賓馬尼拉華僑中學師生成立了“人人日日抗日救國會”。董冰如介紹白刃參加了該抗日救國會團體,並推舉他擔任常委,負責宣傳工作。

1937年春,白刃告別菲律賓馬尼拉,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白刃返回家鄉永寧,組織青年救國會。他每天領著一群青年到各村宣傳抗戰,還在永寧大埔自編自演文明戲《金門淪陷》。1938年夏,白刃和同學找到廣州東山百子路八路軍辦事處,開了一張前往延安的介紹信。隨后,他們經漢口前往西安。在西安的八路軍辦事處,他們被編隊之后,徒步行軍前往革命聖地延安。800裡跋涉行軍,首先給白刃和他的同學上了抗戰的“第一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主要是為了培養軍事和政治干部。白刃到達延安后,便被編入“抗大”第五大隊。后來,學校轉移至晉東南,在敵后方辦學,白刃也被調入化學隊。在那裡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晉東南的故縣成立,白刃入編該校。1940年1月,白刃隨一分校遷至山東沂蒙山區,后被派至八路軍第115師司令部當參謀,從此開始了新的戰斗生活。

白刃(王寄生)的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畢業証書

在八路軍第115師,白刃的寫作才華很快顯現,遂被調到師政治部當新聞干事,隨部隊征戰於抗日前線。打仗時下部隊,寫新聞通訊,報道指戰員的英雄事跡,報道敵后老百姓支援八路軍的感人故事。在這期間,白刃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戰地報道,他后來沿用終生的筆名“白刃”便誕生於這一時期。

1940年初,八路軍第115師向山東天寶山區發展,代理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指揮部隊於2月14日一舉攻克界於抱犢崮山區與天寶山區之間、處於費(縣)滕(縣)公路上的交通要地白彥,全殲了據守該村的偽軍。日軍為控制魯南山區,決定重佔白彥,以恢復費縣與滕縣的聯系。3月12日,日偽軍出動700余人,分三路向白彥發動進攻。當時,作為新聞干事的白刃隨第686團投入戰斗。面對敵軍的進犯,我軍奮勇作戰,給予敵人迎頭痛擊。從白彥城后發起進攻的日偽軍,被第686團阻擊於柴山,並反攻追至黃草坡,殲其大部﹔由大平邑出動的日偽軍在白彥北遭到打擊后,會同梁丘出動的日偽軍進犯並佔領了白彥。當夜,第686團趁日偽軍立足未穩,突襲進入白彥,以短促火力和白刃格斗大量殺傷敵人。13日拂曉,日偽軍殘部向西北方向逃竄,白彥保衛戰獲得勝利。白刃也參加了這一場驚心動魄的肉搏戰,端著刺刀與日偽軍厮殺。戰斗結束后,他不顧疲倦,趕寫了一篇通訊《在觀察所》,發表在《時事通訊》上,為了突出這次白刃格斗,他在這篇通訊上署名“白刃”。

慢慢地 “白刃”這個筆名越叫越響亮,成為部隊作家中獨具特色的傳奇性的筆名。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白刃成為官兵們公認的“鐵筆戰士”。后來,白刃還接連擔任《魯南時報》總編輯、《戰士報》主編、《民兵報》總編輯、《山東畫報》副主編等職。

1945年抗戰勝利后,白刃隨部隊進軍東北,先在東北安東(丹東)任廣播電台台長,后任西滿軍區宣傳科科長兼《反攻報》主編、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后勤部教育科科長兼《后勤報》主編、新華社前線分社記者等職,隨部參加了遼沈、平津兩大戰役。他的戰地採訪鏗鏘有力,在炮火紛飛的歲月裡鼓舞著指戰員們的士氣,播種著勝利的信念。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白刃曾任第四野戰軍政治部編輯科科長、解放軍總政治部創作員、長沙警備區顧問等職。1979年,白刃調入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1985年離休。他曾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中國南音學會顧問、菲律賓菲華文聯顧問、澳門福建同鄉總會名譽顧問、北京集美校友會副理事長等﹔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獎章,作為著名作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新中國成立之后,白刃專職從事文藝創作,寫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著作豐碩。主要有長篇小說《戰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記》《龍真人別傳》,短篇小說集《白刃小說選》《平常人的故事》《激流》,戲劇《白刃劇作選》《糖衣炮彈》《白鷺》《兵臨城下》《戰火紛飛》《烏金城》《香港之夢》《蓮花港》,詩歌《鐵腳團長》《前進的回聲》《野草集》,散文《無敵英雄》《香港見聞》《永不凋謝的花》,傳記文學《羅榮桓元帥記事》,電影文學劇本《兵臨城下》,長篇唱詞《沉冤記》等30余種作品,總計寫作400多萬字。白刃90歲時,還完成了長篇回憶錄《歸國70年》。

白刃編劇的《兵臨城下》節目單

值得一提的是,白刃創作的話劇《兵臨城下》進京上演,得到好評,周恩來總理親自看了多遍。后來,聽說話劇即將改編成電影,周總理又親自召見白刃,與他面談近兩個小時,對劇本改編提出了諸多中肯的意見。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和指導下,《兵臨城下》拍成了電影。作品能受到周總理的重視,這對於著名歸僑軍旅作家白刃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褒獎。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