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萬擊還堅勁
於暉
1910年11月12日,人到中年的華瑞棟夫婦喜從天降,老華家終於新添了一口人。華瑞棟從來就沒有想過要讓這個來之不易的大胖小子長大后光耀門庭,他隻希望兒子能夠平安長大,一輩子健健康康就好。那麼,給兒子取個什麼名字好呢?我看就叫華羅庚吧。
如今我們都知道了,華羅庚成為了享譽中外的數學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屈指可數的大學者,可是他的青年時代卻並不像父親期盼的那樣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那時候,恐怕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僅有初中文憑、半路出家的毛頭小子,有一天會成為數學巨匠,畢竟他的數學考試常年也隻有六十多分。
華羅庚生長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裡,父親華瑞棟開了一間小雜貨鋪,母親是一位賢惠的家庭婦女。華羅庚出生時,父親已經40歲,人屆中年的夫妻倆自然是把兒子看成掌上明珠。可小時候的華羅庚的確談不上乖巧懂事,他不但是一個學費、生活費開銷巨大的四腳吞金獸,還時刻面臨著輟學的境地。這倒不是因為老華夫婦狠心,如果當年的華羅庚是一個成績優異、天天向上的尖子生,恐怕華瑞棟自己哪怕是砸鍋賣鐵拉下外債,也要繼續供華羅庚上學的。可偏偏這位中國數學之父在少年時代,不走尋常路,從小學再到中學,都是老師們的頭疼對象。小學畢業,華羅庚就因為成績差,沒能拿到畢業証書,隻得到了一張修業証書,以証明自己念過小學。讀初一的時候,華羅庚各科成績都不好,門門拖后腿,唯獨對數學的算術問題深感興趣。不論是在課堂還是回到自家的小賣部,都能看到華羅庚忘乎所以地在那兒算數,能理解的人知道這是屬於華羅庚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不能理解的人卻認為華羅庚這是一根筋,不懂變通。同學看他說話含含糊糊,行動呢又總是笨手笨腳的,還不愛講話,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羅呆子”。
老師們對華羅庚也都頗有微詞,紛紛勸華瑞棟盡快將兒子帶回家干活兒,以免耽誤孩子賺錢,而唯獨數學老師拽了華羅庚一把。華羅庚的初中數學老師叫王維克,隻比華羅庚年長十歲,他曾經在巴黎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天文,是女科學家居裡夫人的學生。而在留學之前,大學剛剛畢業的王維克曾經在華羅庚所在的金壇縣立初級中學教書,帶的就是華羅庚這個班。一開始王維克也不喜歡華羅庚,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王維克見華羅庚不但字跡潦草,還總是在本子上涂涂改改,非常生氣。可是,當他仔細看了華羅庚的作業本之后,發現每一道題目,華羅庚都給出了好幾種解法,這一下就引起了王維克的興趣。
有一次,王維克在課堂上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問題提出以后,過了好半天,竟然沒有一個學生能夠回答。王維克用眼掃視全班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低著頭,生怕被喊起來回答,隻有華羅庚在桌子上用筆緊張地算著。過了一會兒,華羅庚大聲說,“是23”。王維克聽完之后還是問了一下其他同學,“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呀?”教室裡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著華羅庚。王維克非常欣慰地看著華羅庚說:“他答對了”。華羅庚答對的這道題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孫子算經》裡的一道命題,但是呢,華羅庚其實並沒有看過什麼《孫子算經》,這是他自己認認真真計算得出來的。
此后,王維克對這個自己眼中分外聰穎的孩子十分看重。每當華羅庚被其他的老師訓斥,王維克就把華羅庚帶到自己的數學課堂上聽講,不斷鼓勵他、幫助他,還經常邀請華羅庚來自己家裡,把家裡的藏書借給華羅庚翻閱,而且還積極解決指正華羅庚在數學上的問題。王維克的幫扶也讓華羅庚找到了自己讀書的意義,既然熱愛數學,那便在這個領域上做大做強。華羅庚也確實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他的成績從班級倒數逆襲成為了班級的第二名,初中畢業時取得的成績更為讓人瞠目結舌,成為學弟學妹們口中的傳奇人物。
可是,這樣的傳奇並沒能持續太久。初中畢業后,華羅庚考入了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可是他剛入學就開始考慮輟學的問題了。原來,盡管這所學校的學費已經很低了,華羅庚一家還是供不起念書的學雜費,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親華瑞棟覺得,反正兒子華羅庚從小對學習也不上心,唯獨對數學情有獨鐘,而且還是個遠近聞名的算數小神童,既然他算數又快又准,倒不如回家來接替他打理雜貨鋪吧,也是一門不錯的活計。此時如果不是王維克老師已經出國留學去了,他肯定能把肺氣炸,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最看重的數學天才竟然就這麼輕鬆輟學回家,接手了家族產業,幫父母去管理雜貨鋪子了。
是的,華羅庚正經的文憑就到初中為止。那后來他又是怎麼成為數學家的呢?如果說王維克的第一次出現是命運的安排,那麼他的第二次出現就是緣分使然。1928年,法國留學歸來的王維克已經是居裡夫人的學生,他先在上海中國公學任教授,轉年回鄉結婚時,被家鄉人士盛情挽留,擔任了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的校長。那時的他才得知,自己當年的得意門生華羅庚正失學在家守著一間雜貨鋪。不過,退學在家守著一間小小雜貨鋪養家糊口的華羅庚,並沒有放棄數學。他想,既然不能去學校讀書,那自學也是個好辦法,總比坐以待斃等候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來得好。於是,他托同學逛二手書鋪,找來了幾本解析幾何以及微積分,開始自學。沒有老師的帶路,這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語言就如同一根難啃的骨頭,縱使華羅庚有天賦、有基礎,也花費了不少精力去學習。而他學數學太入迷,經常忘記接待客人,甚至把算題的結果當作顧客應付的貨款,把顧客嚇了一跳。父親那會兒是又急又氣,說他念天書念呆了,要強行把書燒了,華羅庚總是死死的抱著書不放。后來回憶起這段生活,他笑著說,那正是我應當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個“窮”字剝奪掉我的夢想,在西北風口上擦著鼻涕,一雙草鞋、一支煙、一卷燈草、一根針的為活命而掙扎。其實,那時的華羅庚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直到王維克老師再次出現在他面前。
1929年,王維克升任了金壇中學的校長,新官上任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刻,而王維克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人物便是自己的學生華羅庚。求賢若渴的王維克馬上把華羅庚請回學校擔任會計,兼教初中補習班的數學。華羅庚雖然是個半路出家的老師,但是在專業知識傳授上面沒有人敢質疑,再加上他說話幽默風趣,也最能懂學生們的思維方式,所以也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可是,命運並沒有就此放過這個天賦異稟的年輕人,反而給了他更沉重的一擊。
1929年冬天新年將至,華家卻是一片死氣沉沉。華羅庚和他的母親都在那年冬天患上了傷寒,一病不起,家裡沒有暖氣,也沒有先進的醫療技術,更沒有足夠的醫藥費。傷寒在那會兒可是個來勢洶洶的病情,縱使身強力壯的華羅庚也沒能抵抗住,身體是每況愈下,而他的老母親早就因為病情奄奄一息,最終沒能熬過那個寒冷的冬天,沒能再見一次春日的暖陽。一場大病,擊潰的不止有個人的身體,還有整個家庭的穩固。因為華羅庚治病在短短數日就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再去賒賬抓藥,藥鋪老板都婉言拒絕了。幾乎是走投無路,他向親戚借錢,向好友借錢,受盡了白眼,家裡能夠賣的幾乎都賣,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毫不為過。就這樣,病了半年,又在床上整整休整一年,華羅庚才算是恢復了生息。只是這一病過后,傷寒在他身上留下了一輩子無法消去的痕跡,他的左腿再也不能正常行走了,日常出行都需要依靠手杖。而此刻,王維克先生也離開了,他破格任用華羅庚的事情觸犯了一些人,他們向縣教育局長告了一狀,說王維克任用僅初中畢業的不合格人員是用人不當,褻瀆了中學教員的稱號,一時議論紛紛。王維克先生在這種情況下,憤然辭職,隻身去了湖南大學執教。之后任教的校長看華羅庚如此可憐,就沒有辭去華羅庚的會計工作。就這樣,華羅庚白天工作,晚上在家研讀數學。不過很快,華羅庚仔細耕種了20年的夢想終於開花了。
在當教員的日子裡,華羅庚一直利用閑暇時光撰寫論文,不斷投稿。起初,由於他寫的問題基本上都被國外的一些專家証明過了,因此屢屢被退稿。這不但沒有打擊他的積極性,反而使他信心百倍,因為在寫這些稿件的時候,他並沒有看過前代數學家的解題方法,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鑽研出來的,這不正是說明他華羅庚是對的嗎?於是,他不斷地寫,不斷地投稿,不斷地創造全新的答案。終於,1930年的春天,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名為《蘇家駒值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引發了學界轟動。原來,華羅庚這篇論文所研究的是困擾整個數學界的一大難題,近百年來,沒有任何一個數學教授成功破解。在論文刊登后,很多機構和學者都來找到華羅庚,向他發出邀約,其中就有清華大學教授熊慶來。看了華羅庚的文章,了解了他短短20年的坎坷人生路,熊慶來教授驚嘆不已。他主動提出讓華羅庚來清華大學就業,盡管熊慶來教授隻能提供一份圖書館管理員的職位,但清華園裡獨一無二的學習氛圍還是打動了華羅庚。更何況,能在圖書館裡整天和數學打交道,對於華羅庚來講,就是莫大的幸福啊。此后的歲月裡,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先是被破格提升為助教,后來成為講師,又出國留學。
1937年的時候,華羅庚已經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大數學家,各個國家政府都希望引進這樣的高水平人才。然而,也就是在這一年,華羅庚毅然決然回到中國,回到自己的校園中擔任教授,教書育人。從1939年至1941年,華羅庚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表了二十多篇論文,也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在聞一多先生的影響下,華羅庚還積極參加到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之中。新中國成立后,華羅庚毅然決定放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員及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回到祖國,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並親自籌建了數學研究所,培養了大批數學人才。后來,華羅庚還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中國最早主張研制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華羅庚對成為共產黨員很是向往,回國后,他一直有爭取早日入黨的願望。1958年6月,他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全體員工大會上表示,要“堅決和黨一條心”,立志以共產黨員的標准要求自己,爭取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做一名無產階級先鋒戰士。這是他第一次表態要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3年,華羅庚向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黨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然而,這一積極請求遭到了一些人的否定。1964年,已調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應用數學系主任的華羅庚,向中國科技大學黨組織遞交了第二份入黨申請書。1967年,對中國共產黨一往情深的華羅庚再次向中國科技大學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可是,這兩次請求都石沉大海。
盡管歷經挫折,華羅庚入黨的信念卻堅定不移。1978年3月,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此時,他再次萌生入黨願望。次年3月,他又一次向黨組織提出申請。他在申請書中寫道:“決心下定,活一天就為黨工作一天,活一小時就為黨工作一小時。對黨、對人民、對祖國起些微薄的作用。”這次申請,終於有了結果。6月13日,華羅庚實現了他的夙願,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已經70歲。
獲知華羅庚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1980年元旦,鄧穎超以“老同志,新黨員”的題詞勉勵華羅庚。華羅庚回敬一首《破陣子——奉答鄧大姐》表示感謝:“五十年來心願,三萬裡外佳音。滄海不捐一滴水,烘爐陶冶沙成金,四化作尖兵。老同志,深愧怍,新黨員,幸勉稱。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馬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
數十年風風雨雨,華羅庚先生從沒有停下探索和求知的腳步,就連最后離開時也是倒在了講台之上。1985年6月12日下午4點,華羅庚先生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做講演,講題是《理論數學及其應用》。下午5:15,講演結束,在接受獻花的那一剎那,華羅庚先生身體突然往后一仰,倒在了講台上。剛剛還在慷慨講演的華羅庚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離開了心愛的數學,享年75歲。教書育人是華羅庚先生一輩子的心願,作為后人,作為學生,華羅庚先生是永遠的榜樣。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服務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