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二十六
2021年07月22日15:58  

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看涉僑文博行業的使命與擔當

程希

為貫徹落實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的《關於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精神和萬立駿主席在中國僑聯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涉僑文博領域結合自身特點,掀起一股華僑史與黨史關系學習探討和再思考的熱潮。2021年5月12、13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博協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浙江省僑聯、浙大城市學院在浙江杭州聯合主辦的“中共黨史與華僑史”專題培訓班,力求通過相關黨史和華僑史知識的深入學習,進一步提高大家對習總書記關於僑務工作重要論述和涉僑文博工作重要講話深刻內涵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大家對曾經與中共黨史有過重要交集的僑史人物、事件和歷史背景的認識,進一步增強立足於本職工作,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發揚的決心和信心。

一部華僑史可謂半部近代史。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史上,素有愛國精神和革命傳統的華僑華人對中國革命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功績卓著,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其中,華僑華人和海外留學人員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淵源頗具傳奇色彩,但並不廣為人知。

這種傳奇性的淵源看似偶然交集,卻又有其歷史必然。這樣的淵源是華僑華人和海外留學人員這一群體的特殊經歷和本質特征使然,也是這一群體在中國近代史上所發揮獨特作用的典型例証和最好詮釋。華僑華人和海外留學人員群體兼具中外生活閱歷和東西方文化背景,對中外風土人情、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生活、文化氛圍都有親身體驗的比較、對照。他們最早開眼關注並身體力行地感知海外世界,他們最早接觸西風東漸並成為西風東漸的載體,他們活躍於海上絲綢之路,是以草根之力推動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先驅,他們還使得僑鄉地區最早開現代文明風氣之先,並使得自身成為中國傳統鄉村自治結構中最后的新晉士紳群體。

因而,他們能最早接觸到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並將之傳播到中國,也就不足為怪了。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崢嶸歲月中,華僑華人以及留學人員群體中曾經傳奇般地出現過馬列主義的最早接觸者、傳播者和踐行者。他們自身也因為傳播馬克思主義,萌生“以俄為師”的信念,以及幫助和參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而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群體的一部分。而在此后星火燎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則是更廣大的海外僑胞、歸僑僑眷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支持者、追隨者。

黨史百年,涌現出一批批杰出的華僑人物。他們中有直接參加了十月革命,為蘇維埃政權浴血奮戰的旅俄華工和旅俄學人,其中著名的代表有以任輔臣為團長的蘇維埃紅軍中國團﹔有給列寧擔任警衛的中國衛士組組長李富清﹔有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兩次以中國工人代表的身份,參加共產國際“一大”、“二大”,三次受到列寧接見的劉澤榮﹔有最早向中國傳遞革命信息和傳播馬列主義的楊明齋、張西曼﹔有通過勤工儉學遠赴法國又轉道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學習,尋求革命真理的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一大批肩負建設新中國的使命,踏著先輩的足跡,繼續“以俄為師”赴蘇聯深造的紅色后代。此外,還有首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翻譯者、曾留學日本多年的陳望道。他因為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過程中廢寢忘食而留下了被習總書記引用的趣事佳話——“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這些有著旅外經歷的革命先輩,他們以自己特殊的經歷,書寫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傳奇,書寫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傳奇,書寫了華僑史與中共黨史特殊淵源的傳奇。

梳理海外華僑和旅外學人與中共建黨的關系,可以更清晰明了地認識華僑華人與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關系,也可以更清楚地認識為什麼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涉僑文博領域集中開展黨史與僑史學習教育,重溫華僑革命先輩們這一光榮的傳奇史,進一步探究華僑史的革命脈絡,十分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中國僑聯以及國家文物局有關通知精神,從2020年開始,圍繞建黨一百周年慶祝活動,以保護為宗旨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以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挂靠單位的身份,組織本館力量,並組織協調專委會各成員單位預先進行了多形式、立體式、成系列慶祝紀念活動的准備和推進,將以“中共黨史與華僑史”專題培訓為涉僑文博領域貫徹習總書記關於黨史學習教育重要講話精神的良好開端和慶祝建黨百年系列活動的精彩開篇,相繼舉辦線下實體文物展覽《百年航程 赤子僑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文物圖片展覽《紅色情結永駐僑心——中國博協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華僑革命文物紀念展》、“華僑華人與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專題網絡直播、首屆“僑博杯”“赤子僑心跟黨走”涉僑革命文物藏品講解比賽,舉行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征文比賽,從百年黨史和華僑革命史中汲取力量,啟發我們“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准前進的方向”。

通過策劃和籌辦“中共黨史與華僑史”專題培訓班,我於三個方面深有感觸:一是此次培訓作為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組織成員單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項工作安排,是涉僑博物館社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涉僑文博系統首次與地方基層僑聯深度合作,更好地發揮華僑類博物館服務僑務工作的社會教育職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的一次拓展和創新,是黨史學習教育與涉僑文博業務工作結合、華僑博物館文化宣教工作與僑聯基層組織工作結合的有益探索。二是學員來源涵蓋9個省(直轄市),北自黑河,南起雲南,不計遠行,不辭辛勞,參與積極,反響熱烈。大家對於分散在各地的華僑革命歷史文化遺存和革命文物資源進行了一定的交流,對於如何做好這些涉僑文化遺存和文物資源的征集、研究和發掘利用工作分享了心得。來自地方僑聯和地方文博不同工作領域的學員均表示今后要加強合作,共同開發,用好紅色革命資源,講好華僑愛國故事。三是從課程設計來看,《20世紀初赴歐留學潮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中國共產黨與華僑華人百年關系發展演變》《華僑、留學生在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貢獻》《打造重要窗口的“僑務視窗”》《青田華僑與百年黨史》《瑞安華僑歷史博物館建設的幾點思考》六門課程的安排,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結合、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培訓目的,揭示了鮮為人知的僑史與黨史的最早交集,啟發了對於黨史與僑史交集部分有待進一步挖掘的文物史料空白和研究提升空間的思考。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低谷走向高峰,最終扭轉了中國的乾坤。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做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對此,全會還提出了今后五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並且部署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這三個任務,對於文博行業來說,是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是新征程設定的明確目標。對於涉僑文博人來說,這三個任務同樣是必須參與其中、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也是擺在面前需要及時把握、積極應對的又一個新機遇和新挑戰。

涉僑文博事業對於中華文化在海內外傳承、傳播有著特殊意義,是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可以有所作為的獨特力量。涉僑文博事業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將繼續堅持為國家服務、為僑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突出華僑“愛國、愛鄉、愛家人”的重要特點,彰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以更新的視角和更高的高度展現出華僑華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各個時期,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出的貢獻和發揮的獨特作用。涉僑文博人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在放眼涉僑事業和僑聯工作的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同時,要腳踏實地夯實和推進涉僑博物館各項常規業務工作,不斷滿足海內外僑界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更加主動地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局,更好地發揮涉僑文博事業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服務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獨特作用。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研究與交流部主任)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