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十九
2021年07月22日15:22  

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延安八日”

張燕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 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陳嘉庚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無論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始終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把一生都獻給愛國興學、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大業,成為華僑的一代領袖和楷模,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毛澤東同志贊譽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全體合影

1940年3月,為幫助海外華僑了解國內抗戰情況,了解籌賑工作的實際效果,鼓勵華僑繼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籌賑活動,陳嘉庚發起組織 “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 (簡稱“慰勞團”),設3個分團,共51人。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勞抗戰軍民,奔走呼號,呼吁團結抗戰,一致對外,歷時10個月,足跡踏遍西北、西南各省,於1940年12月31日返回新加坡。

這次慰勞視察期間,陳嘉庚克服各種困難,沖破重重阻撓,赴延安會見毛澤東,慰勞延安抗戰軍民。延安的短短八日,成為陳嘉庚的人生拐點,使其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對中國抗戰有了新的希望,也深刻地影響了海外成千上萬的愛國僑胞。陳嘉庚回南洋路過緬甸仰光時,在當地舉行的華僑歡迎會上大聲疾呼:“中國希望在延安!”。

延安各界熱烈歡迎陳嘉庚先生

1940年5月31日傍晚,陳嘉庚一行在李鐵民、侯西反的陪同下抵達延安。延安各界群眾5000 余人,齊集延安南門外的小廣場上熱情迎接。陳嘉庚走下汽車,不時向歡迎群眾鞠躬、揮手致意。陳嘉庚發表了“中國抗戰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才能使中國抗戰走向勝利”的講話。晚間入住在邊區政府交際處准備的窯洞客房內。

陳嘉庚在延安各界歡迎會上致辭

6月1日下午,陳嘉庚在朱德陪同下前往楊家嶺會見毛澤東,遠遠就望見毛澤東在所住的窯洞前迎接他。陳嘉庚在《南僑回憶錄》中寫道:“下午四點鐘,余與侯君乘車赴毛主席之約,到時毛君已在門外迎接。其住居與辦事所亦是山洞,大小與余寓略同。屋內十余隻木椅,大小高下不一,寫字木桌比學生桌較大,系舊式鄉村民用家私,蓋甚簡單也。毛君形相容貌,與日報所載無殊,唯頭發頗長,據言多病,已兩月未剪去,或系住洞內寒冷所致。余言:‘何不令建住屋,敵機如來可進洞內。 ’答:‘亦有此打算。’又言他辦公事多在夜時,雞鳴后始睡,故日間須下午乃起床。余雲:‘何不改日間工作,身體或可健康 。’答:‘十多年如是,已成習慣 。’余致慰勞畢。南洋女學生來,無敬禮便坐,並參加談話,絕無拘束。又一男學生來亦然。少頃集美學生陳必達來亦如是。余乃知平等無階級制度。近晚朱德陳紹禹夫婦亦到,諸人安然坐談,未有起立行禮等項。諸男女學生相辭回去,唯陳必達留作伴。筵僅一席設於門外露天,取一舊圓桌面置方桌上,已陳舊不光潔,乃用四張白紙遮蓋以代桌巾,適風來被吹去即棄不用。同席十余人,毛夫人亦參加。”

在與毛澤東的會談中,陳嘉庚表示對國共之間的摩擦斗爭不理解,認為在國共兩黨關系問題上,共產黨應多作讓步,要以團結求團結。對此,毛澤東向他作了耐心、坦誠的解釋:“因為國民黨中央的頑固派企圖限制、消滅我們,總想掃除共產黨這個障礙,以便毫無顧忌地投降日本……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以斗爭求團結。若以團結求團結,不但團結搞不成,進步勢力還會受到打擊和摧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必將破裂,全國內戰亦將再起,抗戰前途定被葬送。”陳嘉庚被毛澤東的誠懇和坦率所打動,同時也直接了解到了中共中央關於團結抗戰的立場和態度。

隨后的幾天,毛澤東又多次到陳嘉庚下榻的窯洞拜訪,或同午飯或共晚餐。談話間,陳嘉庚再提兩黨摩擦事,向毛澤東誠懇表達“以民族國家為前提,降心遷就……待抗戰勝利后解決,此乃內部兄弟自生意見,稍遲無妨”的期望。毛澤東當即應承,並拜托陳嘉庚在謁見蔣介石時代為轉達中共一致對外、團結抗日的態度。同時希望陳嘉庚能將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向海內外僑胞報告,陳嘉庚慨然應允。

歡迎會主席台上的朱德總司令(左一)

在延安的幾天中,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夫人康克清等同志陪同陳嘉庚參觀了延安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等地,平易近人的朱德也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德陪同陳嘉庚應邀參加歡迎會,會前參加籃球賽的學生們邀請朱總司令下場參賽,朱德欣然同意,下場跟學生們在場上拼搶奔跑,非常平易近人。在總司令部,官長與士兵的伙食一樣,也沒有固定座位,“朱德遲到,也會自己裝了飯雜在勤務兵中,狼吞虎咽吃了個飽”。朱德除陪同陳嘉庚參觀了一些地方,向他介紹八路軍的抗敵功績外,還向陳嘉庚陳述了國民黨對八路軍的種種歧視,如經費、彈藥不能如期按約發放,違背諾言、不公開宣布承認已實行三民主義的陝甘寧邊區政府等事實。

接待陳嘉庚先生的華僑女戰士廖冰

陳嘉庚是個很細心的人,為了了解延安的真實情況,他親自走上街頭,深入市場,了解延安中共及邊區政府政策。在延安的幾天裡,他特意單獨一人與許多在延安學習的南洋華僑學生,以及從廈門大學、集美學校投奔延安來的學生多次暢開交談,就心中所疑詳細詢問,以証實所見所聞。這些僑生面對陳嘉庚,也是倍感親切,能夠敞開思想,無拘無束地向他反映延安的真實情況。

陳嘉庚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和觀察發現延安與重慶之間大為不同:一是沒有苛捐雜稅,不像國統區那樣捐稅多如牛毛; 二是領導人廉潔,他們的工資標准和一般干部、士兵相差很小,這同國民黨達官貴人的貪污腐敗形成鮮明的對照; 三是沒有乞丐、沒有妓女、沒有失業的人,人民生活過得去,不像國民黨統治區那樣民不聊生; 四是領導人與人民群眾平等相處,不像國民黨統治區那樣等級森嚴; 五是社會治安好; 六是男女關系嚴肅; 七是朴素成風; 八是民主風氣好,縣長是民選的。陳嘉庚由此感到延安政治的清明。

1940年6月7日,延安各界代表在延安大禮堂舉行歡送晚會,毛澤東、朱德、王明等領導人出席。王明致辭后,陳嘉庚登台講話,除感謝延安對他的熱情招待外,他再次強調了國共兩黨的合作,當如“藺相如之推讓,一致對外,乃國民全體之願望。 至於團結兩字,甚為重要。”

通過對延安的訪問,陳嘉庚了解了國共兩黨摩擦的真相,對比自己在延安與重慶的親身經歷,他對國民黨當局的專制統治、貪污腐化、消極抗戰極為憤慨不滿、深惡痛絕。他看清了國民黨當局假合作、真反共的險惡用心,同時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獨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國的決心。在延安八日的所見所聞,對陳嘉庚的影響巨大,是其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訪問延安后,發現了“當時黑暗的中國有一片光明,目睹延安軍民奮起抗日,開始確信救中國者非中共莫屬,對抗戰前途,表示樂觀,他在重慶等國統區參觀訪問時所產生的悲觀失望情緒一掃而光”,從“擁蔣派”變成了堅決的“擁共派”。

1940年7月末,陳嘉庚接受重慶“國民外交協會”邀請,發表了《西北的觀感》的演講。演講中,陳嘉庚將他對此次西北之行的印象特別是對延安的印象和盤托出,有力地駁斥了國民黨當局對延安的歪曲宣傳。 第二天,重慶多家報館登載了演講的部分內容。時隔一日,《新華日報》全文刊登了陳嘉庚的演講內容,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極度不滿,國民黨官員紛紛指責陳嘉庚以華僑領袖的地位發表這樣內容的演講,“未免為共產黨涂脂抹粉,火上添油”。但陳嘉庚坦承:“我所說的都是事實……是憑良心與人格說話的,我決不能昧著良心,指鹿為馬。”1940年12月15日,陳嘉庚結束回國慰勞視察返回南洋,路過緬甸仰光,在當地華僑歡迎會上大聲疾呼 :“中國希望在延安!”

1941年1月5日新加坡南僑總會招開萬人大會,熱烈歡迎陳嘉庚率領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歸來。圖為陳嘉庚在歡迎會上向與會者介紹在祖國各地視察,尤其是在延安的見聞,獲得聽眾歡迎。

《南僑回憶錄》

1942 年,陳嘉庚出版了《南僑回憶錄》。這本書在南洋深受歡迎。由於陳嘉庚在華僑當中的影響力,這本書出版之后,在幫助海外華僑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認識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對了解延安和民主根據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服務部館員)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