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十八
2021年07月22日15:14  

祖國需要我

——毅然投奔新中國效力的梁思禮院士

呂詠梅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華誕之際,回顧歷史,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急需大批國防科技方面的人才參與祖國建設,在經歷了近半個多世紀的自力更生、艱苦探求后,中國終於以科技強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國家今日的強盛與當年千百個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優秀兒女們息息相關。當年他們響應祖國的召喚,堅定理想信念,突破重重阻力,歷經艱險繞道回國,投身到新中國各領域的建設和開拓之中,在各個領域為國家建設發展拋洒青春與熱血,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華留學教育史錄》記載,自1949年8月至1951年12月,共有1144名海外留學生回國報效祖國。大批海外學子紛紛回國,形成一股留學生歸國熱潮。梁思禮院士就是這期間從美國回國的青年學子之一。

梁思禮,1924年8月出生,廣東省新會人,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小的兒子,是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制創始人之一。1949年9月,在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決定回國。他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以第一批投奔新中國的旅美中國留學生身份回到了祖國大陸,投身祖國國防事業發展。1956年,是梁院士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11月他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員,國家決定組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導彈,學自動化出身他責無旁貸地參與其中,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

梁思禮曾說:“從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神舟飛船,我回國后和第一代航天戰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創建起完整堅實的中國航天事業,使中國居世界航天強國之列。能為此奉獻一生,我感到無比自豪和光榮。” 1987年他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思禮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從父親給哥哥姐姐的家書和父親的著作中傳承了梁家的家風。其父生前所言“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對他影響頗深。

1937年至1941年在天津上中學的時候,他就開始接受進步思想,並抱定為祖國日后的繁榮昌盛努力學習、貢獻力量的決心。1941年高中畢業后,梁思禮隨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學。留學的時候,他覺得中國工業落后,所以想學一門工業技術,學成回國出力。這段求學經歷為梁思禮的“工業救國”思想奠定了專業基礎和理想信念。留美期間,梁思禮在埋頭攻讀的同時,也非常關注國內迅速發展的形勢。受五姐梁思懿和老同學陸孝頤的影響,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組織——北美中國基督教會聯合會(CSCA)組織的各種活動。它於1909年9月2日在紐約成立,由美國基督教總會資助,中國學生自我管理,是影響力最大的中國留學生組織。1947年以后,越來越多有進步思想的中國留學生(其中有不少中國共產黨黨員)聚集在CSCA,它不定期地舉辦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他們的進步思想團結、影響到了美國東海岸和中西部地區的廣大中國留學生,后來CSCA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到1949年夏季,另一進步學生組織——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其宗旨是響應解放、准備回國,這正是梁思禮當時的心願。當時很多科學家就是通過留美科技工作者協會的渠道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

1950年2月27日,留美科協成員、日后成為新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之一的朱光亞以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CSCA)中西部分會會長的名義,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信中寫到:“同學們:是我們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工作的時候了。祖國的建設急迫地需要我們!人民政府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聲召喚我們,北京電台也發出了號召同學回國的呼聲。人民政府在歡迎和招待回國的留學生。同學們,祖國的父老們對我們寄存了無限的希望,我們還有什麼猶豫的呢?還有什麼可以遲疑的呢?我們還在這裡彷徨做什麼?……”。朱光亞等人還用《打倒列強》的曲調自編了《趕快回國歌》,每次聚會都要指揮大家齊唱:“不要遲疑,不要猶豫,回國去,回國去!祖國建設需要你,組織起來回國去,快回去,快回去!”當時在美國的5000多名留學生中有1000多人是受到這兩個學生進步組織的影響才回國投身祖國的建設,這其中有許多人成為了院士、學科帶頭人、技術領域的開拓者。這其中還有大家所熟知的兩彈一星的功勛人物錢學森、郭永懷和陳能寬等等。

1949年9月,梁思禮(右)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准備回國

1949年夏天梁思禮獲得辛辛那提大學的自動控制專業博士學位后,他一面動員留美學生回國,一面以身作則帶頭回國。1949年9月23日,他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信念搭乘克裡夫蘭總統號郵輪義無反顧地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當時同船回國的有30余名中國留學生(這其中就有醫學專家嚴仁英和王光超等)。

梁思禮在回國當天給尚在美國的朋友陸孝頤寫了一封信,“我給您的最后忠告還是在最近趕快申請ECA的路費,趁著有機會的時候回國。你現在和我的情況沒有什麼分別。我們都要回國多學習的。在美國多學不了太多的東西,而且將來可能沒錢回去。我離開的感情,隻有期望,沒有留戀,再認再是。”

1949年9月30日(北京時間10月1日)在克裡夫蘭總統輪橫渡太平洋時,梁思禮突然從收音機裡聽到了一條爆炸性新聞——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迅速將此消息傳播,同胞們雀躍歡呼,商量在船上開個慶祝會,以表達對偉大祖國的衷心祝福。

在他生前的自述回憶錄中是這樣子描述的:“我們算是最早幾批乘克裡夫蘭總統輪回國的,我在回國途中聽到國內的消息,因為我帶了一個很靈敏的惠普公司無線電收音機。在船上我把天線挂在高高的桅杆上,我們那個船走了20多天,途中我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還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那時我們高興的不得了,還開了一個慶祝會,五星紅旗到底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就找了塊紅布,我們隻聽說是黃五星,就把大的黃五星放在中間,然后四顆角上放了4個小星。在自制的‘五星紅旗’前開了個慶祝會……我們這些熱愛祖國的歸國留學生心中暗暗發誓:我們要把我們的一生奉獻給祖國,為改變她貧窮落后的面貌,為她的獨立、強盛、繁榮而奮斗。” 歸國留學生用這樣簡單而獨特的方式,迎接新中國誕生,以此表達對新中國的美好祝願。

回國后,梁思禮先后領導和參加了多種導彈和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研制試驗。他是中國自行設計並於1964年實驗成功的第一枚地—地導彈的控制系統負責人之一,並在以后改進的型號中領導研制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慣性制導系統﹔他也是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的遠程液體火箭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控制系統研制工作的負責人﹔在他的主持下,中國首次把集成電路用於彈上計算機,並首次以此進行全彈自動化測試﹔他還參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的飛行試驗,他是導彈可靠性工程學的帶頭人。

梁思禮院士始終關心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創新,在耄耋之年,他還非常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他曾對年輕一輩的留學人才寄予厚望地說,“出國留學掌握知識和技能,這值得鼓勵,如果你是好樣的,是優秀人才,學成之后就應該回來為中國作貢獻。”

梁思禮一生始終以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座右銘。他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把自己最美好的一生默默地奉獻給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服務部副主任)

參考資料:《梁思禮院士傳記》

《一個火箭設計師的故事——梁思禮院士自述》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