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十六
2021年07月22日15:02  

抗日運輸線上的民族英雄

崔彤欣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瘋狂侵略中國,中華大地炮火連天,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當時的中國由於工業生產能力比較薄弱,所以武器裝備落后,尤其是重型裝備如飛機、坦克、卡車等,很大程度上要從國外購買或者依靠國外援助運回國內。然而,在日軍的瘋狂進攻下,我國部分沿海城市相繼失守,作為抗日物資主要運輸通道的東南沿海要道和港口則被日軍切斷。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日子裡,如果抗日物資和武器裝備出現短缺,那麼對於正在與敵搏斗的前方戰場將是致命的問題。

1938年,針對交通要道被封鎖和切斷的困境,國民政府為搶運國際援助和國外購買的抗日物資,避免出現抗日物資短缺的危機,於是緊急修建抗日運輸線,經過九個月的艱苦奮斗,1938年8月底,一條從昆明至緬甸的公路被搶修出來。該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通,直通緬甸的仰光港,這就是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修筑成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極大鼓舞,大量在戰爭中作為必需品的汽車、卡車、藥品等物資得以順利運回國內。但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地勢險峻的公路運輸環境下,需要大量技術嫻熟的司機和汽車修理工,然而當時在國內掌握駕駛和修理技術的人本就不多,在這樣的緊急關頭更顯得尤為短缺。於是,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毅然發出“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為祖國的抗戰運輸向海外招募機工,號召在海外具有駕駛技術和修理技術的華僑華人回國援助。旅居海外的華僑心系祖國,盡管他們不少人在海外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甚至妻兒老小都在海外,但仍紛紛響應號召,報名參加機工隊伍,隻為報效祖國,為抗戰出一份力。這些志願回國的愛國華僑機工被稱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一共3192人,分為九批回到國內參戰。

面對嚴峻的抗日形勢,南僑機工在回國后經過培訓,迅速投入到運輸工作中。滇緬公路地處西南崇山峻嶺之中,橫穿激流險灘,環境惡劣,要忍受西南地區時常出沒的螞蟥、蚊虫、毒蛇侵擾。滇緬公路有不少路段是土路,平時車輛還能正常行駛過坑坑窪窪的路面,但是遇上暴雨、冰雪等極端天氣,遭遇塌方、泥石流的可能性增大,車輛如果拋錨,運輸則難上加難。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敵機轟炸也是致命因素,因此為躲避敵機偵察,南僑機工們大多選擇夜間關燈行駛。盡管夜間關燈行駛增加了未知的危險,但這已經是在敵機頻繁轟炸情況下為數不多的辦法。然而南僑機工在行車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並沒有讓他們退縮,反而在困境中越戰越勇。

據統計,1939年到1942年,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和國內的6000多名司機,通過抗日運輸線輸送約50萬噸軍需物資、1.5萬余輛汽車,搶修上千輛車,還有很多根本統計不過來的抗日物資都是通過他們輸送到國內的。

這些愛國的南僑機工,不僅心系祖國,而且有著崇高的信仰,有不少人在回國后多次與中國共產黨接觸和相處,由於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對華僑的關切和對國家深沉的愛,於是紛紛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些南僑機工崇尚民主,堅持正義,也許一開始並不一定信仰共產主義,但在目睹了祖國的艱難困苦后,不少人最終選擇跟隨中國共產黨,盡個人所能救祖國於危難之中,追求富民強國。

程龍慶,祖籍福建泉州,1920年於新加坡出生。1939年5月,當時18歲的程龍慶聽聞南僑機工招募的號令,和眾多熱血青年一樣,踴躍報名參加,積極報效祖國,跟隨第五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被分配到重慶十八軍團辦事處。在他駕駛汽車為戰場運輸抗日物資的途中,時常遭到日軍轟炸,危險伴隨著全程。有一次,周恩來聽說他受傷了,專門派另一位華僑機工來照料,在他痊愈后兩人偶遇,周恩來甚至還記得他,問他:“小鬼,傷好了嗎?”程龍慶回憶說:“兩年多時間裡,我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體會到了共產黨人對歸國華僑的熱情關懷和對參加抗戰的歸僑青年的熱情鼓勵,特別是周恩來同志的作風和為人,更在我的腦子裡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抗戰勝利后,他選擇在重慶當一名普通的公交駕駛員,工作盡職盡責,多次被評為標兵,並在60歲那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蔣印生,祖籍廣東,1927年出生在印度加爾各答。13歲那年,仍是少年的他,在得知祖國陷入危難,急需技工人才之際,義無反顧地報名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甘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是第九批回到祖國的機工之一。在他的回憶裡,成為機工的那段日子裡,日軍密集的炮火時常如冰雹一般落在車頂和周圍,為了保住整車的軍需物資,讓國家有更多的裝備去戰斗,他需要時刻保持冷靜,心無旁騖地在槍林彈雨中駕駛。1979年7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雲峰,1916年出生,祖籍海南瓊海。1936年,20歲的王雲峰赴新加坡謀生。當得知海南島淪陷后,他義憤填膺,懷揣著驅逐敵寇的心願報名南僑機工,跟隨第九批回國的機工奔赴滇緬公路。一次次出生入死,更讓他堅定了為祖國赴湯蹈火的志向。然而,在日本投降后,他被編入國民黨軍隊,王雲峰內心百般抗拒,因為他深知自己不會把槍口對准可愛可敬的人民解放軍。於是,他毅然離開國民黨部隊,投奔解放軍,並成為了解放軍的一名教官。在解放浙江沿海的一次戰斗中,王雲峰火線入黨,光榮地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劉承光,1915年出生於新加坡。1938年,擁有駕駛和修理技術的他響應號召啟程回國,成為第七批機工隊員。在戰爭取得勝利后,1950年6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疆軍區某運輸處當汽車修理工。他不止一次謝絕了新加坡親人和好友的呼喚,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多次受到上級組織的表揚和獎勵。1960年,劉承光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宣誓那天,他高興地哭了。

這些南僑機工,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為了祖國而犧牲,長眠於滇緬公路,有三分之一的人繼續去海外闖蕩,還有三分之一選擇留在了祖國。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繼續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奮斗。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很多南僑機工回國參戰的歷史、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信任得到了公正的評價和肯定。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推進祖國各項事業建設。通過他們的海外經歷和聯系,中國共產黨得以團結更廣大的國內外各界群眾,使革命和建設事業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延續幾千年而屹立不倒,正是因為在民族危亡之際總有一個個普通人為祖國奉獻出他們的青春,甚至是生命。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很多僑胞始終堅信黨和國家,對解放軍和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南僑機工亦是如此,他們的精神和貢獻正如在“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底座上所寫的四個字——赤子功勛。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服務部助理館員)

參考文獻:

[1]木鳴. 南僑機工民族情懷 代代相傳[N]. 人民日報,2019-08-18(006).

[2]吳娟. 滇緬公路上的巾幗英雄[N]. 人民政協報,2020-09-24(009).

[3]蘇榮祿,牛愛科.一生滇緬情 一片赤子心——一位“南僑機工”的抗戰記憶[J].文史月刊,2015(11):19-21.

[4]閆郡庭.李月美 滇緬運輸線上的僑界“木蘭”[J].中華兒女,2015(16):28-30.

[5]三千南洋華僑機工血肉筑起抗戰生死運輸線.http://www.dehong.gov.cn/dehong/ls/content-31-84-1.html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