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十五
2021年07月22日15:01  

讀《劉澤榮事跡選編》有感

左惠子

劉澤榮何許人也?他是唯一一個三次見到列寧的中國人,曾作為中國代表參加共產國際成立大會,也是共產國家際兩個機構中的中國委員﹔他是一位旅俄華僑領袖,解救十余萬華工回國,輸送四五十萬華工參加蘇聯紅軍﹔他是一位譯者、編輯,參與編撰《俄漢大辭典》《俄文文法》,是俄語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是位外交官,曾任中華民國駐蘇使館參贊、國民政府駐疆特派員,在新中國成立后積極投身於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並任外交部顧問……瞿秋白說他是中國旅俄留學生中最出色的人才,周總理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劉澤榮本名劉紹周,祖籍廣東高要。因為父親擅長制茶,因此全家被邀請前往俄國定居。即便身在國外,年幼的劉紹周從小接受愛國思想教育,聽祖母講述愛國英雄故事,聽父親講述外國人如何侵略中國。於是,年幼的劉澤榮決心好好學習西方技術,以后回國做些為國為民的工作。

劉澤榮的革命人生從救濟華工開始。1917年,劉澤榮年僅25歲。彼時的他正在彼得堡工業大學學習建筑工程,本想著畢業后回國參加工作。但二月革命后,他偶然從報紙中看到大量中國工人被騙來俄國,在俄國遭受非人待遇。出於對於同胞的同情,劉澤榮決心改變這種情況。劉澤榮先是前往中國駐俄大使館,向當時駐俄公使劉鏡人詢問他們是否有救濟華工的措施,並想辦法遣送流浪的華工回國。結果駐俄公使的話令他大失所望,劉鏡人對此情況表示愛莫能助。

因此,他聯合各校留學生,以中國留學生的名義寫信給俄國臨時政府的工商部部長,講述了中國工人的悲慘處境和遭遇,並提出了具體措施。之后他們為了便於處理救濟工作成立 “中華旅俄聯合會”。經過不斷磋商,俄國臨時政府作出承諾:將願意回國的華工遣送回國、為其余工人安排工作、中國工人享有平等待遇、在有華僑的地方進行調查、對彼得格勒華工開展救濟工作等。此外,劉澤榮和他的同事們還調查俄國各地華工情況,解決了華工免納運費遣送的問題。還向當時的中國總統黎元洪發電求助得到活動經費。

十月革命后,劉澤榮帶領中華旅俄聯合會積極與蘇維埃政府聯系。蘇維埃糧食部門委托了劉澤榮所在的彼得格勒聯合會給本地華僑代發糧食証,給華僑提供很大便利。經過劉澤榮的努力,蘇維埃工商部還制定出了《公務人民委員會關於從外國來的工人的決定》,明文規定在蘇外國工人的權利等問題。至1917年底,在蘇中國工人找工作的問題基本已得到解決,得到了完全平等的待遇。有的中國工人志願加入蘇維埃紅軍。1918年底,為更利於在蘇維埃國家辦事,劉澤榮和他的同伴們把“中華旅俄聯合會”改為“旅俄華工聯合會”,使聯合會的地位得到提高,有了在彼得格勒看管中國使館的權力。后來,由於不少中國工人參加紅軍,軍事當局認為有必要辦一種中文刊物。聯合會便創辦了《旅俄華工大同報》,大同代表社會主義世界上人人平等的意思。報紙內容材料取自本地報刊的重要文章和消息,劉澤榮負責口述俄文材料。這份報紙后來還專門登載過 “第一次對華宣言”。

此外,劉澤榮還幸運地參加了第一次共產主義國際會議,代表中國工人階級作簡短發言。他三次面見列寧的經歷,是中共黨史上絕無僅有的。之后,劉澤榮還見証以張斯麟中將為首的代表團來到莫斯科。后來,由於列車事故受傷,加上得知中國領事快來莫斯科的消息,劉澤榮向聯合會辭職。旅俄二十三年后,劉澤榮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1956年,他參加中國共產黨。

“經風雨、見世面,真刀真槍錘煉能力,以過硬本領展現作為、不辱使命。” 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勉勵年輕干部提高七種能力,勇於直面問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所謂時勢造英雄,劉澤榮作為當時的優秀青年,把拯救同胞的事務作為己任,敢想敢干,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面談中國領事、組建中華旅俄聯合會、積極和蘇維埃政府聯系、《創辦旅俄大同報》……無論哪件事都需要劉澤榮和他的同事們有非同一般的勇氣和魄力。也正是這些非同一般的履歷,使得劉澤榮回到國內后能在外交、出版等行業大放異彩。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當代青年,擁有著比先輩們更加優越的物質條件、學習條件,更應該用我們所見所學,建設我們的祖國!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服務部助理館員)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