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陳嘉庚——“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
張煥萍
2021年07月21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940年5月31日,陳嘉庚先生沖破國民黨政府重重阻撓,到延安慰問抗戰軍民,受到延安各界熱烈歡迎。圖為延安僑界歡迎陳嘉庚先生。
  資料圖片

“九·一八”事變后,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不遺余力地在南洋發動華僑捐款捐物,支持國內抗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南洋華僑愛國熱情高漲。來自南洋各地的40多個愛國團體的代表共160多人,宣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先生被選為主席。“南僑總會”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購買救國公債,選送華僑司機回國運送抗日物資。僅1938年和1939年兩年,“南僑總會”的各地分會共募得一億四千多萬元,佔同期海外華僑捐款總數的70%。但是,蔣介石於1939年發布關於陝甘寧邊區國共摩擦情況的報告,令海外華僑深感不安和擔憂。抗戰情況如何?國共合作情況如何?帶著這些疑問,陳嘉庚先生決定親率“南僑總會”回國考察。

1940年3月25日,陳嘉庚先生抵達重慶。為拉攏這位“財神爺”,蔣介石對陳嘉庚帶領的回國慰勞團非常重視,動員了黨、政、軍200多個單位幾千人到機場歡迎,並特批了8萬元經費用於慰勞團在重慶期間的接待,包括舉行一系列大小宴會。陳嘉庚先生對此非常反感,深感在艱苦抗戰之際不該如此鋪張浪費。他特地在重慶各報刊登一則啟事:“在此抗戰中艱難困苦時期,尤當極力節省無謂應酬”。但聲明沒有見效,此后陳嘉庚依然每天都會被宴請。他在重慶官場看不到抗戰應有的緊張氣氛,滿眼都是奢靡享受。陳嘉庚失望感嘆:“絕無一項稍感滿意,與抗戰艱難時際不甚適合耳!”

1940年5月31日,陳嘉庚先生到達延安,展開8天訪問。期間,陳嘉庚先生多次和華僑或閩南學生們交談。一次,這些華僑學生跟他說陝甘寧邊區實行政治民主,村長、鄉長和縣長都由老百姓自己選舉。陳嘉庚先生很是疑惑:“老百姓不識字的多,不會寫候選人的名字,怎麼選舉呢?”學生們笑著解釋說:“開選舉大會時,候選人都背對群眾坐在一張長桌子后面,每人身后放一個碗,候選人看不見老百姓誰選了誰。監選人按應選出的名額給每個選民發幾粒豆子,選民把豆子放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碗裡。最后,誰碗裡的豆子多誰就當選。這就是無記名投票。”陳嘉庚先生聽后哈哈大笑,風趣地稱這是“豆子選舉”。

訪問期間,毛主席曾與陳嘉庚先生多次交流,每次都有很多南洋學生來參加。大家進屋后不敬禮便坐,談笑風生,無拘無束。一次,陳嘉庚先生在毛主席的辦公室交流南洋情況,總司令部的人員均可參加,頃刻間屋內坐滿了人。有一個勤務兵來晚了,看到長條凳上毛澤東身邊還有一點空余,便毫不客氣地過去擠身坐下。毛主席看他不能完全坐上長條凳,就把自己的身子往裡挪,以便讓他坐得更舒服些。陳嘉庚先生很是驚訝,認為這是在全世界任何政府機構都不可能看到的現象。

在延安,毛主席的勤儉朴素和共產黨軍隊的官兵平等給了陳嘉庚先生深刻的印象,他愈發欽佩中共。回到重慶后,受國民外交協會主席陳銘樞邀請,他才發表了《西北之觀感》的演講。陳嘉庚先生用他在延安看到的無數生動鮮活事例,証明延安無論哪方面都有一派新氣象。陳嘉庚先生的演講在重慶引起轟動,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

陳嘉庚先生回到南洋后,如實向僑胞報告了他在國內的見聞及觀感,有力促進了海外華僑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和認同。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