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聯要聞
中央和國家機關僑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僑這一百年:愛國報國之路”故事分享活動側記
2021年06月30日14:03  來源:中國僑聯

近日,中央和國家機關僑聯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僑這一百年:愛國報國之路”故事分享活動的“壓軸大戲”故事分享會。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李勇,中國僑聯副主席隋軍,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央和國家機關僑聯主席邵旭軍出席。中央和國家機關僑聯班子成員、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機關黨委負責統戰和僑務工作的同志及部分歸僑僑眷,近200人參會。

憶往昔:風景這邊獨好

在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這樣一個群體,早年他們告別故土,歷盡艱辛在異國他鄉立腳安家,但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我們是中國人,總有一天要回到自己的家鄉。歸國后,他們在各條戰線上發光發熱,為推動機關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中央和國家機關還有許多海外僑胞的親屬,他們承受離別之苦,在各自領域辛勤耕耘。為深入發掘、宣傳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歸僑僑眷中英雄人物、先進模范的事跡,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共話中國夢,激勵廣大歸僑僑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中央和國家機關僑聯舉辦了“僑這100年:愛國報國之路”故事分享活動。

萬裡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歸東。活動中,水利部老歸僑、水文局原處長李曼卿激動地說:“舊中國我們華僑是海外孤兒,受人欺凌、歧視,新中國成立后華僑有強大的祖國做靠山而揚眉吐氣。”

印尼老歸僑、原中央紀委駐信息產業部紀檢組組長李雪瑩回憶了個人一生的成長歷程。她談到自己的少年時代是在印尼度過的,早年的海外生活,讓她深深明白一個道理:有國才有家,隻有國家強大,才能有個人安穩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個人的命運,特別是華僑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密不可分!15歲那年,她毅然決然回到了中國,在黨的關懷培養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並逐步成長為一名共和國的副部級領導干部。李雪瑩同志深情地說:“是黨和國家給了歸僑更多的照顧、機會和平台,讓我們能夠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科技部新歸僑、二級調研員滕洪勝,1979年出生在朝鮮海濱城市海州,18歲回到祖國懷抱。他回憶說:“我這一代朝鮮華僑,挨過餓、受過凍、干過農活,經歷了時代變遷傳導給華僑的冷暖與滄桑,深深感受到強大祖國給予的關愛和力量。歸國后,在科技部工作,我得到了很多重要和寶貴的鍛煉機會,組織的信任讓我感受到黨的溫暖,同志之間親如家人,大家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奮斗,這樣的氛圍非常美好!”

與會同志紛紛表示,中央和國家機關歸僑僑眷愛國報國的故事,生動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聽了之后,進一步增強了對黨的情感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進一步夯實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

話今朝:一片丹心圖報國

本次故事分享活動,共收到中央和國家機關報送的近50篇文稿,涉及政治、經濟、外交、科教、文化、衛生等領域。作者年齡跨度五六十年,有耄耋之年的老僑,也有風華正茂的新僑。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講述著歸僑僑眷一心為國的赤子深情,嚴謹認真的求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令大家深受感動教育。

中國科學院歸僑、博士生導師、二級研究員顧行發,講述了他孜孜以求的航空遙感夢。他一直致力於解決中國遙感空間信息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青年時,他曾創造了法國衛星定標技術奇跡。到了中年,他放棄國外優越的待遇回國,在祖國大地耕耘中國遙感夢。他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雖然回國時國內條件還比較艱苦,但一想到是給自己的國家做事,為自己的國家圓夢,我的心中總是感到無比的快樂!”回國后,他不辭辛勞、忘我工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二等獎3項,以及中國僑界杰出人物提名獎榮譽稱號、中國僑界(創新人才)貢獻獎。面對榮譽,他謙遜地說:“我是一個平凡的人,遇上了一個不平凡的時代。正是這個偉大時代,給了一名歸僑科技工作者施展本領的空間和舞台。”

中國醫學科學院歸僑、博士生導師、教授喬友林,曾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癌預防研究部工作,享受優厚待遇,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但當祖國需要時,他毫不猶豫放棄了這一切。歸國后,他從事腫瘤流行病人群防控研究,主持參與國家癌症攻關與科技支撐計劃研究、原國家衛計委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特別是在宮頸癌的預防和消除上作出了突出貢獻,填補我國該領域研究的空白,為祖國人民健康帶來了福音。這些年,他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杰出貢獻獎、全球癌症研究人道主義科學家獎、中國流行病學杰出貢獻獎、中國僑界貢獻獎等榮譽。但他說,自己獲得的所有獎項,都不及“健康中國年度十大人物”這一項。因為,他此生之所願,是“不為良將,便為良醫”。

中國氣象科學院歸僑、博士生導師、二級研究員張效信,是美國奧本大學空間物理學博士,歸國前全家在美定居。但在他的心裡,“回國”的聲音始終清晰洪亮。到中國氣象局工作后,他歷任神州七號、天宮一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等重大項目的空間天氣探測與保障工作負責人,引領中國空間天氣事業發展和壯大、助推中國空間天氣研究走向國際舞台,並榮膺中國氣象局氣象領軍人才、世界氣象組織空間天氣貢獻獎、中國僑界貢獻獎。榮譽面前他沒有標榜自我,而是感恩黨和國家,讓他得以在中國跨越式發展的征途上實現人生夢想和價值。

一位位歸僑僑眷,立足崗位、埋頭苦干,不計得失、無私奉獻,在各自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深深感染、感動著在場的聽眾。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們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優秀品質,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愛崗敬業、勇於創新、爭創一流的工作作風,勤奮工作、銳意進取,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作出不平凡的業績。

看未來:以僑為橋促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央和國家機關廣大歸僑僑眷既熟悉中國文化,也對原住在國文化比較了解,在講好中國故事、樹好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是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紐帶。

中央廣電總台僑眷、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深度國際》欄目制片人呂濤,長期活躍於世界各國華僑華人群體。作為一名僑眷、知名媒體人,他將新聞敏感性和僑的工作緊密相連,關注重大新聞背景下的華僑華人命運,傳播好中國聲音。他以僑為橋、為僑服務,與100多個國家的近千個海外華人社團僑領和國際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向廣大海外僑胞傳遞祖國的牽挂與關懷。2006年7月,在他的積極倡議推動組織下,全球華語聯盟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400多個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加了會議,搭建起一座溝通海外與祖國的橋梁。多年的為僑工作,他深有感悟:歸僑僑眷,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凝聚民族根脈、塑造中國形象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歸僑、高級經理呂智,年紀輕輕卻已足跡遍及歐、亞、非、北美等洲,親歷了中東、北非地區富饒與貧窮的分化及社會動蕩給民眾帶來的深重苦難,目睹了北美地區的富庶與繁華,親身體悟了人情冷暖、丈量出了血脈遠近。作為一個“世界觀察者”和“國別比較者”,他廣交海外朋友,聆聽不同聲音,傾情盡心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華大愛,為中外民眾交流溝通打開了一扇窗戶。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中央和國家機關廣大歸僑僑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界講述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詮釋中國特色、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主張,敘說中國人民建設家園、追求夢想、期盼和平的生動實踐,努力為祖國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輿論環境。歸僑僑眷在對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央和國家機關僑務工作者要進一步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引導廣大歸僑僑眷發揮積極作用,促進中外民眾相互了解和理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作出貢獻。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