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如何讓外國民眾愛上中華文化
——對話四位華僑華人藝術家
本報記者  李嘉寶
2021年07月14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邱增慧(中)教外國小朋友學習中國傳統樂器。

林崢明在自己工作室創作中國畫。

余俊武在錄制華星藝術團的節目。

張海鷗在鋼琴獨奏表演中。

開欄的話

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中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新時代的中國和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海內外中華兒女備感歡欣鼓舞,同慶百年榮光。

偉大成就振奮人心,偉大使命催人奮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已經開啟,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中國人民,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從今天起,本報開設“畫出最大同心圓”欄目,就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增進海外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和理解,增進中外各方面交流、交往等話題,與全球華僑華人對話,請他們獻計獻策,以此展現海外中華兒女凝心聚力、同圓共享中國夢的家國情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何增強中華文化在海外民眾中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如何在多元文明交流中保持中華文化自信?圍繞這些問題,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海外華僑華人藝術家和本報記者分享經驗、暢談感受。

中英戲曲協會會長邱增慧:

“中國戲曲與海外民眾‘面對面’”

我自幼學習京劇,從中央戲曲學院畢業后成為了一名專業京劇演員。旅居英國20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在海外傳播中國戲曲文化。

總結這些年的經驗,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走出去”,把舞台搬下來,讓后台變前台,讓中國戲曲與海外民眾實現“面對面”。我們經常走進當地學校、社區、劇院等,開辦化妝、聲樂、表演等課程,讓感興趣的外國友人親身體驗京劇的臉譜畫法、服飾搭配、樂器演奏、身段唱腔等,消除中國戲曲藝術的神秘感。許多英國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

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們也重視“引進來”。中英戲曲協會自成立以來,就以開放的心態不斷吸收新鮮血液,歡迎對戲曲感興趣的僑胞、留學生和外國友人加入,社團的力量不斷壯大。同胞們借京劇一解鄉愁,凝聚力量。外國友人則以此為平台,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

作為海外藝術工作者,我們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天然使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其自身的獨特光彩,我們要保持這種文化自信。近幾年,受英國多家知名劇院邀請,我曾擔任多部西方戲劇的音樂總監,我會把中國戲曲舞台的一些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出的藝術火花令人驚喜,受到了英國同行和觀眾的高度認可。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中國戲曲文化帶給我的靈感。

澳大利亞悉尼華星藝術團團長余俊武:

“立足本土,開放包容,創新發展”

我1987年來到澳大利亞,當時華人的文化活動僅限於舞龍舞獅。三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如今中華文化已成為澳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星藝術團的演員們更是頻頻亮相當地大型演出。這樣的文化盛景令人無限感慨。

華星藝術團的發展要立足本土,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在這方面,悉尼華星藝術團進行了一些探索:定期拜訪當地老人院,為孤寡老人帶來中華文化演出﹔積極參與澳大利亞各個市郡政府舉辦的嘉年華、藝術節等大型演出﹔多途徑擦亮華星品牌,如“我用創意上華星”等品牌文藝活動,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在華星舉辦的文化活動中,我們會留出較大板塊,吸引多國演員共同參與。

華星藝術團未來要走創新之路,不斷提高自身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源源不斷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線下排練、演出受到一定影響,但我們也有更多時間來思考、沉澱。疫情期間,我們拍攝了40多部短視頻作品,以抗疫為主題的原創作品也層出不窮。我認識到,后疫情時代,文化藝術的多元發展將給華人藝術家帶來更大創作空間,我們要抓住機遇,深挖中華文化經典中與時俱進的創新價值。

旅德中國青年鋼琴家張海鷗:

“用音符講好中國故事”

我畢業於德國漢諾威音樂與戲劇大學,在國際樂壇奮斗多年。用音符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外藝術家互學互鑒,一直以來都是我工作的重點內容。

第一,中國優秀鋼琴家要抓住機會走向國際舞台。我欣喜地看到,與我當年讀書時相比,如今到歐洲學習鋼琴、古典音樂等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有明顯增長,但留在國際舞台上的獨奏家數量仍有待提高。除了日常演奏活動外,我還身兼三個國際音樂節的總監,其中德國布克斯特胡德市的音樂節以我的名字命名,至今已有12年。有了這樣的平台,歐洲樂壇對中國鋼琴家有了更多了解。我一直密切關注海外涌現出的優秀華人青年音樂家,邀請他們參與音樂節相關活動,支持他們在國際舞台上展示自我。

第二,將中國古典民樂融入鋼琴演奏中,用西方聽眾易於接受的音樂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我曾到一些德國中小學,為孩子們演奏中國風樂曲﹔在各大音樂廳或音樂節的表演中,我經常選取《瀏陽河》等中國名曲來演奏﹔一位德國同行出了一張名為《中國夢》的專輯,其中包含《康定情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中國歌曲,我積極幫忙推介宣傳。

第三,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交。用音樂架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橋梁,華僑華人藝術家責無旁貸。今年是中國和奧地利建交50周年,明年是中國和德國建交50周年。我以此為契機精心策劃了一些演出活動。德國巡演正在緊張籌備,其中重點曲目就包括黃河鋼琴協奏曲等中國名曲。希望更多歐洲聽眾能從中國音樂中感知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旅日中國畫家林崢明:

“相互尊重,加強交流,取長補短”

我1987年來到日本,專門從事水墨畫創作研究。在我看來,海外藝術家要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藝術無國界,要本著互相尊重的態度加強與各國藝術家的交流,取長補短。日本水墨畫多用黑白色調,中國水墨畫色彩相對豐富。兩者有共同之處又各有風格。我受日本畫家細膩風格的影響,創作出一些以櫻花、和服女子為主題的水墨畫作品,深受日本民眾喜愛。將中國水墨畫的繪畫技藝與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提升了中國畫在日本民眾間的親和力和關注度。

第二,創作與育人相結合。在日本這些年,除了創作外,我還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招收了許多日本學生。其中有普通上班族、退休老人、繪畫專業的學生等。在日常教學中,我不僅教授中國畫的繪畫技藝,也和學生們就中日文化、歷史、社會風俗等話題展開交流討論。這不僅使我增強了對日本社會的認識,也讓更多日本民眾感知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對我們的藝術創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要不斷錘煉自身藝術素養,保持文化自信,向海外展示中國藝術家的風採。中國水墨畫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受日本各界人士喜愛。藝術家要做好中日友好的橋梁。旅日期間,我經常舉辦一些個人畫展、作品聯展、專業講座等,積極向日本社會介紹中國水墨畫的悠久歷史和當代發展,用優秀的作品吸引更多人關注、喜愛中國畫。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