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湘贛革命根據地——
拱衛中央蘇區的戰略左翼
2021年06月17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湘贛革命根據地,也稱湘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后,中國共產黨在湘贛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第二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根據地包括贛江以西、株萍鐵路和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的湘贛兩省25個縣、2.8萬平方公裡土地、100萬基本蘇區人口,與贛東北、湘鄂贛等根據地互為掎角,有力地拱衛了中央蘇區,在中國革命戰爭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再造井岡,紅遍贛水一角

湘贛革命根據地是在井岡山、贛西南、湘東南地區革命斗爭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指導下,依靠黨的堅強領導和全體軍民的奮斗,根據地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逐步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根據地之一。

湘贛邊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是湘贛革命根據地形成的重要基礎。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不久,留守井岡山的紅5軍也被迫突圍。留在當地的部分紅軍和各縣赤衛隊,在中共湘贛邊界特委領導下,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恢復和重建了一些黨組織與紅色政權,逐步扭轉了湘贛邊界革命形勢。1929年5月初,彭德懷、滕代遠率紅5軍主力由贛南回到寧岡,進一步加強了湘贛邊界的武裝力量。5月10日,湘贛邊界特委召開第四次執委擴大會議,決定以永新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由此開啟了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歷程。

贛西南、湘東南地區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為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良好條件。1930年1月,中共湘贛邊和贛西兩個特委領導的地方武裝,合編為紅6軍(后改稱紅3軍),黃公略任軍長,陳毅任政治委員,繼續開辟擴大根據地。同年2月,中共湘贛邊特委和贛西、贛南特委合並組成贛西南特委,成立了省級的贛西南蘇維埃政府,連續組織8次攻打吉安的行動,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擴大了贛西根據地。到1930年秋,湘贛邊、贛西、贛南3塊區域基本連成一片。與此同時,湘東南地區的革命斗爭也獲得較大發展。1930年9月,紅一方面軍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在回師江西途中,連克湘東地區數縣,推動了湘東根據地的形成。1930年12月至1931年4月,湘東、贛西兩塊根據地在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中,逐漸連成了一片。

為統一領導湘贛邊、贛西南、湘東南地區革命斗爭,1931年7月,中共中央和蘇區中央局決定,以湘東根據地、贛西根據地為基礎,合並成立湘贛省。8月,中共湘贛臨時省委、湘贛省臨時蘇維埃政府先后成立。10月,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時先后任省委書記,袁德生、譚余保先后任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至此,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在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根據地軍民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統一起來,在反“圍剿”斗爭中不斷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到1932年,建立起包括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核心區域在內的蘇維埃政權,黨員發展到近3萬人,雇農工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發展到近50萬人。湘贛紅軍由最初的游擊隊、地方武裝,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主力紅軍。

1934年夏,由於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失利,湘贛紅軍主力紅六軍團奉命突圍西征,根據地大部陷落成為游擊區,留下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在湘贛邊繼續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在艱苦環境下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發展武裝,高擎戰斗旗幟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歷史,同時也是湘贛主力紅軍、地方武裝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

1930年10月,在紅一、紅三軍團第二次攻打長沙期間,中共湘東特委合編組建了紅軍湘東獨立師,劉沛雲任師長、譚思聰任政治委員,由此奠定了后來湘贛紅軍的基礎。1931年2月,湘東獨立師改名為湘東南獨立師。1931年夏秋,中共湘贛省委決定,將湘東南獨立師和紅20軍第175團合編為湘贛紅軍獨立第1師,將湘贛獨立第7團和湘南游擊隊合編為湘贛紅軍獨立第3師。1932年1月,湘贛軍區成立,2月中旬,湘贛紅軍獨立第1、第3師合編組成紅軍第8軍,列入紅三軍團建制,成為中央紅軍的主力之一。這時,除各縣游擊隊外,整個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工農武裝發展到1個軍、2個獨立師、5個獨立團、7個獨立營,共1.3萬余人。

1933年6月,湘贛紅軍與湘鄂贛紅軍合編組成紅軍第六軍團。湘贛紅8軍改編為紅六軍團第17師,下設3個團,合計4500余人。湘鄂贛紅16、紅18軍分別改編為紅六軍團第16、18師。紅六軍團組建后,在贛江以西地區頻繁作戰,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

1934年7月上旬,由於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的失利,國民黨軍已深入到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新的蘇區,以調動“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並與紅3軍取得聯系。同時,由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時與蕭克、王震共同組成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任主席,作為西征行動的最高領導機關。8月7日,紅六軍團第17、第18師和紅軍學校近萬人開始西征,連續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線。12日,紅六軍團正式組建領導機關,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此后,紅六軍團繼續西進,10月24日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湘鄂西紅3軍勝利會師。在西征中,紅六軍團指戰員以頑強的斗志連續行軍作戰,行程2500余公裡,突破了湘粵桂黔4省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賦予的戰略轉移任務。

在湘贛蘇區的艱苦斗爭中,紅六軍團由地方武裝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主力紅軍,對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被稱為飄揚在蘇區的一面光輝的戰斗旗幟。

功載史冊,傳承革命精神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從1929年5月湘贛邊界特委決定以永新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算起,到1934年8月紅六軍團突圍西征,前后歷時近6年。加上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其斗爭歷史長達9年。可以說,湘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堅持時間較長、規模較大、也較為鞏固的重要根據地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影響。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直接傳承發展了井岡山精神。從1927年秋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上井岡山,到1930年2月中共湘贛邊界特委並入贛西南特委,在2年多時間裡,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轉戰湘贛邊,不僅為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重要基礎,而且形成了對中國革命進程具有廣泛深刻影響的井岡山精神。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有相當一部分參加過井岡山的斗爭,既是井岡山精神的實踐者,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傳播者。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包含了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民群眾直接受過井岡山精神的熏陶。根據地的基本黨組織和武裝力量,大都誕生於井岡山斗爭的炮火中,一脈相承並不斷發展壯大。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實踐,豐富發展了紅色政權建設理論和紅軍的戰略戰術。在中共湘贛省委成立后,根據地進入全面建設時期。在根據地內,深入進行土地革命,普遍徹底地分配土地,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農業生產上,出台了興修水利、獎勵開荒等一系列政策﹔在工業生產上,建立了造紙、木材、樟腦等20余個小型工礦企業﹔在商業上,創辦了消費合作社,改善軍民生活﹔在財政金融領域,設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湘贛省分行,成立造幣廠﹔此外,還興辦了文化、教育、體育、衛生、郵電等事業。在軍事上,湘贛紅軍根據敵強我弱的特點,在戰略上強調實行積極防御的游擊戰和帶有游擊戰性質的運動戰,以靈活手段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在戰術上,堅持“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出沒無常,虛張聲勢,聲東擊西,出敵不意,陽此陰彼,利用時機”等一系列原則,為紅軍戰略戰術的形成與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湘贛革命根據地在軍事上直接配合了中央蘇區和中央紅軍。湘贛革命根據地從誕生伊始,就是拱衛中央蘇區的戰略左翼和西部屏障,湘贛紅軍除保衛本根據地外,其重要的戰略任務就是輔助和配合中央紅軍作戰。中央蘇區的前四次反“圍剿”,主戰場都在蘇區的西部,與湘贛革命根據地僅一江之隔。第一次反“圍剿”期間,湘贛紅軍廣泛開展游擊戰斗,使參加“圍剿”的國民黨軍第19路軍等部未能如期到達戰場。第二次反“圍剿”期間,湘贛紅軍以主力北出破襲國民黨軍交通要道,並接應由廣西轉戰而來的紅7軍,為紅軍主力集結和遲滯國民黨軍行動,爭取了寶貴時間。第三次反“圍剿”期間,湘贛革命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7個師6萬人的兵力,保証了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勝利。第四次反“圍剿”期間,湘贛革命根據地又牽制了國民黨軍12個師10萬人兵力。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紅六軍團奉命先行突圍西征,調動了湘桂兩省的國民黨軍,打亂了其圍追堵截紅軍的戰略部署,減輕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壓力。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后,湘贛邊界的堅持斗爭,成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支點之一。1936年8月紅六軍團突圍西征后,湘贛革命根據地留下了5個獨立團和各縣游擊隊共5000人槍,在譚余保、彭輝明、劉培善等人領導下堅持斗爭,吸引了敵人大量兵力,掩護和配合了主力紅軍的長征,並保存和鍛煉了大批骨干,起到了支援全國革命的作用。1937年11月,歷經三年游擊戰爭淬煉的湘贛邊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1營,由此開啟新的革命歷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論形勢如何險峻、斗爭如何復雜,在湘贛邊這片土地上燃起的革命火焰始終不曾熄滅,在這片土地上所培塑的精神、鍛造的隊伍,在后來的中國革命戰爭中書寫了新的輝煌。

(執筆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徐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6日 06 版)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