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涉僑革命文物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白婧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作出的重要指示,為蔚然成風、如火如荼的黨史學習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作用,讓革命文物說話,成為黨史學習教育“活”教材,是當下文博人的共同責任所在。
歷史,總是在一些殊為重要的時間節點給人們以汲取智慧、拼搏奮進的力量。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涉僑博物館收藏的涉僑革命文物以及涉僑革命歷史文化遺跡,是華僑史與中共黨史歷史性關聯和傳奇性交集的重要見証,是一代又一代海外僑胞和廣大歸僑僑眷赤誠向黨、前赴后繼追隨革命的實物佐証。講好講“活”涉僑革命文物,也為理解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華僑史與中共黨史的關系,提供了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視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涉僑博物館同樣義不容辭,重任在肩,要切實加大工作力度,把涉僑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充分利用好、發揮好涉僑革命文物這一“活”教材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華僑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相關活動,通過積極參與或協助組織這些活動,我深切地體會到,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在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中,涉僑文博人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切實加強傳播能力建設,讓涉僑革命文物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一是實體展覽與網上展覽相得益彰下的展示傳播。
2021年5月17日,由中國僑聯主辦,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僑商聯合會、浙江省麗水市人民政府、江門市博物館承辦的“百年航程 赤子僑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開幕。該展覽從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已有3萬余件/套館藏品和自2020年啟動的“華僑華人與中國共產黨”專項征集到的藏品中精選300余件/套涉僑革命展品,以“探尋光明”“同仇敵愾”“迎接黎明”“維護僑益”“情系桑梓”“春天故事”“砥礪前行”7個單元,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作出的重要貢獻。由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牽頭籌辦的“紅色情節永駐僑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華僑革命文物紀念展”集合11家涉僑博物館珍藏的涉僑革命文物,將於“七一”前夕在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展出。該展覽以“投身革命 以俄為師”“團結抗日 僑心向黨”“紅色中國 復興征程”“僑務工作 煥發僑力”4個單元集中展現海外僑胞從建黨至今百年間懷著滿腔赤誠追隨黨的實際行動和心路歷程。這兩個通過對涉僑革命文物的深入研究著力打造的展覽均以實體展覽和VR展館、網上展覽的方式先后推出,使廣大歸僑僑眷、海外僑胞和僑務工作者對黨的百年奮斗史有更清晰的了解,對黨史和華僑史交集融匯的脈絡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歷史智慧,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起到推動作用,真正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二是專題培訓與講解比賽學用結合的教育服務。
2021年5月11-14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浙江省僑聯、浙大城市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共黨史與華僑史”專題培訓在浙江杭州順利舉辦,來自北京、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黑龍江、吉林、雲南等9個省(直轄市)的70余位中國博協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及相關涉僑文博機構人員,熱心和關注華僑文博工作的基層僑聯工作人員參加培訓。“中共黨史與華僑史”專題培訓通過人物、事件、涉僑革命文物將黨史與僑史、僑情、僑務的交集融會貫通來精心設計課程,包括《20世紀初赴歐留學潮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中國共產黨與華僑華人百年關系發展演變》、《華僑、留學生在在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貢獻》、《打造重要的僑務視窗》、《青田華僑與百年黨史——浙江青田華僑史料搜集整理及研究概述》、《近代瑞安華僑群體面相——瑞安華僑歷史博物館建設的幾點思考》,既有歷史視野又有現實關注,既有理論把握又有實踐指導,是黨史學習教育與涉僑文博業務工作結合、華僑博物館文化宣教工作與僑聯基層組織工作結合的一次成功探索。
2021年7月,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市僑聯支持,上海中國留學生博物館承辦的“赤子僑心跟黨走”——首屆全國“僑博杯”講解比賽決賽將在上海中國留學生博物館拉開帷幕,來自10家涉僑博物館的24位選手將圍繞“赤子僑心跟黨走”這一主題展開激烈角逐。講解比賽既是涉僑文博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特有方式,也是各館涉僑革命文物征集保管和研究展示的成果匯報。比賽將由各館參賽者圍繞慶祝建黨百年活動主題,自選一件館藏涉僑革命文物,或者一處涉僑革命舊址、遺址、紀念設施,或者一個涉僑革命文物陳列展覽,或者一個涉僑革命歷史事件、人物、背景的史料發現和研究心得作為內容予以講解。為了講解好涉僑革命文物,參賽人員必須苦練基本功,提高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與時俱進地開拓思路,更新觀念,並轉化為講解工作中的創新實踐。用朴素的語言,真摯的感情,將一件件涉僑革命文物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聯系歷史背景,融入個人思考,生動詮釋華僑革命精神、愛國精神、奮斗精神的內涵,力爭教育人、感染人、打動人,使得講解工作真正成為展示和傳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凝聚僑心,以及連接海內與海外、歷史和未來的紐帶。
三是文博出版與征文比賽相輔相成的成果匯報。
在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出版的《僑光異彩——藏品見証的僑史》一書是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以涉僑藏品圖錄的形式向建黨100周年的特別獻禮。圖錄通過文物藏品的實証,揭示了華僑華人歷盡艱辛在世界各國謀生創業、經商致富的同時,致力於多元平等、融合發展的奮斗歷程。圖錄上一件件珍貴的藏品,無一不傳遞著海內外華僑華人、歸僑僑眷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和熱愛中華文化的共同心聲。圖錄中有關劉澤榮、陳望道、陳嘉庚、司徒美堂、葉飛、何香凝等人的物品和資料,展示出在黨的誕生、成長和壯大歷程中廣大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所做的貢獻。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中共黨史與華僑史”征文比賽,同樣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和中宣部《關於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中突出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的通知》精神,弘揚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愛國精神和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攜手共進的光榮傳統,團結動員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在新時代新征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征文主題圍繞中共黨史上的僑人、僑事、僑文物,與歌頌黨有關的內容展開,面向博協華僑博物館專委會各成員單位和各涉僑博物館工作人員。征文比賽調動涉僑博物館工作人員以筆觸抒發對黨的感情,對涉僑革命文物研究、對涉僑文博事業思考的積極性,是以征文形式向黨史學習教育交出的又一份答卷。
四是現場講解與網絡直播緊密配合的傳播服務。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創新公眾服務模式所探索推出的“雲游僑博”網絡直播活動,自2020年4月28日啟動至2021年6月8日,累計在線觀看量已逾3700萬人次。該直播活動既充分發揮了傳統的現場講解的情感優勢,又通過網絡傳播進一步飛速擴大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和宣傳教育效果。以涉僑革命文物為中心打造的展覽等諸多活動,借助“雲游僑博”,打破時間、空間和疫情限制,讓更多的海內外僑胞、歸僑僑眷和社會大眾觀看展覽,聆聽講解,接受黨史的教育洗禮。同時,涉僑革命文物的展示、宣教、網絡直播,讓博物館搭建起與觀眾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橋梁,是博物館挖掘藏品和展覽內涵,拓展相關連接知識點,提升展覽展示格調和品味,擴大社會教育影響的直觀名片和窗口形象。具體地說,無論是傳統的現場面對面講解,還是多語言、多方言、多平台的解說網絡直播,涉僑革命文物講解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准確詮釋展覽和文物藏品的信息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對於提升展覽的人文精神、教育意義和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往往有著獨樹一幟的作用。
總之,做好涉僑革命文物的展覽展示、實地講解和網絡直播等相關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宣傳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在追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那些感人肺腑、鼓舞人心的僑人僑事,講好、學好、用好涉僑革命文物這一“活”教材,對於社會公眾乃至涉僑文博人自身而言,在本質上就是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來明理增信,通過梳理百年黨史與華僑史的交匯融合來崇德立行。涉僑博物館以涉僑革命文物為教材、為中心開展的一系列活動的生動表現形式,將大力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多樣性、參與性和影響力。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研究與交流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