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十三
2021年06月17日18:23  

思想決定出路——回顧“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艾思奇生平有感

張森

2021年5月17日,“百年航程 赤子僑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展覽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開幕式。參觀過程中,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這個名字在我館不久前剛剛組織舉辦的“中共黨史與華僑史”專題培訓中也有提及。艾思奇,朗朗上口又富有詩意的名字,我想這一定是一個熱愛奇思妙想之人啊!果然,在他的傳記中這樣寫道:“艾思奇”這個名字是源於《愛斯基摩》這部電影,借用這個片名的諧音取下的,表示愛好思考奇異事物。在拜讀其著作及人物傳記后,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正如毛主席對他的評價:“黨的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短短的12個字卻是對他一生奮斗的最好注解,也是對他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普及所做重要貢獻的最好褒獎。

一個人的生平可以映射一個時代。過去的整整一百年中,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各族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這一百年風雨兼程,這一百年滄桑巨變,這一百年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科學理論與中華民族5000年傳統文化完美契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激發出磅礡力量,拯救了民族、延續了血脈、富強了國家。我理解的是,中國共產黨不怕艱難困苦,敢於同一切反動勢力作斗爭的背后,蘊藏著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

一個時代也造就了一個人的傳奇。作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艾思奇一生都致力於哲學研究,是理性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杰出先驅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學習艾思奇的生平事跡,我有一點突出的感受:思想決定出路。

一、傳奇的一生

(一)童年沐浴名門,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3日生,祖籍為雲南騰沖縣和順鄉水碓村,裡黑斯波的第18代裔孫。裡黑斯波奉成吉思汗之命駐守騰沖,這一守就是很多年,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孫,艾思奇作為其后代可謂出生名門。而對艾思奇影響至深的要算其宗伯李根源、其父李曰垓、其兄李生庄、其母寸寬福。前三位皆為愛國民主之士,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用實際行動感染和教育著年幼的艾思奇。在其父的嚴格要求和指導下,艾思奇熟讀四書五經,以及《老子》、《庄子》等先秦哲學典籍,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啟蒙教育,奠定其堅實的文學基礎,樹立了走向革命道路的志向。其母雖不是革命人士,但用勤勞、賢淑、誠實、正直、善良、敦厚的優良品質潛移默化影響著艾思奇,造就其老實做人、踏實做事、嚴謹治學的優秀品質。

(二)少年顛沛流離,實踐中探尋強國之本

由於其父李曰垓投身於革命工作,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少年的艾思奇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3歲那一年為躲避唐繼堯的追殺,隨父逃亡香港。在香港的教會學校,艾思奇敢於質疑校長司徒先生的言論,主張民主自由,勇於還擊,雖引來了一系列的麻煩,卻也因為思想先進受到了父親的肯定,堅定了他主張尊重人權、民權的信念和反帝反封建的決心。15歲,艾思奇回到昆明,在省立一中參加了青年讀書努力會,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由於經常發表充滿革命激情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宣傳聲援全國各地愛國運動的主張,艾思奇引來了反動軍閥政府的追殺。在度過了兩年東躲西藏、投奔無門的日子后,17歲的艾思奇背負著父親實業救國的殷切希望,懷著探求知識與真理、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東渡日本求學,把自己扔進浩瀚的書海中,潛心研究《反杜林論》、《費爾巴哈論》等馬列著作,努力學習日文、德文,加入中共東京支部的“社會主義學習小組”,悉心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著作,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及其歷史地位,為其世界觀的根本轉變,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打下了基礎。

(三)青年刻苦鑽研,鞏固大眾化哲學之根

1928年中國爆發了“濟南慘案”,18歲的艾思奇響應中共東京支部的號召,回到昆明。由於在日本生活艱苦,勞累過度,艾思奇患了嚴重的胃病,但他依然堅持研究馬列主義並組織大家一起學習討論,用各種筆名發表文章介紹新文化、新哲學,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鑒於對更廣闊知識的渴求,20歲的艾思奇依舊抱著實業救國的信念,再一次踏上日本求學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福岡高等工業學校採礦系,還參加了中共東京支部組織的中國青年會。這一時期,艾思奇認真研讀了《共產黨宣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等許多經典著作,世界觀也發生了重大轉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開始成為他看待世界、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導思想。到日本一年半之后,“九一八”事變爆發,艾思奇出於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滿腔義憤,再次棄學回國,回到昆明。22歲的艾思奇認識到父親實業救國的道理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也因此與父親產生了分歧,選擇離開家到上海獨自生活。來到上海之后,艾思奇做過泉漳中學的理化教員,在《申報》做過編輯。在上海的艱苦經歷讓艾思奇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真正的轉變了,從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者變成了實踐者,斷絕了通過實業救國的希望,走上了以筆為武器的革命斗爭道路。同時,艾思奇看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於先進文化的渴望。但能接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更是求學無門,於是他把這些人當做對象,堅定地開始了新哲學通俗化的探索。他在《申報》上發表的《哲學講話》連載,成為實踐哲學大眾化的開端。1935年,《哲學講話》在第四版之后改名為《大眾哲學》,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入門書”,用人們身邊的生活實例,以通俗生動的語言和別開生面的形式,闡述了新哲學的基本原理,一掃以往哲學的艱深玄奧,而這一年艾思奇僅僅25歲。同年10月,艾思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艾思奇到延安,歷任抗日軍政大學主任教員、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書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

(四)中年言傳身教,為哲學事業奮斗終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艾思奇歷任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雖然名聲越來越大,可他始終保持著一份平常心,始終如一地熱愛著他的哲學,熱愛著他為之奮斗的共產主義事業。艾思奇先后三次到清華作報告,一次比一次精彩。他擔任北大文法學院哲學系的兼職教授時,將其工資退回了北大,並建議用這些錢幫助學校裡生活困難的工友。1954年,44歲的艾思奇花了很大功夫,初步寫成了《辯証唯物主義講課提綱》,全書共9章32節33.2萬字。這本教科書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到毛澤東思想的時代特征。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該書出版后立即為全國高等院校採用,影響了幾代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1966年,艾思奇逝世,享年56歲。短短56載,艾思奇寫出了一代傳奇人生,始終奮斗在先進文化的第一戰壕裡。

二、艾思奇對中國共產黨的杰出貢獻及其哲學成就

艾思奇最著名的作品當屬《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寫的《辯証唯物主義綱要》、主編的《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尤其《大眾哲學》深受廣大青年和人民群眾的歡迎,解放前就曾出32版之多。艾思奇的著作在中國較早地創造性地全面而系統地傳播了科學世界觀的基本原理,給中國廣大青年和人民群眾提供了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哲學教科書,極大地促進了理性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著作教育和幫助中國廣大青年和人民群眾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有許多青年在《大眾哲學》的啟蒙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不少成為優秀的領導干部,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它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普及做出重要貢獻,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主席曾稱贊說,《大眾哲學》是“通俗而有價值的著作”,也正因為對艾思奇的哲學造詣贊賞有加,曾指示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多買些《大眾哲學》送回延安供干部學習,也給遠在蘇聯留學的兒子毛岸英寄過一本,並囑其認真閱讀。在延安的歲月裡,毛澤東主席多次與艾思奇深入交流,促膝長談,與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1939年,毛澤東主席自己組織了一個哲學小組,成員當中就有艾思奇,大家共同討論《實踐論》、《矛盾論》,在反復推敲、研究、修改中碰撞出了新的思路,為中國革命尋求了新的出路。這種學習一直堅持到1941年,一些社團、協會相應成立,促成了相關文化期刊和報紙的產生和發展。

艾思奇對中國共產黨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就連蔣介石都不能否認。他在台灣曾對其下屬說:“我們和共產黨的較量,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失敗,也是人心上的失敗。比如,共產黨有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你們怎麼就拿不出來!”蔣經國繼位后,也不止一次提到《大眾哲學》,承認國民黨在思想戰線上是徹底垮了。曾任蔣介石高級幕僚和顧問的馬壁教授曾為艾思奇賦詩一首:“一卷書雄百萬兵,攻心為上勝攻城。蔣軍一敗如山倒,哲學猶書仰令名。”

法國哲學家彼埃爾評價艾思奇為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家,稱《大眾哲學》這一通俗化著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喬舒亞·福格爾在自己的文中說到:“與其說艾思奇對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做過重要貢獻,不如說,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他不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也是第二個哲學家。”

其實艾思奇影響我們的不只是他的哲學著作,還有他真誠待人、嚴謹治學、堅定不移的優秀品質,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他懷揣著一顆平凡之心走過了光輝的一生。

三、思想決定出路是艾思奇帶給我的啟示

熟悉了艾思奇之后,我思考了很多,深刻地認識到思想的重要性。無論是個人、單位還是國家,要想獲得成功實現發展壯大,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小到個人,每一個人都無法預知將要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人生路上並不全是坦途,每當面臨焦慮、慌亂甚至迷茫時,都要像艾思奇那樣不斷地學習先進思想,在學習實踐中平復心情、捋清思路,才能突破種種困境,找到出路。現實中,無論是知名人士還是普通人,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隻有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樂觀向上、不斷進取的人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才能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再到單位,討論、總結、頭腦風暴以及各類互動活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在思想交流中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而這是一個單位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因。就拿我所在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來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下展覽陷入了不利的境地,有很長時間為了公共健康謹遵國家規定選擇閉館。在保証館內安全的情況下,博物館多次召開內部討論會,統一思想、拓展思路,啟動了多語種、多方言、多平台的“雲游僑博”線上直播活動。自2020年至2021年5月底,“雲游僑博”在線觀看量已經接近3500萬人次,獲得了社會各界及海內外僑胞的廣泛認可。

大到國家,我國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方向,在偉大實踐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黨的創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碩果,是結合中國國情的治國新思想,為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上行穩致遠指明方向。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當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閃耀的真理之光必將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成就的標尺。回顧艾思奇的一生,既能看到他作為思想的探索者,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的探索求真,在正確的道路上腳踏實地、孜孜奉獻、為后人所敬仰﹔也能看到他作為思想的工作者,矢志不移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其研究成果及優秀品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艾思奇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國家倡導每一個黨員每一天都要在“學習強國”APP上學習,充分利用現代通訊技術,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學習品牌和載體,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加入到學習隊伍之中,倡導學習、熱愛學習之風蔚然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中領悟了新思想,走上了愛國奉獻、自強不息的道路。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有許許多多像艾思奇一樣為黨的事業不斷奮斗的人。暢想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像艾思奇一樣為黨的事業不斷奮斗的人。未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最新理論成果的引領下,我們終將迎來一個又一個豐功偉績的百年!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辦公室館員)

(責編:皮博、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