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十二
2021年06月17日18:21  

新中國護僑第一輪——“光華”輪的前世今生

孔祥昊

2018年上映的電影《紅海行動》在國內市場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這部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以發生在2015年的也門撤僑行動為故事背景。影片展示了中方撤離海外人員的高效率,以及贏得的國際社會廣泛贊譽。近些年來伴隨我國經濟向外延伸,“一帶一路”戰略穩步推進,撤僑這一詞匯似乎又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其實,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實施過多次大規模海外撤僑,足跡遍布亞非拉等大洲。其中撤離印尼華僑時所使用的光華輪最為人津津樂道。

光華輪是新中國的第一艘自營遠洋輪船。它成為新中國遠洋運輸事業肇始的經歷是艱難而傳奇的,又與印尼的排華運動密不可分。1945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以后,隨著一系列國有化政策的推進和民族主義思潮的高漲,加之歷史矛盾的遺留和當時印尼國內外形勢的風雲變化,最終於20世紀60年代釀成了其獨立后的首次大規模排華運動。

印尼於20世紀60年代初掀起的排華狂潮始於1959年11月18日印尼政府頒布的第10號總統法令。該法令規定居住在第一、二級自治區(即省、縣)首府和州首府以外的外僑小商販和零售商自1960年1月1日起必須停止營業。眾多地區隨即強迫華僑搬遷,並發生一系列暴力毆打華僑事件,數十萬華僑商販被迫停業,生活陷於絕境。對此中國政府曾多次交涉,除要求印尼方面切實保護華僑的正當權力和利益外,同時提出我國政府准備把在印尼流離失所或者不願繼續居留印尼的華僑接回國。

鑒於中國當時尚未擁有遠洋輪,因而自1960年1月20日起,中國政府不得不先后租用十多艘外國客輪到印尼各港口接運難僑回國,拉開了大撤僑的序幕。1960年2月2日,國務院發布了“在廣州、汕頭、湛江、海口等地的港口,設立接待華僑的機構”等指示。撤僑計劃包括:“在廣東、雲南、福建、廣西擴建和新建國營華僑農場,集中地大量安置歸僑,發揮他們的特長,種植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回國的華僑學生和具有培養條件的社會青年,分送各學校學習。一些年老無親人依靠的歸僑,則安置在歸國華僑養老院。”難僑在印尼等待撤離期間,我駐印尼大使館的黃鎮大使、司馬文森參贊多次去看望他們,並同使領館同志們一起到碼頭歡送他們回國。

當時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全國外匯儲備隻有0.46億美元。由於撤僑規模龐大,租賃外國輪船,不僅需要支付高昂外匯費用,還缺乏航行途中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安全保障措施。為了進一步做好接僑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了中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將接僑租船的費用轉而用於購買舊客輪繼續撤僑的請示。很快,中國政府花費26.5萬英鎊(當時合人民幣90萬元)通過一家捷克公司從希臘輪船公司買進了一艘名為“斯拉貝”號的希臘輪船,這艘船正是“光華輪”的前身。

“斯拉貝”號輪船原是英國郵船公司的一艘服役已30年的報廢客輪——“高原公主”號。該船建成於1930年,總長165.98米,總寬21.03米,總重14201.42總噸,曾作為豪華客輪使用。但由於造船技術不良,使用3年多就出現船底裂紋問題。在二戰時該船曾被英國政府征召,1959年停航報廢后被賣給了希臘。

1960年初,交通部遠洋局駐廣州辦事處為接回“斯拉貝”號並實現我國自營遠洋船舶的開航,挑選了多次獲得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稱號的陳宏澤擔任首任遠洋船長。1960年7月,陳宏澤船長一行在羅馬尼亞康斯坦薩港接回了“斯拉貝”號輪船。參加接船的有中方人員21人和捷方船員21人(包括捷克船長1人)、波蘭船員5人,一共57人。當時船上的航海儀器、通訊設備已老舊不堪,客房、船室、甲板多處漏水,船殼鉚釘鬆動,錨鏈嚴重磨損,通風筒有的地方已鏽蝕得隻剩下一層漆皮,兩台主機的底座曲拐軸支架有十幾道裂紋,汽缸蓋裂開漏水,電纜絕緣性差,容易漏電短路起火。回程期間“斯拉貝”號還在地中海發生了煙囪著火事故。面對這種困境,中方船員們毫不氣餒:“過去我們沒有自己的遠洋船,真受氣﹔現在我們一定要修好開好自己的遠洋船,爭口氣!”

在陳宏澤的帶領下,“斯拉貝”號輪船走走停停,邊維修邊航行,最終參加接船的人員克服千重萬難把船開抵廣州黃埔港。捷克船長赫克爾因此稱贊陳宏澤道:“有這位能干的船長在船,我非常放心,這一航次基本上什麼事都交給他了!他是一位出色的好船長。”

但要用這樣一艘超齡服役且狀況糟糕的船隻作為我國自主遠洋航運事業的首航船舶,且要承擔運送難僑的任務,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當時我國還處於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工業技術、原材料供應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廣州船廠無法承接復雜修理工作,因而“斯拉貝”號隻能在外匯非常緊缺的情況下被安排到香港修理。廣州人民輪船公司對陳宏澤和全體船員的要求是:在節約外匯開支的前提下,修好船舶,做到符合安全標准,適合遠洋客運要求,達到取得國際証書的標准。經過10個月的緊張修理,在陳宏澤船長的帶領下,這艘原本已經報廢的舊輪船終於獲得了新生,船舶正式改名為“光華”,取“光我中華”之意。

圖為修葺一新的“光華輪”

1961年4月28日,經過多方面准備,“光華輪”終於開始了前往印度尼西亞接僑的首航。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民永遠紀念的日子,廣州黃埔港舉行了盛大的光華輪首航儀式。“光華輪”奏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向遠洋事業進軍的第一聲汽笛,開始了它的首航。交通部部長王首道、廣東省省長陳郁、副省長林鏘雲、南海艦隊副司令員曾生等,以及廣遠公司職工、華僑學校師生、黃埔港職工共21000多人參加了開航典禮。“光華輪”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托,懸挂著第一次飄揚在遠洋航線上的五星紅旗啟航,前往印尼接回難僑。

“光華輪”的首航得到了周總理等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央領導作出了“確保安全,萬無一失”的方針。“光華輪”攜帶了輕機槍等自衛武器,還有一批海軍戰士著便衣為船員執行保護任務。南海艦隊也對“光華輪”採取了特殊的護航保護,海軍軍艦在“光華輪”途經區域待命。航行途中“光華輪”雖然兩次遇見國民黨炮艇但均未發生沖突。

“光華輪”經過6天航行於5月3日抵達目的地印尼首都雅加達。然而,抵達雅加達之后,局勢異常緊張復雜,雅加達港口中部署著荷槍實彈的印尼軍警,碼頭兩側的樹林中還隱藏著大量武器對准“光華輪”,在城市中也有大量被民粹勢力煽動起來的印尼穆斯林,可謂危機重重。但這樣的情形並沒能阻擋住華僑對新中國的熱切向往。據“光華輪”政委袁業盛后來回憶,一些華僑住得很遠,離雅加達有好幾百裡路,他們開著汽車來看中國輪船與五星紅旗。到達碼頭后,他們有的向五星紅旗敬禮,有的作揖。一些老華僑看到五星紅旗都不禁潸然淚下。“光華輪”運送的第一批難僑577人於5月17日安全抵達黃埔港,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順利完成任務。從首航到同年10月1日,“光華輪”共5次前往印尼接回難僑2649人,光榮地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為新中國維護僑益事業拉開了永載史冊的一幕。

圖為1966年夏,接回印尼難僑中央工作組全體成員在“光華輪”合影留念

“光華輪”接運難僑的出色工作獲得了廣大僑胞的贊許,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1963年2月6日,陳毅元帥與鄧子恢副總理在廣州市長朱光的陪同下,在湛江港登上“光華輪”視察,並與船員合影留念。陳毅元帥感慨萬千,填詞一首《滿江紅·參觀光華海輪》。詞曰:“中國海輪,第一次,乘風破浪。所到處,人民歡喜,吾邦新創。海運百年無我份,而今奮起多興旺﹔待明朝艦艇萬千艘,更雄放。守紀律,好榜樣﹔走私絕,負時望。真英雄風格,人間天上。載運友誼馳四海,亞非歐美波濤壯。看東方日出滿天紅,高萬丈。”

被中國政府接回國內的華僑們,大部分又陸續被送往廣東、雲南、福建、廣西等地擴建和新建的國營華僑農場統一集中安置。一些回國的華僑學生和具有培養條件的歸僑青年,被分送到各學校學習和深造。一些年老體弱、無親人依靠的華僑則被安置到歸國華僑養老院。

“光華輪”不僅為護僑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還為新中國對外交流事業做出了貢獻。如它曾首航載回我國文藝界出國訪問團,運送過中、朝、越三國運動員參加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運送過我國援外技術人員到北也門,運送過修建坦贊鐵路的我方工程技術人員,多次勝利圓滿完成了運輸任務。“光華輪”運行15年后變賣,中遠公司用這筆資金成立了廣州海員學校,為中國及世界航運業培養輸送了大量海員人才。

2016年12月8日,我國造船史上體量最大的半潛船正式建成,命名“新光華”號,在廣州南沙港交付。該船由我國自主建造,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半潛船。“光華”這一光榮的名字在新時代得到了繼承,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過去重金買船修船,華僑在國外受歧視、受壓迫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衷心祝願這艘“新光華”號與我國的僑務工作在繼往開來的新征程上,再創輝煌!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品部助理館員)

(責編:皮博、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