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四
2021年06月17日17:31  

建黨功臣,“忠厚長者”楊明齋

石良

2021年5月8日

周恩來總理贊譽他為我黨歷史上受人尊敬的“忠厚長者”,李大釗同志稱贊他“萬裡投荒,一身是膽”,他就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山東籍旅俄華僑,楊明齋。

一、萬裡赴戎機,征途漫漫意志堅

楊明齋1882年出生於山東平度縣馬戈庄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是中共“二大”代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對黨的早期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

1901年,為了生計,他背井離鄉輾轉來到沙俄統治下的海參崴“闖崴子”,在當地一家機械廠當工人兼作記帳員。在這裡,楊明齋開始學習俄語,后來義務成為工廠業余學校的一名教師。1908年,楊明齋來到西伯利亞地區邊做工邊讀書,與在那裡的勞苦華工聯系密切,后又積極參加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工人運動,被推選為華工代表。十月革命前,他加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並被派到帝俄的外交機關當職員,為革命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十月革命后,楊明齋以旅俄華僑代表的身份動員在俄華工參軍參戰,保衛十月革命成果。蘇聯國內戰爭結束后,俄共(布)黨組織保送他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深造。畢業后,他受俄共(布)黨組織的派遣,以華僑代表的身份到被日軍佔領的海參崴,繼續為黨秘密工作。

二、“一身是膽”奔波路,建黨偉業顯忠誠

1920年4月,楊明齋隨同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外國處工作小組來到中國,該小組負責人是維經斯基,楊明齋是工作組的重要成員兼翻譯。經北京大學俄籍教授柏烈偉介紹,楊明齋擔任翻譯,並安排維經斯基與李大釗先生多次會談,分析時局。李大釗了解到楊明齋的經歷后,稱贊他“萬裡投荒,一身是膽”。在李大釗的安排下,維經斯基和楊明齋還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同羅章龍等一些進步青年進行了座談,並代表共產國際工作組向大家捐贈了許多宣傳十月革命的書刊,如《國際》、《紅旗》、《國際通訊》、《震越世紀的十天》等等。在楊明齋的積極推動下,共產國際同意維經斯基、楊明齋的工作組南下上海同“五四運動”的著名領袖陳獨秀會晤,留馬邁也夫繼續在北京工作。在拜訪過陳獨秀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與《新青年》、《星期評論》、《共學社》等雜志、社團的負責人進行會晤。在對北京、上海地區無產階級的發展情況和馬克思主義傳播情況充分調研后,工作組認為中國已具備成立共產黨的條件。

1920年5月,楊明齋參與建立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負責研究會的日常組織領導工作。同年8月,楊明齋和陳獨秀、李漢俊、李達、沈玄廬、陳望道、俞秀鬆、施存統等人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楊明齋也由俄共(布)黨員轉為中共黨員。中共上海發起組對外以“俄華通訊社”的名義開展工作,將上海漁陽裡6號作為維經斯基等人的辦公地點,楊明齋任社長,負責日常事務工作。中共上海發起組將《新青年》雜志作為機關刊物,並創辦《共產黨》月刊,楊明齋參加了這兩個刊物的發起和印刷出版工作,並親自撰稿。他在《新青年》先后發表了他的譯著《蘇維埃的平民教育》、《俄國職工聯合會發達史》、《勞農政府召集經過情形》等文章,系統地介紹了蘇俄的教育、工人運動及組織勞農議會和蘇俄政府(蘇維埃政府)及省、縣、鄉議會執行部的狀況,宣傳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共上海發起組成立后,楊明齋積極同各地的共產主義者取得聯系,推動各地黨組織的建立。在這期間,楊明齋多次陪同維經斯基奔走於北京、上海之間,為籌建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准備工作。同年10月,在李大釗領導下,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楊明齋也曾陪同維經斯基到濟南與王盡美、鄧恩銘等會見,隻身回平度向鄉親宣傳俄國革命,進而推動濟南地區的建黨工作。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楊明齋雖未參加這次代表大會,但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了寶貴貢獻。

三、喚醒民眾千千萬,“忠厚長者”有義方

上海的早期黨組織建立后,為培養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活動,培養黨的后備力量,中共上海發起組決定籌建社會主義青年團,由俞秀鬆負責,楊明齋具體實施。楊明齋與其他創始人共同擬定了團的宗旨、性質、組織機構,明確了任務和作用。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楊明齋的住所宣告成立,楊明齋等8人成為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並推選俞秀鬆任書記。在中共上海發起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推動下,北京、長沙、武昌等地相繼建立了團的組織,團中央機關仍設在楊明齋的住所(上海漁陽裡6號)。

為了培養干部和掩護革命活動,中共上海發起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建立后不久,就以公開辦學的形式開辦了外國語學社,楊明齋任社長,由維經斯基的夫人庫茲涅佐娃擔任俄語老師、李達擔任日語兼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李漢俊擔任法語教師、李震瀛聘為英語教師、陳望道任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兼英語課教師。就這樣,由中國黨、團組織開辦的第一所培養青年革命者的學校正式成立,外國語學社學員最多時達五六十人。1920年冬至1921年春,在楊明齋的安排下,學社分批組織二三十名團員赴社會主義革命發源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許多學員如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羅亦農、任作民、何今亮、許之楨、曹靖華等,后來都成長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加強對革命青年的教育和培養,黨的早期組織還成立了教育委員會,由楊明齋任副主任。楊明齋的住所成了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一個工作部,楊明齋就是這個工作部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在中共上海發起組建立過程中,楊明齋經常深入工人群眾中間組織工會,發動工人進行斗爭。1920年10月3日,在楊明齋住所召開了上海機器工會發起會,來自上海造船廠、厚生鐵廠以及恆豐紗廠的工人代表等參加。陳獨秀、楊明齋以嘉賓身份出席了會議,並用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學說,通俗地給大家分析了工人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本原因,鼓勵大家團結起來同剝削制度進行斗爭。在早期中共黨組織的幫助下,上海機器工會在白克路上海公學正式成立,楊明齋、陳獨秀、孫中山等出席大會。機器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產業工人的新型工會。1920年12月20日,工人游藝會成立大會在白克路上海公學召開,楊明齋等參加了成立大會並發表演講,他們在演講中號召工人破除迷信、振作精神、團結起來,改變“金錢萬能,勞工無能”的舊觀念。實際上,“工人游藝會”和黨后來領導建立的工人俱樂部一樣,成為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活動場所,為各行業工人的團結進步創造了條件。

四、不為功名信念真,孜孜不倦革命心

從1920年秋至1921年初,全國各地以及在日本、法國的留學生和華僑中,共產主義組織相繼成立。在全國建黨的條件日趨成熟,維經斯基、楊明齋和張太雷同赴伊爾庫茨克,向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匯報了中國建黨的籌備情況。張太雷、楊明齋作為中國黨組織的代表,與遠東書記處代表就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中國與共產國際的關系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多次會談﹔會后張太雷起草了《關於建立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支部的報告》,准備提交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1921年6月,張太雷、楊明齋受中國共產黨早起黨組織的委派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他們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出席共產國際代表大會的代表。

中共“一大”以后,楊明齋從事黨的理論新聞工作。他出席了中共“二大”,對黨制定反帝反封建綱領積極發表意見。中共“二大”后楊明齋任蘇聯顧問團翻譯,在廣州做促進國共合作的工作。他先后在《工人周刊》(中共北方黨報)、勞動通訊社任編委,還參加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工作。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思想文化,成為建黨時期黨內屈指可數的幾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14萬言的《評中西文化觀》在當時的思想戰線產生了重要影響。

1925年夏,楊明齋在廣州任蘇聯顧問團翻譯。10月,為培養中國革命和國共兩黨干部,他受黨的委托在上海接收和選送學員,率領包括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伍修權等在內的第二批學員百余人赴蘇聯到新組建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后在中山大學負責總務工作。

五、初心向黨終不悔,異國他鄉葬忠魂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楊明齋奉命經上海秘密回國,到京津地區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積極進行理論思考,他用兩年時間寫作出版了18萬字的《中國社會改造原理》一書明確指出,中國要採納社會主義。為保存力量,楊明齋被黨組織安排到河北省豐潤縣車軸山中學任教,他教育的許多學生投身革命。

1930年,楊明齋秘密赴蘇聯治病,直到同年秋一直在哈巴夫斯克掃盲站當中文教員,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並在當地報社和無線電台工作。后因楊明齋對蘇聯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對1927年以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指導上的失誤,以及中共黨內連續三次的“左”傾路線做了直截了當的批評,被當作叛逃者流放到托姆斯克當勤雜工。1934年8月流放期滿后來到莫斯科,進入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投遞員和校對員。1938年2月,在蘇聯開展的聲勢浩大的肅反運動擴大化中被以捏造的罪名逮捕,並於同年5月犧牲。

1989年,蘇共中央通過決定,為楊明齋恢復名譽。同年8月,楊明齋由國家民政部門公布為革命烈士。旅俄華僑楊明齋雖然沒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黨內也沒有擔任過重要職務,但我們黨的這位“忠厚長者”對中國共產黨建黨工作中所做的重大貢獻,將永載史冊。

(作者系山東華僑會館辦公室館員)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志·僑務志》,山東省地方史志向編纂委員會,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2. 《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1991

3. “開天辟地楊明齋”,青島黨史研究室

4. “建黨功臣楊明齋-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們與哈爾濱”,李忠義

5. “楊明齋:對建黨有貢獻的‘忠厚長著’”,來源《學習時報》,陳安杰 

(責編:皮博、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