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二
2021年06月17日17:23  

畢生獻身於祖國體育事業的歸僑楊烈

林麗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潮安庵埠外文裡村芳齡二十三歲的楊淑華毅然從日本輟學回國。她從1935年赴日本東京體操學校女子部攻讀研究生,從學兒童游戲到主修舞蹈到專攻體操,體質和技能都得到提高。如果不是日寇入侵中國,從小就喜愛體育運動的楊淑華斷不會放棄學業。她從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遠赴日本進修,為的就是她的體育夢。當時,她在學校擅長田徑,又是籃球隊隊員,在校長陸禮華“強種強國”的思想影響下,立下“強國強民立足世界”的志向。

然而,戰火燃燒到國門,抗日救國在那時比學業有成更為重要。她一回到上海,就接近中共地下組織,與僑生朋友參加籃球隊義賽,為抗日救亡募資。為了能多籌資金,她不辭辛苦,輾轉到越南請父親資助組織以僑生為主體的“霹靂”籃球隊,並自任教練。她經常通過義賽宣傳抗日救國,又將所得義款如數交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她的父親楊秀倫是僑居越南的富商,還是越南河內僑商會會長。他考慮到女兒的安全問題,多次做女兒的工作,希望女兒繼續完成學業﹔還許諾分給她一半家產,讓她遠赴歐美等國家學習、深造。父親的良苦用心,女兒如何不知道﹔但國難當頭,她不願為一已安危而離開祖國。她不斷說服父親支持革命,再三表明自已一心向往延安。

1939年的秋天,已改名楊烈的她毅然辭去昆明女子師范體育教師一職,經許滌新介紹,從重慶八路軍辦事處赴延安參加革命。

初到延安,年輕的楊烈真正感受到革命根據地如火如荼的生活。她在延安女子大學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參加俱樂部體育活動的組織工作,聯合同學一起在延河灘上建操場、籃球場、排球場﹔一方面培訓各種技能的體育骨干,組織一場場競賽,活躍了根據地的文化生活,發揚了革命黨人的樂觀主義精神。1940年8月,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延安體育委員會第三屆體委主任,參與朱德倡導的“九· 一”運動會的發起和組織工作。日本投降后,她的父親思念故鄉,回潮安庵埠外文裡鄉養老,越年不幸去世。楊烈回家料理完喪事后,把家中幾十畝田變賣,款項也一一交中共地下黨人方方轉去支援革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她被秘密派到香港開展地下工作。為奪取革命最后勝利,她機智勇敢與特務較量,出色完成上級交給的一項項任務。直至1949年的春天才回到北京,擔任婦女工作。過了一年,中國第一次組織赴蘇訪問團,她是團裡的惟一女性,備受國內外的關注和贊譽。

1952年初,楊烈調入全國體總秘書組。同年6月,體總領導給她下達任務,讓她執筆致書毛澤東主席,懇請毛主席為體總題詞。她接到這個光榮任務之后,興奮得徹夜難眠。這一封信要如何措詞遣句才得體?毛主席日理萬機能去關注這一封信嗎?還有,毛澤東主席要多久才能看到她的信?毛主席會親自為體總題詞嗎?這一連串的問題,攪得她白天茶飯不思,夜裡思慮難眠。她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封信經過國家領導人廖承志親自交給毛澤東主席,更沒有料到請求題詞的事不久就得到毛主席的回音。原來毛主席收到信件后非常高興,對發展體育運動的措施十分肯定和贊賞。於是,在毛主席讀到楊烈的信件后,欣然提筆題寫“發展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幾十年彈指一揮間,毛主席的題詞仍然指引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積極投身到體育運動中,提高各項體育技能,增強全國人民的體質。

以后的日子裡,楊烈積極投入到體育事業,倡議並主持了《第一套全國廣播體操》的編制、出版及推廣工作﹔參加《准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制訂和試點工作﹔主編了《勞衛操》﹔建立第一批體育學院……

那段時間,楊烈馬不停蹄地奔走於上海、沈陽、西安等各地的體育院校,參與啟動策劃、校舍籌建、教材編輯、教學制訂、方案研究、制度建立﹔她還積極參加組織第一次全國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比賽﹔參與陳文彬、年維泗、姜永寧等優秀體育健將的選拔﹔參與組建中國第一批運動員集訓隊﹔主持中國第一批體育留學生和研究生的選拔和輸送﹔參與制訂全國體育科研十二年規劃及體院十五年培訓計劃……總之,新中國的體育事業發展處處都有她風塵仆仆的身影。

1957年調離北京后,楊烈被委派在廣州體院任學院黨委委員、教務處和科研處處長。她還是廣東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因工作需要至1983年才離休。一代體育名宿楊烈(1914-1991)1991年11月8日永遠離開了她奉獻一生的事業。

縱觀潮安人楊烈同志的一生,沒有一刻不與“體育”結緣,沒有一處離開“體育”二字。當時已94歲高齡的恩師原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陸禮華校長為她寫的悼詞,正是對她一生的高度評價“畢生獻身於體育事業,革命的一生,進取的一生。”

(作者系廣東省小小說協會會員、潮州市潮安區第十屆政協委員,致公黨潮安支部委員)

(責編:皮博、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