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戰在西班牙“國際縱隊”裡的青田華僑
周 峰
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震撼全球。它更為特別的地方在於,數以萬計的志願者從世界各地來到前線,組成的西班牙“國際縱隊”。縱隊裡,可謂“明星雲集” ,有美國大作家海明威、戰地攝影師卡帕、法國大師加繆、英國作家奧威爾、詩人奧登、智利詩人聶魯達、南斯拉夫革命家鐵托和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等。
鮮為人知的是,這場戰爭中還有上百位的中國志願軍,其中至少有四位是青田華僑,他們的名字是:楊春榮、張樹生、劉廷鳳和劉竹岩。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正在日本法西斯的肆虐下掙扎,中國志願者散發著“四海一家”的情懷,前往西班牙抵抗法西斯暴政,至今仍像一面鏡子照著我們。其實,早在1868年開始的古巴獨立戰爭,就有上千名華人參加;1917年的俄國大革命,更是有數萬華工參加紅軍(其中就有孫言川、周觀仙等一眾青田華僑參戰)。1936到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華人的參戰,正是這種歷史的延續。上百位中國勇士,與來自53個國家的4萬多名志願軍來到西班牙,在戰火中組成了舉世聞名的“國際縱隊”,與當地反法西斯軍民並肩作戰。在這些華人志願者中,有早期的中國共產黨員,有長期旅居海外的知識分子和工程師,還有大字不識的華人勞工。他們不屬於某個特定的政治組織,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反對獨裁,反對法西斯專政。
1936年10月14日,第一批650名外國志願人員到達西班牙阿爾巴塞特國際縱隊基地。此后,4萬多名操著各種語言的志願軍戰斗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巴黎華文報《救國時報》1939年的一篇通訊顯示,從世界各地趕去西班牙的國人可能達到了三位數:“中國同胞在西班牙參戰者,總計在國際義勇軍者和共和國軍中者百余人。”
在參加國際縱隊的中國人,大多都沒有留下姓名。目前為止,在已知的15人中,就有4位是青田華僑,他們是: 楊春榮、張樹生、劉廷鳳和劉竹岩。
楊春榮,青田旅法華僑、共產黨員。赴西班牙前,在法國比映谷雷諾汽車廠當廚師,住在巴黎5 Rue Nationale 。那時期,包括鄧小平等一批中國早期共產黨人,也曾經在比映谷的雷諾汽車廠工作,受他們的影響,楊春雄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西班牙內戰爆發后,雷諾汽車廠的法國共產黨支部決定,組成一個百人“雷諾連”去西班牙參戰。1938年3月14日,楊春榮抵達西班牙,在國際縱隊第14縱隊第4營1連當步兵。當時,楊春榮已是46歲的中年人了。那年之前,像他這樣歲數的人來加入國際縱隊,通常是不會分發去當步兵,而是充當救護人員。就像跟他差不多歲數的張瑞書和劉景田,1936年,他們從法國巴黎到西班牙后,想加入機關槍隊,因為年歲大,沒被准許。最后他們兩人派去衛生隊當擔架兵。可是1938年的戰局不一樣,連楊春榮這樣歲數的人也要端槍上前線,這顯示西班牙共和國當時情勢的危急。同年9月,楊春榮在埃布諾河戰斗中,頭和肋骨受傷。1939年1月隨國際志願軍撤退,后被囚於法國古爾斯集中營。10月27日離開集中營,他跟張樹生等六位中國戰士,從法國馬賽乘船返回中國,參加抗日戰爭。
張樹生,青田旅西班牙華僑,精通西班牙語,他參加國際縱隊是出於自己良心的決定。1938年春天,他在戰場被佛朗哥軍隊活捉。他發揮精通西班牙語及其個人魅力,竟然說服了關押他的西班牙看守,放他逃生。白天他就隱藏起來,等到夜晚再尋找出路,經過六天六夜,終於逃出敵人的地盤。劫后歸來,他被安排進了西班牙裝甲兵學院,畢業后在西班牙共和國人民軍第50師第195縱隊指揮處從事交通工作。1939年初,他隨國際志願軍撤退,先后被囚於地中海的聖阿格勒斯集中營和法國西南邊境古爾斯集中營。在阿爾西拉遣散營,西班牙共產黨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一個好士兵。他一直表現有紀律,而且圓滿達成他的任務。是一位優秀的反法西斯者”。之后,張樹生憑借精通西班牙文,幫助戰友林濟時在集中營內出版了一份《中國抗戰情報》。隨后,張樹生加入了共產國際的一個外圍組織“赤色救援會”。10月27日,張樹生與楊春榮等六人一起在集中營中獲救,從法國馬賽乘船回國,參加抗日戰爭。
在集中營裡,這些中國勇士收到了一份來自國內的特殊禮物,是他們 “最大的光榮”,一面中國海員從上海經馬賽輾轉帶去的錦旗。上面用中、英文寫著:“中國人民聯合起來!打倒人類公敵法西斯蒂!”上款是“國際縱隊中國支隊”,下款署名“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同贈”。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中國,與西班牙遭遇的是類似的命運。當年《救國時報》送給西班牙前線戰士的錦旗上寫道:“東戰場,西戰場,相隔幾萬裡,關系文化的興亡。咱們所拼命的,是對侵略的抵抗,咱們要貫徹的,是民主的主張。”
楊春榮和張樹生能從法國集中營裡順利離開,並轉赴中國參加抗戰,得益於一位來自於上海的女士龔普生,她是來法國參加國際學生會議的。當她得知有中國同胞被關進法國集中營,於是前往探望。出營之后,她將這一消息和呼吁,在法國巴黎的華人報紙《救國時報》(共產黨人吳玉章領導包括青田華僑、共產黨人林德光、金直夫、金映光、黃裡、何志宏等人辦的)和美國的華人報紙《先鋒報》先后刊出,世人才知道有中國同胞被關進法國集中營中受難。當時國共正在聯合抗日,中國駐法使館也曾向法國政府進行交涉,並派人前往集中營探視。1939年10月,這些人相繼獲釋,離開集中營。幾個月后,法國淪陷,仍滯留在那裡的國際縱隊戰士們,很多被德國人送進了納粹集中營,再也沒能活著出來。楊春榮、張樹生、張瑞書、劉景田、李豐寧、張長官等六人在集中營難友、法國工人和中國駐法使館人員的協助下,到馬賽乘船返回中國。以后,張瑞書、劉景田到了延安,而楊春榮、張樹生等四人奔赴抗日前線,從此下落不明。
《青田華僑史》上記載:原青田縣四都人(現山口鎮)劉廷鳳和劉竹岩迫於生計,鋌而走險,參加西班牙內戰,結果劉廷鳳罹難於異域,劉竹岩有幸升為軍官。他們兩人的記錄,僅止於此。
1938年10月28日,西班牙巴塞羅那為國際縱隊舉行了熱烈的歡送儀式,超過十萬的市民加入了游行的行列。當樂隊為紀念那些長眠在西班牙土地上的國際縱隊戰士們,奏起了哀樂,所有人都脫帽致哀,整座城市哭成一片。國際縱隊高舉著旗幟,浩浩蕩蕩穿過巴塞羅那市中心。街道兩邊擠滿了淚流滿面的市民們,他們拋撒著鮮花,高喊著口號。熱情的西班牙少女沖進隊伍,與國際縱隊的戰士擁抱。
歡送大會上,西班牙英雄、“熱情之花”伊巴露麗發表了催人淚下的演講:
國際縱隊的同志們:你們為了政治的理想,無私地奉獻出你們的熱血﹔也為了同樣的原因,你們就要離去。有些人將重返自己的國家,有些人不得不流亡海外。但你們大可挺起胸膛,光榮地離去。你們創造了嶄新的歷史,你們彩繪出世間的傳奇。你們是民主團結、四海一家的英雄典范。我們不會忘記你們。當和平的橄欖樹重新發出綠芽、編結成西班牙共和國勝利的桂冠——請你們回來!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戰場之一,那時的中國像西班牙一樣,也得到全世界正義者的關注。我們熟知的白求恩醫生、著名的戰地攝影家羅伯特·卡帕,還有紀錄片大師伊文思,都是剛出西班牙戰場,又進入到中國戰場。而對於剛剛脫困的中國戰士們而言,回國抗戰不單是為了正義,更是一種民族責任。楊春榮、張樹生、謝唯進、張瑞書、劉景田、張紀……這些能找得到名字的中國戰士,出了西班牙戰場后,全都回到祖國參加抗戰 。
踏上西班牙國土的國際志願者,僅7%毫發無傷地離開,而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把生命永遠留在了那裡。
海明威以自己的語句送別了這些人:
“死者勿需站起來,他們已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是永不可被征服的,它比任何暴政制度還要長命,大地將永垂不朽。
沒有人比在西班牙陣亡的人還要光榮地入土。這些光榮入土的人士,已經完成人類的不朽。”
“請務必回來”——1996年,伊巴露麗這句演講詞說出口的58年后,依然在世的300多位國際縱隊戰士從29個不同國家步履蹣跚地回到了馬德裡。西班牙議會在那年年底通過決議,頒給這些“為維護自由和民主作出功績”的國際志願者公民証。
(作者系浙江省青田縣僑聯 華僑史料征集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