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恪守初心 梅香如故——梅日新
2021年06月09日11:04  來源:廣州市僑聯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僑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未缺席。在傳播馬列主義建黨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煙抗日救國戰場上,在熱情支持新中國建設道路時,在春風吹動改革開放浪潮裡,在新時代逐夢偉大征程中,都能看到“僑”的身影。

廣州作為著名僑鄉都市,廣大僑胞在百年征程中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貢獻了巨大力量,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愛國之歌。

為進一步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廣州市僑聯現推出“百年僑力量”百期系列報道,呈現華僑華人與廣州發展的密切聯系以及華僑華人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共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本期推介:恪守初心 梅香如故——梅日新。

梅日新(1918-2004),出生於廣東台山的一個華僑家庭。少年赴廣州學習,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此期間加入“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即農工黨前身)。新中國成立后,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把心血傾注到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上,曾任廣州市司法局、民政局副局長,農工黨廣州市委主委,廣州市第四、五、六、七屆政協副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20世紀90年代,年過古稀的梅日新離休后仍在統一戰線崗位上發揮余熱,傳揚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梅日新曾說:“人類最崇高、最壯麗、最偉大的事業,是共產主義事業。能夠讓自己生命之花,開在這偉大事業之樹上,那真是莫大的幸福!”他正是以自己永不疲倦的戰斗,來實踐自己的諾言。

1918年7月,梅日新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華僑家庭,自幼父母雙亡,靠年邁的祖母含辛茹苦撫養成人,叔父和幾個兄弟姐妹都在國外。13歲,他離開家鄉,到廣州就讀於復旦和聖心中學,后來考入廣東國民大學。這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教書和寫文章以維持生活。在當時急劇動蕩的社會政治環境中,他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交上了不少進步的青年朋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廣州青年學生的抗日救亡熱潮也就在“一二·九”運動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引下蓬勃發展起來。1936年暑假,梅日新參加“廣州民眾歌詠團”。這個歌詠團由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共有青年學生、教師、文化工作者等1000多人參加,是當時廣州建立最早、規模最大、代表性最廣泛的愛國救亡團體。梅日新積極參加進步團體活動,期間結識了不少共產黨人和進步朋友,通過司徒衛中和潘日榮的介紹,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即農工黨前身)。

《戰斗歲月》梅日新、吳錦華著。

1937年春夏之間,梅日新按照指示,以“廣州抗戰教育實踐社”成員的名義,到廣州東北郊同和鄉開辦民眾夜校,從事掃盲和宣傳抗日救亡工作。梅日新同農民打成一片,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宣傳教育和組織發動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由禺東擴展到禺北,共建立了9個農民識字班,識字班分為成人組、婦女組和少年組,根據農民的年齡和文化程度,分別開展文化教育。每當夜幕降臨,農民們成群結隊地手持火把來上課,從遠處望去,宛如火龍在飛舞,非常壯觀。

梅日新除了在農村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外,也於1937年在廣州市區負責組成了以抗日青年團為骨干的“廣州逢源區抗敵后援會”,帶領抗青團團員和中大、女師學生深入街頭巷尾,以大眾化的廣州方言編寫牆報、教唱救亡歌曲、演活報劇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梅日新一生的信守。新中國成立后,梅日新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到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上。1951年至1953年,梅日新任省農工黨組織處副處長、處長,負責整頓和發展組織的任務。1956年,根據各民主黨派的分工,農工黨以醫藥衛生界為發展重點。這時,梅日新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又積極發展了麥耀煌、黃明一、黃巽、朱致和等一批中、西醫專家和學者。與此同時,建立了相應的高等院校和醫院支部,並派員到佛山、韶關、湛江等地建立了地方組織,為農工黨組織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56年-1968年,梅日新曾任廣州市司法局副局長,廣州市民政局任副局。他作風正派,平易近人,關心老百姓疾苦,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民政局管轄的范圍很廣,工作十分繁重,特別是舊社會遺留下一大批孤寡老人、殘疾人員生活無著,給社會造成很大壓力。梅日新上任后,分管教養科、生產科、公益社團和聾啞盲協會工作,他著重抓孤寡老人、殘疾人員的生活安置和工作安排,籌辦了上水老人院,使孤寡老人老有所養﹔並加強和改善兩個兒教院的工作,為改造大批頑童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花了不少心血。還協助籌辦了一系列帶有福利性質的殘疾人工廠,使他們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自食其力。

梅日新還利用農工民主黨內有大批醫藥界專家、學者的有利條件,動員他們義務培訓盲人學習按摩推拿技術,后來以這批盲人按摩師為骨干,組建了廣州市第一間以盲人按摩為主的東升醫院,為盲人就業,開辟了一個很好的門路。以至於老一輩的盲人醫生一聽到梅日新的腳步聲就知道他來探望他們,高興地相互傳告:“梅局長來了!梅局長來了”!為使社會上的殘疾人士的利益得到保障,他又積極負責加強充實了廣州市聾啞盲協會工作,並被推選為副主席。他做了這一系列的工作,為造福殘疾人士,促進廣州市的社會進步,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民主黨派工作中,梅日新積極履行中共提出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光榮職責,對黨政機關和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和缺點,敢於提出善意的批評和積極的建議,他既是中共的親密戰友又是敢於仗義執言的諍友。

改革開放以來,梅日新曾出訪過美、加、英、法、意、新、馬、泰等國家,其中4次出訪美國,二次出訪加拿大、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每次出訪前,他都要深入基層調研,詳細了解鄉情民情,將家鄉的變化和親人的問候,帶到異國的鄉親們中去,回國后又把他們的情況和意見帶回來向黨政部門反映,協助有關部門解決他們的一些存在問題。每次出訪回來,必向政協和農工黨及家鄉匯報訪問觀感,或寫成文章發表,並將僑胞的願望、要求和問候傳達給祖國的親人。因此,海內外的親人和朋友,都親切地稱他為“民間使者”。

梅日新在政協工作的時候提出:市政協工作組的活動不能因循守舊,要建設一支思想作風好、工作效率高、統戰觀點文化素養各方面都有相當水平的隊伍,確保參政議政的質量。他要求各工作組:監督要抓大事﹔批評要有理有據,直言不諱﹔建議要中肯,可行。他以身作則帶領各工作組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著眼,為當年廣州改革開放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對廣州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可行性調查報告﹔促進廣州發電廠的熱電並供工程,使之每天為廣州增加供電40多萬度﹔解決西村水源污染問題,協助完成《廣州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條例》﹔還有倡議集資辦學,呼吁保護文物,推動市作協、美協、劇協、音協等成立……為開創新時期廣州政協的新局面,傾注了一腔心血。梅日新對筆耕懷有一份摯愛。《往事》、《歷程》、《凱芳居文集》和《足跡》等著作,是他和相濡以沫的夫人吳錦華晚年的共同創作和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

1993年冬,組織批准梅日新離休,踏上人生旅程的另一個階段。離休后,他仍刻苦學習,不斷追求進步,積極履行“三願”:一願為鞏固和發展海外統一戰線繼續作出貢獻﹔二願以個人的革命經歷和時代背景,盡力做好革命傳統的宣傳教育工作﹔三願繼續撰寫回憶錄,為提供革命歷史資料作貢獻。

晚年,梅日新籌劃組織世界梅氏宗親第七屆懇親大會。世界梅氏宗親總會於1976年在台灣成立,每三年召開一次懇親大會。第一屆至第五屆在台灣舉行,第六屆在香港舉行,梅日新率領大陸代表十多人參加。為了爭取更多的鄉親了解政府的開放政策,他建議第七屆懇親大會在廣州市召開,得到了海內外鄉親的支持,並推選他為籌委會主任。於1994年9月在廣州花園酒店舉行世界梅氏宗親第七屆懇親大會。它以共敘宗情、族情,增進了解,弘揚梅花精神,共襄梅氏經濟、文化的發展,支持家鄉建設和振興中華為主題。參加懇親會的有來自美、加、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和大陸的14個國家和地區近500人,這是梅氏族人首次在大陸舉行的一次空前盛會,廣東省、廣州市政府領導人和有關部門負責人蒞臨祝賀或為大會題詞紀念。

梅日新 鄧演超著《回憶鄧演達》

1994年,梅日新組織創辦廣東鄧演達研究會,並任會長參與籌備和主持紀念革命先驅鄧演達誕辰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8月,他以77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協和農工黨舉行的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一系列活動,親自率隊到從化、良口、牛背脊,憑吊抗戰時期的古戰場,向群眾講述與日寇戰斗的故事。他日以繼夜地完成了4萬多字的紀念文章和回憶錄,在各報刊發表,留下了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

從弱冠之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烽煙彌漫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接受了革命戰爭火與血的洗禮﹔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積極投身司法、民政工作,又在人民政協學習和工作了近20年。60年來,他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共產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梅日新曾多次表白:“人類最崇高、最壯麗、最偉大的事業,是共產主義事業。能夠讓自己生命之花,開在這偉大事業之樹上,那真是莫大的幸福!”他正是以自己永不疲倦的戰斗,來實踐自己的諾言。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