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文壇的“一棵繁花樹”——秦牧
廣州市僑聯
2021年06月09日11:01  來源:廣東省僑聯宣傳文化中心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僑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未缺席。在傳播馬列主義建黨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煙抗日救國戰場上,在熱情支持新中國建設道路時,在春風吹動改革開放浪潮裡,在新時代逐夢偉大征程中,都能看到“僑”的身影。

廣州作為著名僑鄉都市,廣大僑胞在百年征程中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貢獻了巨大力量,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愛國之歌。

為進一步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廣州市僑聯現推出“百年僑力量”百期系列報道,呈現華僑華人與廣州發展的密切聯系以及華僑華人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共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文壇的“一棵繁花樹”——秦牧。

秦牧(1919年8月-1992年10月),廣東澄海人,中國著名文學大師,當代作家、杰出散文家。出生於香港,曾隨父母僑居新加坡10年。1938年到廣州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開始在廣州報刊上發表作品。新中國建立后,曾任《羊城晚報》副總編輯、《作品》雜志主編、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廣東分會副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等職,他的散文作品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散文一絕”,在半個多世紀的文學創作中,他涉及散文、小說、詩歌、兒童文學和文學理論等諸多領域,又被人喻為“一棵繁花樹”。

1919年,秦牧出生於香港。1922年,隨父母遷居新加坡生活了10年,后因家境破敗,回到故鄉澄海。在鄉間讀完小學后,秦牧升入汕頭市立一中,兩年后轉到香港就讀高中。在汕頭和香港讀書期間,開始大量閱讀社會科學書籍和文學作品,接受進步思想。抗日戰爭時期,他在香港華僑中學念高中三年級,遂中止學業。

1938年春,秦牧到廣州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輾轉於粵桂兩省,開始在廣州報刊上發表作品。1941年,秦牧赴桂林的中山中學教書,並從事寫作,開始涉足文壇。歷任《中華論壇》、《再生》、等雜志編輯,曾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抗戰勝利后,秦牧移居重慶,負責《中國工人周刊》的編輯工作。在這期間,他不僅積極投身工作、參與政治活動,也筆耕不輟,發表了不少有影響力的雜文。這一時期的秦牧也常參加棗子嵐埡的文協聚會,在那裡經常見到茅盾、老舍、胡風、馮雪峰等人,並在葉聖陶的幫助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文集。以文會友,不亦樂乎,這一段寶貴的經歷,激勵著他在顛沛流離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中依然堅持寫作。1949年8月,進入東江解放區,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區縱隊。

1938年秦牧(前排左二)送友人去延安。

新中國成立后,秦牧定居廣州,曾任中華書局廣州編輯室主任。那時,他主要負責一套叢書《中華通俗文庫》的編輯工作。這套書的內容涵蓋童話、歷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等諸多領域,“以趣味的筆調介紹了各種比較正確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

相較於圖書編輯,秦牧更重要的身份是報刊編輯。早在新中國成立前,秦牧就長期在報刊工作,而新中國成立后在《羊城晚報》的工作經歷,更是成就了他散文創作的高峰。秦牧在自述中說道:“報紙的工作,在我生平所干過的一切文化工作中,是最沉重的一種。但是報紙給人以嚴格的鍛煉,我衷心感到獲益不淺。”高強度的審稿工作,鍛煉了他對文字的感知力,而晚報副刊的辦報風格,更催發了他的創作熱情。

“優秀的散文,應該言之有物,思想健康,文筆優美,富有個性,獨具風格,飽含感情。我認為題材豐富和手法多樣,文筆瀟洒自如,才是較高的境界。”秦牧散文往往由眼前景、身邊事出發,蕩開思緒,一點點帶出背后的知識與思考。這種“旁征博引”的寫法頗得古代筆記之妙。秦牧在《花城》中書寫百花爭艷之奇景時,順帶介紹了各類花卉的性格、產地及生活史,更將百花與人民生活聯系起來,講述了各地的插花習俗、特色花卉,語調親切,文筆流暢,廣州“花城”美譽自此越來越傳播開來。

1962年,秦牧與紫風伉儷在從化合影。

秦牧散文不僅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更強調“言之有物”,引發讀者的深入思考,激發讀者的家國情懷。在《土地》中,秦牧從對於土地的感覺談起,講述了春秋時期重耳逃亡的故事,由此追溯了中國歷史上關於土地的風俗習慣。在《社稷壇抒情》中,秦牧更是借助社稷壇五色土的深遠寓意,再次抒發了自己對“泥土”的深情:“瞧著這個社稷壇,你會想起中國的泥土,那黃河流域的黃土,四川盆地的紅壤,肥沃的黑土,潔白的白堊土……你會想起文學裡許許多多關於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國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國外去﹔有人臨死遺囑必須用祖國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遠從異國歸來,俯身親吻了自己國門的土地。”秦牧主張獨創一格,“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獨特的創造”。他提倡擴大題材的范圍到海闊天空和多方面發展文學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賞、審美、文娛方面,使作品高於幽默和情趣,“寓共產主義思想於閑情趣談之中”。

1963年,秦牧加入中國共產黨。20世紀6、70年代,秦牧僅結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選集《長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還出版了《藝海拾貝》的姐妹篇《語休採英》。1977年10月,秦牧被借調到北京國家出版局,參加新版《魯迅全集》注釋審訂工作,是定稿負責人之一。這一時期秦牧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和執行主席、作協廣東分會副主席、《作品》雜志主編,兼任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並被選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顧問。

半個世紀以來,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學沃土上勤奮耕耘,他把個人的文學創作與中國社會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發表和出版了大批散文、小說、戲劇、詩歌等作品和文學論著。他的散文作品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散文一絕”,小說、童話、戲劇、詩歌、文藝理論等都有著作,又被喻為“一棵繁花樹”。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感人,充滿了時代精神,深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