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南國風格”的開拓者 時代精神的立傳人——陳殘雲
2021年06月07日10:21  來源:廣州市僑聯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僑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未缺席。在傳播馬列主義建黨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煙抗日救國戰場上,在熱情支持新中國建設道路時,在春風吹動改革開放浪潮裡,在新時代逐夢偉大征程中,都能看到“僑”的身影。

廣州作為著名僑鄉都市,廣大僑胞在百年征程中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貢獻了巨大力量,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愛國之歌。

為進一步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廣州市僑聯現推出“百年僑力量”百期系列報道,呈現華僑華人與廣州發展的密切聯系以及華僑華人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共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本期推介:“南國風格”的開拓者 時代精神的立傳人——陳殘雲。

陳殘雲(1914-2002),廣東廣州人,1935年考入廣州大學,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出版詩集《鐵蹄下的歌手》。抗戰期間,他創作了大量抗戰詩文,揭露日寇暴行,激勵民眾抗爭。1941年起輾轉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回國后在廣西積極參與抗敵救亡活動,1945年夏正式入黨。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文藝生活》編輯,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常委等職,出版著作23部、300多萬字,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香飄四季》、《熱帶驚濤錄》,電影劇本《珠江淚》、《羊城暗哨》,詩集《黎明散曲》等。陳殘雲是與時俱進的珠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所創造的平凡淳朴、朝氣蓬勃、積極熱情、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跨越時空的長河,依然余韻裊裊,經久不散。

1914年,陳殘雲出生於廣州郊區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三位兄長都在馬來西亞當汽車司機,而他從小就在農村種地。后來在村裡新辦的小學就讀,這期間他學習了很多歷史故事。稍年長些,在哥哥的資助下他到廣州讀了一年半中學,后又到香港當店員。他閱讀了茅盾的《野薔薇》、巴金的《滅亡》、蔣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受到這些文藝作品的影響,他愛上了新文藝。

青年時期陳殘雲。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青年受左翼新文學作品影響,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聯,陳殘雲也不例外。他於1935年考入廣州大學文學系后,廣泛結識進步師友,參加進步的詩歌活動,參與主辦《廣州詩壇》(后改名為《中國詩壇》),后又辦了詩刊《詩場》。193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鐵蹄下的歌手》。

1941年10月,他經夏衍介紹赴新加坡,之后他輾轉多地,到過馬來西亞等國家,在1943年底又回到祖國並繼續寫作,先后創作了《風砂的城》《南陽伯還鄉》《新生群》等小說。

1944年底至次年春,他還接受黨組織的派遣,繞道黔滇邊境,越過日寇敵偽的封鎖線,加入廣西蒼梧縣大坡山組織的抗日武裝隊伍,協助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爾后,陳殘雲又輾轉於粵桂兩地,在東江縱隊司令部和李濟深部隊之間傳遞信息,並於1945年夏正式入黨。

電影《珠江淚》海報

1948年夏天,陳殘雲完成了中篇小說《貧賤夫妻》。在蔡楚生的支持下,他開始電影劇本的創作,將小說改名為《珠江淚》。1949年香港南國影業有限公司拍攝電影《珠江淚》,在導演的嚴格要求下,演員們十分嚴肅認真。影片拍攝出來后引起很大轟動,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陳殘雲作為劇作家被授予榮譽獎章。《中國電影發展史》對該影片的評價:“是這一時期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有較高成就的一部粵語片。”

1954年,廣州作家協會成立,陳殘雲當選常務理事、黨組成員。這年冬天他在寶安縣挂職縣委副書記,負責邊防工作。1955年夏天,廣州作家協會調派他回城創作反特片,也就是著名的《羊城暗哨》。

電影《羊城暗哨》海報

電影《羊城暗哨》俄文譯本

陳殘雲接到任務后,到市公安局深入體驗,參與跟蹤、案情分析、逮捕、審訊等工作。影片《羊城暗哨》根據當時“廣州第一大案”的真實事件和另一敵特案件綜合改編而成,展現了公安戰士與敵特分子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深受廣大觀眾喜愛。這是新中國第一部被譯成五國語言在國外放映的中國電影,劇本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1955年,他與歐陽山、李英敏到海南島革命老區進行採訪,體驗生活。之后他與李英敏合作完成了電影劇本《椰林曲》。這是一部將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劇本,將夫妻情、父女情、岳母與女婿之情、鄉情與革命戰友之情交融在一起,是中國首部描寫革命戰爭中人的復雜性的電影劇本。《椰林曲》在1957年上映后,令觀眾耳目一新。

1959年 陳殘雲(左)、蔡楚生(中)、王為一(右)合影。

1958年,陳殘雲到當時的東莞縣挂職,任縣委副書記,在麻涌蹲點,《香飄四季》便是挂職期間所孕育的文學成果。女兒陳茹回憶,父親盼望去基層工作已久,收到挂職通知時,心情非常愉悅,“他一貫認為,作家如果不到火熱的生產生活第一線中去,是不可能寫出表現時代的好作品的。”

在東莞,陳殘雲雖名為體驗生活,實際上卻和所有縣委成員一樣,分工包片,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都叫他‘陳伯’,沒有人叫他書記。”1960年春,陳殘雲從東莞回到廣州。盡管公務繁忙,又患上了胃病,但水鄉的人和事仍時時在他的腦海裡閃現,許火照、許鳳英、何水生們自力更生、迎難而上,立志摘掉“窮帽子”的形象,一個個鮮活得仿佛要蹦出來似的,讓他感受到一種內心在燃燒的激情,“不寫不行啊,不管能不能出版都要寫!”

1963年,陳殘雲的長篇小說《香飄四季》問世,京穗兩地同時出版,首印十數萬冊,后來又再版多次。全國各地的工農兵讀者紛紛給出版社和陳殘雲寫信,對書中改天換地的英雄人民和四季飄香的水鄉生活,表達了真摯的崇敬與向往。

《香飄四季》在廣東大受歡迎,一經上架,便銷售一空。《香飄四季》為陳殘雲贏得了巨大榮譽,但他並未因此止步,而是筆耕不輟,創作出一系列堪為時代精神寫照的重磅作品。

20世紀80年代初,年近七旬的陳殘雲完成36萬字的長篇小說《熱帶驚濤錄》。作品以太平洋戰爭為歷史背景,生動再現了南洋華僑和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飽經苦難、最終奮起反抗的真實畫卷。小說素材源於陳殘雲年輕時在海外從事抗戰工作期間的見聞感受。

在六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陳殘雲在詩歌、散文、小說、電影等各種文學門類中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使他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全才型文學大師。他所創造的平凡淳朴、朝氣蓬勃、積極熱情、真實生動的人物,也必將長久地閃耀在中國新文學人物畫廊之中。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