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一百一十七)
王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21年06月03日14:02  來源:中國僑聯

王棟,199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2003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4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7月加入中科院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任研究員。

嚴謹篤學 執著鑽研

王棟研究員在博士期間師從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萬立駿院士,以掃描隧道顯微鏡為主要手段研究表面物理化學問題。掃描隧道顯微鏡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的一種高分辨表界面表征手段,能夠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直接對表界面結構進行觀察,被認為是推動納米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博士階段研究工作的開展把王棟引入了納米科學的世界,並為他未來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博士畢業后,王棟到加拿大進一步深造學習,加入了加拿大第一個面向納米科學與技術的科研結構加拿大國家納米研究所。在那裡,他繼續從事表界面物理化學的研究,更加關注與表界面化學反應與功能化,並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2009年,王棟研究員應聘回到了熟悉的中科院化學所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科研工作。加入化學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以來,他組建了表界面物理化學研究課題組,瞄准納米科學的科技前沿,勇於創新,踏實努力,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不忘初心 追求卓越

王棟研究員的科研工作聚焦表界面分子組裝和反應這一基礎科學領域。化學反應是化學家創制新分子的主要手段,而分子組裝則是自然界構筑多級次功能體系的重要方法。能否通過化學反應設計合成具有有序特征的分子納米結構既有重要的基礎研究意義,又可能制備新穎的分子功能體系。王棟研究員課題組從分析化學反應過程的基本物理化學本質出發,創新性地提出了通過控制化學反應平衡和動力學生長過程制備共價鍵連接的二維共價網格結構的新方法。以此為基礎,他們課題組進一步發展了通過界面限域反應制備了結晶和取向可控的二維共價有機框架薄膜的方法,並在基於這些新穎的分子納米材料制備了原型光電功能器件。相關研究結果多篇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等領域內有重要影響力的雜志發表,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王棟研究員也多次應邀在高登研究會議、國際分子電子學會議等有影響的國際會議做邀請報告。

科學儀器是科學家研究物質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近年來,能源材料化學的發展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由於缺乏相關的表征工具和手段,人們對於其界面過程和分子機制缺乏納米和分子尺度的認識。基於掃描探針顯微技術能夠在電化學器件工作條件下原位研究電極界面過程的優勢,王棟研究員課題組提出了研制能源器件電極表界面結構和電化學過程的高分辨掃描探針系統的項目,並得到了中科院和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他們的研究組潛心鑽研,克服了多個科學和技術挑戰,實現了對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等能源器件中等重要的界面吸附、催化過程的原位、實時、高分辨觀察,並能夠與光譜表征技術想結合,得到物質在界面的化學信息。這一儀器的研制成功以及相關研究方法的發展為能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自回國參加工作以來,王棟研究員課題組在表界面分子組裝與反應、二維分子納米結構調控、電極界面物理化學等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鑒於其突出的學術成績,他獲得了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國電化學會青年獎、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獎勵和榮譽。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課題組創新成果的取得離不開研究生的辛苦付出和努力工作。王棟研究員在研究生教育和培養方面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在科研教育實踐中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的培養。他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研究課題,通過細致的討論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他也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作風。從每一篇科學論文的標點符號到學生每一天的實驗記錄,他都認真批閱和督促,學生在學期間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課題組的多位學生獲得了中科院“優秀畢業生”、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獎勵和榮譽。課題組近一半的畢業生在畢業之后加入科研院所工作,選擇將高等教育和科研作為終生的職業。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