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有舍有得  靜待花開
華僑華人這樣育娃
楊  寧  李旖妃
2021年06月03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二〇二〇年十月十日,加拿大籍華人蔣加昌(左五)在北京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冰球隊的陸地訓練體驗。受訪者供圖

“分數排名圓周率,奧數翰林金牌班”,演員蔣欣在熱播劇《小舍得》中扮演了一位拼命給孩子報輔導班的母親,成為了中國大城市裡眾多家長的縮影。

在全球化時代,海外華僑華人的孩子既要和當地學生競爭,又要和國內同齡人比較。家長也受到當地文化的浸染,育娃方法各有特色。

眾生相:百裡異習

瑞典華僑禾兜是烏普薩拉大學的科研人員,她在接受採訪時介紹道:“瑞典的課外班以培養文體興趣為主,文化課程類較少,很多華人小孩都會參加各種課外班。”禾兜的大兒子今年7歲,在瑞典長大。她分享道:“大兒子參加過花滑班、游泳班、中文班、鋼琴班、網球班和繪畫班,佔用了很多課外時間。最貴的是鋼琴班,平均每小時花費200元人民幣。”

法國華僑吳雪婷育有一兒一女。據她了解,當地華人少兒參加課外班的現象很普遍。她的女兒從4歲起陸續上了舞蹈課、攀岩課、中文課和繪畫課。平均每門課的年費用在350至400歐元之間,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美國華僑高小鬆說:“我身邊很多孩子從小開始學習語言、樂器、運動,父母在督促孩子上也花了很多精力。一個典型例子是《虎媽戰歌》中的蔡美兒,他們旅行時,一定要找有鋼琴的酒店下榻,以保証女兒每天練習。”

加拿大籍華人蔣加昌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他沒有參加過文化課程類的補習,但學過打冰球。“有些大學的校冰球隊根據打球成績分為一隊、二隊,小時候在課外參加的冰球訓練就會起作用。”他說,“華人參加的課外班比本地人略多,因為華人很注重教育對於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日籍華人寺垣冴美是蔣加昌的同學,她說自己參加的課外班比較少,僅學過舞蹈,補過數學。“我的母親很尊重我的意願,不希望我因為補課而過度勞累,讓我在激烈的競爭中稍微鬆了口氣。”她說。

曾在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孔子學院任教的祁雪丹表示,當地華人家長的教育焦慮情況較輕。受當地氛圍影響,他們並未在課外班方面給孩子太多壓力。她說:“也有孩子來參加孔子學院的兒童漢語課,但是比較少見。”

有所得:旦種暮成

無論身處何方,一旦為人父母,都會對教育問題小心謹慎。

禾兜很重視對孩子的文體教育。花滑班、游泳班和中文班是她主動給大兒子報的班,前兩者是出於強身健體的目的,中文班則是希望大兒子的中文水平能趕上國內的進度。

“孩子也有想放棄的時候,面對這種情況,我會給他鼓勵。比如游泳課表現好,就獎勵一個冰淇淋。”禾兜說,“當新鮮感被日復一日的練習消磨時,我會按時督促他,到目前為止還算順利。”

吳雪婷的女兒今年提出不上中文課的請求,因為挑戰性較大。“我答應了。我希望再次開始學習中文是她主動要求,而不是源於我的推動。青春期的孩子要求獨立,那就讓她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成長中慢慢體會選擇的對錯。”她說。

關於課外班是否真正有價值,高小鬆回憶道:“兒時學的一些東西持續影響著我的生活,比如那時背過的幾百首古詩。我現在看到月亮還會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加拿大籍華人張佳恩表示:“課外班是對未來的投資,不一定能獲得很多回報,但是行為本身還是很有價值的。”蔣加昌補充道:“‘雞娃’在某種意義上也有好的一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階級固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上一個好大學。”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孩子的挑戰欲,獲得成就感,但過多的壓力就會適得其反。寺垣冴美說:“過多的補習會損害健康。現在有些青少年的體質其實在下降,其中就有學業繁重導致沒有時間鍛煉身體,或者熬夜學習把身體拖壞的原因。”

瑞典人魏明瑞來中國5年了,他第一次知道補習班時,感到非常驚訝:“這些補習班可能對於考試有用,但是在生活中不一定有用。我覺得就算我沒參加補習班,我和身邊的同齡人也沒有什麼智力上的差別。”

何處去:靜待花開

“雞娃”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當下的經濟文化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張偉副教授表示:“‘雞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仍是不完全不平衡不充分的。家長們會不自覺地訴諸並放大校外教育的代償作用。在從眾心理和劇場效應的加持下,多數家長認為,寧可多打‘雞血’,也比以后孩子‘技’不如人再來懊悔強。”

5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介紹,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時,在監護人的職責中,明確規定“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

“過度報班擠佔了孩子們本就有限的自我成長時間,若長期過度地用校外機構學習替代必要的休息與玩耍,不僅無益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也會過早消耗他們的求知欲。”張偉回應。

她建議家長們無需過度依賴課外班。“培養孩子的學習自主性和愛思考的品質才是根本途徑。”張偉回憶道,“我們讀書時沒有校外機構。我是靠主動學習摸索出的方法。雖然時代在變,但是,好的學習能力是不容易發生質的變化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翟小寧教授指出:“適當學習技能是必要的,但是教育更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培養。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與身心和諧。父母的教導、陪伴和關愛比課外班更重要。”

“春天打羽毛球,夏天游泳,秋天打乒乓球,冬天跑步,能有機會實踐自己的興趣。”這是張佳恩暢想的課外生活畫面。

“有藝術細胞就當藝術家,有運動細胞就去打球。”可以做適合自己的事情是蔣加昌向往的樣子。

寺垣冴美期盼:“學習只是因為我想學習,不用考慮它是否對我的未來有用,我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見,快樂與學習從來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禾兜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家,他興高採烈地畫出了太陽系的行星,還有我都不知道的小行星帶。那一刻,我釋然了。我能為他的好奇心提供支持,能在他想放棄的時候鼓勵他堅持,能在他取得成績時贊揚他,這就足夠了。”

少年的肩上是風,風上是閃爍的星群。讓孩子自由探索,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