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學校疫情下經受著挑戰,但疫情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一批優秀的華校借此成長起來。”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歡表示,后疫情時代,華文學校如何在挑戰中發揮所長、把握機遇,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近日,第一屆歐洲華文教育學術研討會舉行。多位與會專家學者、華文教育從業者就后疫情時代華文學校如何謀求更好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與思考。
李明歡表示,疫情下催生的線上教育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對海外華校構成挑戰。但華文學校本土化的資源、本地化的教學特色無可取代,在此方面可認真思索、發揮所長。
“不管形勢如何變化,雙語人才、既懂當地文化又懂中華文化的人才,是海內外都需要的。”她指出,后疫情時代,華校師資如何將線上線下教學結合,如何讓教材適應海外社會需求,華校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培養出適應國際形勢發展需求的人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北京語言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吳應輝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為華文教育未來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但海外許多華校仍面臨師資力量薄弱,優質適配教學資源缺乏,辦學經費不足,融入所在國國民教育體系程度較低等困難和問題。
他建議,培養專業化華文教育師資,編寫高質量、數字化的華文教育教材,爭取華文教育學歷為所在國政府承認,提升華文教育行業協作和建設水平,以助推世界華文教育快速健康發展。
“疫情對海外華校的生源、師資都造成影響,但也為轉型升級提供了最好時機。”中央統戰部培訓中心副主任、教授趙健指出,在線上教學普及、課程內容注入中華文化元素等教學背景下,華文學校應加強專業性建設。
結合疫情下海外華校發展實踐,溫州大學華僑學院副院長包含麗指出,華文學校校長要增強勝任力建設,尤其要著眼於華校規范化和信息化發展。在她看來,校長勝任力包括對華文教育的情懷和使命感,教學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高視野和大格局,對學校管理的規范化建設,以及二代校長的傳承培養等。
結合從業20年的經歷,意大利佛羅倫薩中文學校校長潘世立建議,海外華文學校要樹立長期辦校的目標和信心,同時要發展融入當地,在同類或相似的華校間多開展校際交流,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未來華文學校要提高線上課程的互動性、有效性,也要擴大生源渠道,不僅面向僑胞子女,同時面向愛好中華文化的國際友人。”意大利東方語言學院校長陳建勇同時指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很重要,教材需更適合學員實際情況,華校要多開展一些線下交流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