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徐克瀛:從名字開啟的代代愛國傳承
2021年05月26日15:58  來源:江蘇省僑聯

編者按: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展現百年偉大征程中“僑”的貢獻和風採,江蘇省僑聯聯合《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推出“拳拳向黨心 悠悠赤子情—尋訪我身邊的僑界共產黨員”系列報道,講述部分僑界共產黨員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故事,敬請關注。

徐克瀛

徐克瀛老人身上有兩個鮮明的標簽:一個是新加坡歸僑,一個是抗美援朝老兵。

“灜是東瀛的灜,克灜就是打敗日本的意思。”每次介紹自己的名字,徐克瀛老人都會這樣說。

幼時跟隨父母從新加坡回國,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和全家一起逃難,回國后父親參加抗日戰爭,不滿16周歲的她走上抗美援朝的戰場……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一名“老僑”,從擁有特殊含義的名字開始,徐克瀛老人的成長步伐就開啟了自家幾代人愛國奉獻的奮斗歷程,而這段曲折漫長的歷程,真實書寫了一部“僑心向黨”的心路歷程。

愛國情懷

在《木蘭辭》和《滿江紅》的浸潤中生根發芽

“我1933年出生於新加坡,祖父是開採錫礦場的場主,家境殷實。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新加坡做教師……”4月22日,在無錫徐克瀛老人的家中,我們見到了88周歲的“老兵”。老人家面色紅潤、耳聰目明、思路清晰,抗美援朝戰場上勇敢的女兵形象展現在眼前。

隨著她的講述,時光穿越回過去:

她剛剛呀呀學語時,母親就教她背誦《木蘭辭》,至今她仍可以用廣東話將全篇背下來﹔在那個年代裡,父親經常慷慨激昂地唱起《滿江紅》……父母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精忠報國的種子播種在她心中。

這是印在徐克瀛老人腦海最深刻的童年畫面。

看似平靜的生活,被戰爭打破。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徐克瀛的父母果斷放棄新加坡優厚的生活,毅然回國,當時徐克瀛不足6周歲。舉家回國后,生活雖然清苦,徐克瀛父母還是常常捐款捐物支持抗日。她父親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想用知識喚醒更多民眾,參與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后來,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徐克瀛一家7口人踏上了逃難之路,從廣東逃到廣西,然后到重慶。“父親和哥哥挑著擔子,我用背袋背著4歲的妹妹。我們一直是走路逃難,難民后面是打仗的槍炮聲,頭頂是日本飛機的轟炸聲、掃射聲。逃難途中,哭喊呼救聲不斷……那種慘狀,我一想起來就淌眼淚。”徐克瀛說,一路逃難到達重慶后,一家人就像叫花子一樣,當時幸虧廣東同鄉會的幫助,才慢慢安定下來,她和哥哥弟弟開始繼續讀書。

不過那段逃難的歷史,永遠銘刻在她心中,讓她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國破家就不存”的道理。逃亡的途中,她學習抗日歌曲,幼小的心靈也開始渴望從軍報國。

參軍入伍

像木蘭一樣保家衛國

1949年的11月30日重慶解放,大批熱血青年爭相參軍。徐克瀛在重慶第二中學上學。一天下午,聽聞解放軍12軍軍政大學招兵的消息后,她立馬興沖沖地跑到新兵招募處,要求應征入伍。負責招兵的干部問她,為什麼要參軍?她回答:打敵人,保家衛國。

因為不滿16周歲、身高體重又不達標,招兵處拒絕了她。她就在招兵處一直哭,要求當兵,死活也不肯離開。負責招兵的干部拗不過她,就出題目考她,涉及到“西安事變”等考題,她都對答如流。

通過面試后,徐克瀛又跑回家勸說父母。“爸爸媽媽因為愛國,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我參軍當兵,也是為了保衛新中國。我從小就背《木蘭辭》,木蘭還從軍呢,我當兵保衛國家,為什麼不行?”徐克瀛就這樣說服了父母。

1949年12月20日,徐克瀛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抗美援朝

做好了“馬革裹尸而還”的准備

1951年,美國發動對朝鮮的戰爭,戰火直逼中國邊境。徐克瀛得知這一情況后,她又行動起來。

她在白綢上寫下血書,請求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到朝鮮去保衛祖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戰爭時廣西遇難同學的家,看到了逃難路上死亡的同胞,心痛,也有對於侵略者的痛恨!”徐克瀛老人激動地講述。

1951年10月28日,她如願以償地跟隨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成為志願軍12軍的一員。“那時候很多人歡送我們,我們都覺得很自豪,很光榮,一路就唱‘雄赳赳氣昂昂’等歌曲。但是自己心裡想的‘馬革裹尸而還’,壓根就沒想著還能活著回來。”徐克瀛回憶當時的情景,雙眼濕潤,嘴裡還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到達朝鮮后的一切,老人家至今記憶猶新:

“剛到朝鮮,夜行軍時,隊長就交給我們鳴槍示警的任務,可沒想到敵人有特務埋伏,眼睜睜的看著敵機在前方的村庄投下炸彈,火光沖天,群眾的哭喊聲、子彈的呼嘯聲、炸彈的爆炸聲……那一刻,壓根顧不上緊張,心裡全是仇恨!”徐克瀛老人說,大家在那個時候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用生命去保衛祖國。

拿出家裡的相冊,徐克瀛指著一張站在山前拍攝的黑白照片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們當時在朝鮮一直住的坑道,類似山洞,條件艱苦。”老人還說雖然自己在朝鮮主要做的是文工團和文化教員工作,但是跟沖鋒打仗的戰士一樣,也要自己背著沉重的背包,背包裡有棉被、換洗衣服和干糧,還有十字鎬、鐵鍬等工具,“這是必需的,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要自己挖防空洞。”徐克瀛老人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身上都要捆一條白色的毛巾,因為當時都是晚上行軍,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狀況下,大家跟著白毛巾走,否則就有可能就脫離隊伍。

“有時候還要沖過封鎖線,背著這麼重的包走路,確實很累。累了,我就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餓了,就打開干糧袋抓把炒面吃﹔渴了,就抓幾把雪解渴,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這樣過來的。”一幅幅畫面在徐克瀛老人的講述中次第展開,穿越而來。

徐克瀛老人家的手機上有個微信群,裡面全是抗美援朝戰友和戰友的后代,“有不少戰友不在了,也有戰友自己講不了話,是他們的家人幫忙在群裡發言,雖然見不到,但感覺很熟悉。”徐克瀛永遠不會忘記,在那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歲月,深深的戰友情。她在部隊做教員時,在坑道改作業備課,晚上零下30°,手腳冰凍,有戰友脫下大衣為她御寒﹔坑道裡面滴水成冰,夜不能寐,有戰友周文秀抱著她入睡﹔敵機偷襲時,更有團支部書記用身軀掩護她不受傷害。

她還記得,有一次,在部隊轉移途中,遇到空襲,她的一位戰友右手腕部被炸斷,右眼被炸壞。戰友們都咒罵敵人!大家都特別傷心。可是,被炸的戰友反過來安慰說,我的血不會白流,我的琴聲不會停止,打斷我的右手,我還有左手,我要繼續戰斗!后來,她的這位戰友用左手按琴鍵,用斷臂拉琴箱。成了四川省著名的作曲家。

“那個年代,戰友們都是把生的希望給予別人,將危險困難留給自己。誰是最可愛的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徐克瀛老人這樣說。

也是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徐克瀛老人認識了自己的丈夫。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在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中用激情和熱血綻放青春的芳華。

疫情防控阻擊戰

全家動員上一線

在這70多年的時光裡,徐克瀛老人經歷了我們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而老人堅守的這份愛國情懷也從她這裡傳承給了她的后輩們。

在去年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中,徐克瀛看到各地醫務人員支援湖北,馳援武漢,心潮澎湃。看見那些醫務人員,她甚至期望自己能成為其中的一員,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徐克瀛接受採訪

她的兒媳婦、外甥女、孫子、孫媳婦都在醫療系統工作,疫情期間,她鼓勵家人參與到疫情防控戰中,為抗疫出力。家人們也都是這樣做的。

徐克瀛老人說,疫情發生后,她好像看見了年輕時候的自己,和戰友們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看到年輕的80后、90后義無反顧奔赴抗疫戰場,她熱淚盈眶,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強。她們當年為了祖國的安全,人民的幸福,不怕犧牲自己的生命。如今,充滿朝氣活力的新生代力量,拼搏奮發,她覺得欣慰,她感到自豪。

徐克瀛老人的孫媳婦是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護士,共產黨員。疫情發生后,她主動申請加入黨員先鋒隊,請戰上一線,但因孩子才一歲多,所以心中還有點不放心。徐克瀛發現了孫媳婦的擔憂后,找孫媳婦談心,她叮囑孫媳婦:“你是個共產黨員,危急時刻,黨需要你到哪裡去,你就要到哪裡去。你如果到前線,到武漢去,孩子我給你包下來,你就放心去前線,爭做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徐克瀛老人還說,她們家的人,都能夠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作奉獻。她父母親毅然放棄在新加坡的優越生活,回國參與抗日戰爭。她的先生,抗日戰爭時參軍,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經歷多次戰役。她自己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她們家一代又一代人有為國家為大家的優良傳統。國家有困難,馬上就行動,這是她們的家風。

徐克瀛老人沒有說的是,這是她們家的家風,更是僑心向黨精神的代代傳承。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