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一百零六)
李鬆海:逐夢海洋 與鯨豚共舞
2021年05月26日14:13  來源:中國僑聯

對於一位科研人員來說,愛國就是把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融入到平常的工作事業當中。李鬆海就是這樣一位在日常工作中默默踐行著自己愛國之情的科研人員,他放棄國外優渥的科研和生活條件,選擇回到祖國到三亞開展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

走出大山 學成報國

出生於江西偏遠農村的李鬆海,從小就給自己定下了“走出大山”的目標。雖然名字裡有一個“海”字,但在考上武漢大學之前,李鬆海不僅沒有見過大海,甚至連江都沒有見過,直到到了武漢,李鬆海才真正地見到了長江。

在大學裡,李鬆海一直很勤奮努力,大學畢業后直接考取研究生,碩博連讀,之后還前往美國進行博士后研究。經過不懈努力,李鬆海逐漸在學術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獲得了很多榮譽,但李鬆海心裡一直惦記著祖國。

“在國外時我一直有著一種陌生感,我還是更希望回到生我養我的祖國工作。”李鬆海說。在聽說祖國將在海南建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時,李鬆海選擇放棄了自己在新加坡優渥的工作與生活條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2012年,李鬆海作為深海所首批引進的高級人才,加入深海所開展研究工作后不久,便在三亞組建起了一支國內少有的、專門從事海洋哺乳動物和海洋生物聲學研究的科研團隊。截止目前,李鬆海和他的科研團隊已承擔或正在承擔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課題和中科院及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

2015年,李鬆海被國際同行推薦擔任美國聲學學會生物聲學委員會委員﹔2015年11月,李鬆海又受邀擔任了PLOS ONE期刊編委會委員﹔2016年6月被國際同行推薦擔任國際海洋哺乳動物學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是12位委員中唯一來自亞洲的委員。

自2002年攻讀研究生起,李鬆海就一直致力於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多年來他既注重實驗研究、探索基礎性的科學問題,又努力將基礎研究與相關的應用相結合,在海洋哺乳動物生物聲學、海洋哺乳動物生態和行為學、海洋哺乳動物演化和保護生物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自2005年以來,在Science,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綜合期刊或相關領域的國際專業期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近60篇。

近年來,李鬆海主要以鯨類動物(包括南海海域近岸小型齒鯨、遠海或深潛鯨類等)為研究對象,圍繞“鯨類發聲行為—種群動態—生境選擇—環境適應與演化”等核心科學問題,既面向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保護等國家重大需求,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開展海洋哺乳動物生物地理格局、瀕危機理、環境適應及演化機制研究。

李鬆海在學術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揭示了我國水域幾種常見的珍稀瀕危齒鯨鯨類發聲的物理特征、生物聲吶運用策略、聲吶產生機理及環境適應性、通訊哨叫聲特征的環境適應性﹔發展了鯨類被動聲學監測方法﹔揭示了中華白海豚和瓶鼻海豚等齒鯨動物的聽覺能力及與生物聲吶有關的聽覺機理,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齒鯨動物聲吶系統中存在“過補償”現象以及存在“雙成分”生物聲吶控制機理,同時,還發現野外海豚可能跟人類一樣存在老年性耳聾現象﹔揭示了航運噪聲的寬頻特征及其對中華白海豚的潛在影響並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動物保護建議﹔揭示了南海北部尤其是海南島周邊海域海洋哺乳動物物種組成、分布、受威脅因子以及部分海洋哺乳動物水生適應性趨同演化的分子機制,首次發現海南西南海域存在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種群,首次發現南海北部海域存在大量遠海和深潛鯨類動物,包括抹香鯨、喙鯨、短肢領航鯨等多個神秘的深潛鯨類物種的定居群體,為南海海域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的保護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切入點。

打破傳統定論 重視每一種海洋哺乳動物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通常生活在水深不足20米的近海海域。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亞熱帶和熱帶近岸淺水水域,包括東印度洋、東南亞水域、中國東南沿海近岸水域等。因其數量稀少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此前,學術界曾一致認為,中華白海豚在我國僅分布在台灣海峽兩岸、汕頭、珠江口、湛江雷州灣和廣西沿海等大陸近岸海域,其最南端的分布區域在北部灣和雷州灣,因此從未有科研和保護工作者認為在海南島周邊會有中華白海豚存在。

李鬆海表示,因為海南島遠離大陸,與陸地之間又相隔著瓊州海峽深水航道。一般認為,中華白海豚不會選擇越過寬廣深邃的海峽到海南島附近海域棲息,這不符合中華白海豚通常的生活習性。因此,海南島附近海域沒有中華白海豚生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學術界公認的定論。

然而,就是面對這麼一個人人都不會懷疑的定論,李鬆海帶領自己的團隊在海南島西南海域,利用常規生態學考察方法輔以被動聲學監測的方式首次發現了中華白海豚的蹤跡。“在此之前,我們團隊也曾多次出海尋找中華白海豚的行蹤但都無功而返。”李鬆海表示,一開始團隊成員基本每2—3個月就會出海一次,雖然搜尋了很多次卻一直沒有收獲。

面對多次的搜尋無果,李鬆海並沒有輕易放棄。“通過對附近海域眾多漁民的走訪我們發現,在三亞附近海域的確有中華白海豚出沒。隻要有一絲希望,大家誰都不想輕易放棄。”李鬆海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14年10月李鬆海及其團隊成員終於在三亞水域發現了中華白海豚的身影。

在此之后,李鬆海和團隊成員又多次在考察中發現中華白海豚群體。截至目前,在海南島西南海域可以通過影像等資料確認的中華白海豚個體數量已經有200多頭。這個數量在國內已知的中華白海豚群體都是不多見的。現在,李鬆海和團隊成員也在嘗試解開中華白海豚為何會出現在三亞附近海域的原因。

也許在別人看來李鬆海帶領團隊在海南島附近海域發現中華白海豚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但在李鬆海的眼裡卻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研究海洋哺乳動物是我的工作,任何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在我眼中都一樣的重要,無論它是中華白海豚還是其它的海洋哺乳動物。”李鬆海說,自己的工作就是研究海洋哺乳動物,自己只是在做好本職工作。

努力架起橋梁 重視海洋生態

除了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外,李鬆海也在努力增加人們對海洋哺乳動物的了解,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並保護海洋哺乳動物。李鬆海表示,雖然近年來大家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但是卻仍然面臨著許多難題。

以科研方面為例,目前,國內在海洋哺乳動物研究方面就存在著科研力量不足的情況。“國內專業從事海洋哺乳動物研究的科研人員可能還不過50人。”李鬆海表示,而在大洋彼岸同樣擁有廣闊海洋面積的美國,專業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員在數千人之多。

不僅僅是科研力量的薄弱,在保護意識方面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至今很多人都不清楚海洋哺乳動物的獨特性與保護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性。”李鬆海說,海洋哺乳動物不同於一般的海洋生物,它們是哺乳類中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哺乳動物類群,是從陸上再次返回海洋的特殊生物,屬於二次入水生物。

同時,海洋哺乳動物的潛水能力、游泳速度、聲吶系統、體溫調節和發達的智力等方面對於人類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聲吶技術為例,雖然我們人類也掌握著十分先進的聲吶技術,但與海豚等生物天生的聲吶系統相比,仍顯得遠遠不足。”李鬆海表示,海豚身上的聲吶不僅僅能探測到水裡的目標,甚至還能探測到深埋在海底之下的目標,可以穿透整個目標,如果人類能擁有類似海豚那樣的聲吶技術,那麼對於海洋的探索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僅僅是聲吶,海洋哺乳動物身上還有很多獨特之處值得人類去研究和學習。”

因此,李鬆海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研究和保護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意義,而他個人也在為此不斷努力。“我們也在嘗試將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更多地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李鬆海表示,架起一座橋梁,增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可以讓大家更加注重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也能更好地保護海洋哺乳動物。與此同時,也能讓大家體會到更多的樂趣。“比如,對海豚的保護措施到位,那麼市民、游客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到這一可愛而又聰明的海洋哺乳動物。”

2016年和2017年,李鬆海相繼成為了三亞市政協常委和海南省政協委員,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李鬆海先后結合自己日常工作,在中華白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多個委員提案。李鬆海表示,雖然科研仍是自己最主要的工作,但在科研之外,也希望能通過自己政協委員的身份,更多地提出一些提案,通過提案將保護海洋哺乳動物及其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保護海洋哺乳動物、如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傳達給更多人,讓大家都能更多地了解和明白其中的重要意義。李鬆海說:“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保護海洋哺乳動物並不是某一個人的需要,而是整個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要。”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