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九十八)
譚靜強: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
2021年05月20日14:10  來源:中國僑聯

譚靜強,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地質資源系主任,主要從事非常規油氣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先后留學於德國波茨坦地球科學中心(GFZ-Potsdam)、德國柏林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和美國休斯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曾獲 “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侯德封青年科學家獎”等獎勵。現任中國僑聯青年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僑聯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僑聯青年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國家需求為己任 潛心研究追前沿

我國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已成為制約國家安全的主要瓶頸之一。截至2019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70%,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已超45%。隨著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石油、特別是天然氣的需求還將進一步增長,因此提高自給能力、增加國內油氣產量成為破解油氣供應挑戰的關鍵。然而,我國常規油氣穩產難度大,增產難度更大,但我國頁岩氣可採資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頁岩油可採資源量居世界第三位。譚靜強教授以服務國家重大能源需求為己任,主要從事頁岩氣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在頁岩氣地質、頁岩儲層表征、頁岩氣富集機理和頁岩儲層改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為解決我國南方頁岩氣資源評價和勘探開發過程中的基礎性、前瞻性科學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頁岩氣地質研究方面:建立了上揚子區高過成熟海相頁岩的生烴動力學模型,揭示了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岩的初始有機質含量和初始生烴潛力,探討了該套頁岩原位頁岩油氣的相態演變規律,為准確評價南方高過成熟海相頁岩的頁岩氣資源潛力奠定了理論基礎﹔深入研究了牛蹄塘組、五峰組—龍馬溪組兩套頁岩形成的沉積環境和構造地質背景,明確了上揚子區早古生代火山/熱液活動與古環境之間的協同演化關系,揭示了有機質、總硫、多金屬元素在頁岩中的富集機制以及氧化還原條件,建立了生物演化模型﹔發現了兩套海相頁岩構造—沉積環境、物質組分特征和岩石物理—力學性質之間的耦合關系﹔針對上揚子區多條五峰組—龍馬溪組富筆石頁岩剖面,開展了筆石生物帶及頁岩氣賦存有利層段對應關系研究,完善了兩套黑色筆石頁岩在精細筆石帶框架下的時空展布特征,協助圈定頁岩氣有利層段。先后在專業領域著名期刊《AAPG Bulleti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等發表了研究成果,已被SCI期刊正面引用200次以上,建立的生烴動力學模型、運用的計算方法和研究思路已經被中國、德國、美國等科學家廣泛採納。

在頁岩氣儲層表征和富集機理研究方面:研究了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岩微體古生物化石的富集特征,揭示了不同門類微體化石自體微孔隙的特征和差異性,建立了定性和定量評價指標﹔揭示了微體古生物對生烴母質的貢獻,量化了以放射虫為代表的微體化石對頁岩孔隙結構的影響,建立了與有機質共生的放射虫微觀孔隙結構模型,証實大量發育的微體古生物可顯著提高頁岩孔隙體積,改善頁岩氣儲集空間﹔開展了原位地質條件約束下從未成熟到過成熟全系列成岩成烴演化熱模擬實驗,深入探討了富有機質頁岩微納米孔隙結構形成與演化過程及機理﹔系統揭示了上揚子區海相頁岩物性特征對甲烷吸附能力的影響規律,對比研究我國南方、北美和歐洲主要富有機質頁岩的甲烷吸附能力,探討了深層—超深層頁岩原位地質條件對含氣性的控制機理,為深入研究頁岩非均質性和儲層地質條件對含氣性的影響與控制提供了理論支撐。先后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Fuel》、《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發表了研究成果。已被著名油氣地球化學家、《AAPG Bulletin》主編Barry Katz,著名油氣地質學家、德國工程院院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編Ralf Littke,著名油氣工程專家、《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主編David Wood等正面引用200次以上,本領域2篇論文入選ESI-1%高被引論文。

在頁岩氣儲層改造方面:開展了高溫高壓條件下超臨界CO2及其水、鹽溶液的浸泡對頁岩力學性質和滲流特性的影響,揭示了低黏土礦物含量的海相頁岩在不同壓裂液中浸泡后力學性質的變化規律﹔開展了非常規儲層改造被動(誘發)地震的正反演和水力壓裂裂縫網絡監測理論與技術研究,實現了矩張量震源在復雜各向異性介質中的波場模擬,深入研究了波形疊加定位法在多尺度震源定位問題的應用性,提出了基於重復性測試的優化算法參數調節流程,驗証了差分進化算法應用於震源定位的高效性,基於室內頁岩壓裂實驗研究了水力壓裂聲發射信號特征及裂縫發育的過程。分別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Energy and Fuels》、《Energy》以及工程地質領域著名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等發表了研究成果,已被SCI期刊正面引用300次以上,本領域3篇論文入選ESI-1%高被引論文。

累累碩果 積極影響正當時

譚靜強教授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肯定,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成果發表與引用方面:已在國內外地球科學領域主流期刊發表論文58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國際SCI論文31篇)﹔其所發表的論文獲得了地球科學同行的高度關注,5年內單篇最高SCI引用165次(Google scholar統計207次),5篇論文入選ESI-1%高被引用論文﹔2019年7月獲邀為地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IF=16.7)撰寫論文﹔2020年1月獲邀為能源與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25) 撰寫論文(中南大學地球科學領域首次在IF>15的頂級期刊發文)。

在期刊服務方面:自回國工作以來,譚靜強教授先后獲邀擔任《頁岩氣理論系列叢書》和《非常規油氣》編委﹔2019年6月獲邀擔任專業領域著名國際SCI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中國南方下古生界頁岩氣專輯《Early Paleozoic over—mature marine shale gas systems in South China: 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enrichment mechanism, and resource potential》執行主編﹔2019年7月獲邀擔任Elsevier國際期刊《Energy Geoscience》副主編﹔2019年9月獲邀加入《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編委會,擔任副主編。曾任專業領域知名國際SCI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副主編、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專輯編委﹔先后擔任AAPG Bulletin,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Fu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等40多個地球科學期刊審稿人,6次被授予杰出審稿人稱號。

在推動學科發展和學術交流方面:譚靜強教授先后獲邀擔任中國科學院頁岩氣戰略先導專項評審專家、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構造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湖南頁岩氣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2018年主辦了頁岩氣國際研討會(湖南),近2年先后在中國地質學會年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年會、第五屆非常規油氣地質評價學術研討會、致密油和泥頁岩油勘探新進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AAAPG等做特邀報告、大會報告、主題報告10余次。,譚靜強教授2019年代表中南大學牽頭承辦了陳嘉庚科學獎系列會議,1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與會。

在團隊建設與國內外合作方面:建成了當前我國地球科學領域最為國際化的研究團隊之一,團隊成員包括德國籍兼職院士1人、美國籍全職教授1人(中南大學傳統理工科極少數非華裔美籍全職教授)、英國籍全日制博士1人(中南大學第1位來自發達國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聘國內外博士后3人,招收國內外研究生25人﹔與澳大利亞、德國、英國、美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合作關系。

在院系建設服務方面:積極投身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及教改項目,先后承擔專業必修課2門、選修課1門,承擔研究生課程1門,承擔省級研究生教改項目1項和校級本科生全英文課程建設項目1項﹔積極參與院系建設公共服務,2019年3月擔任地質資源系主任,2019年6月擔任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黨委委員。自擔任地質資源系主任以來,本系已在高水平論文發表、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