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八十四)
麻駿武:滿腔熱血科技報國,逐夢生豬種業強國
2021年05月11日14:05  來源:中國僑聯

中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但不是養豬強國,優良商業種豬仍長期依賴進口。麻駿武同志懷揣著為中國生豬種業崛起的夢想,從愛爾蘭、法國和美國留學回國后,扎根江西老區,用一腔熱血踐行科技報國、勇攀豬遺傳改良科技高峰的人生目標。他面向國家養豬業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與課題組成員一起解決豬育種重大科學問題和突破關鍵技術,取得的系列成果推動了我國豬遺傳育種領域的科技進步,累計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研發出多項豬分子育種新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

刻苦求學,載譽而歸

麻駿武,江西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國圖盧茲第三大學博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豬遺傳改良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973前期專項、973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各1項,作為學術骨干先后參與973、國家生豬產業體系、科技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余項。累計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包括SCI論文5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PLoS Genetics、BMC Genomics、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Meat Science等國際知名SCI源刊物上發表論文19篇,被引用350多次,h指數13。發表國際會議論文4篇,本人及指導的研究生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報告並獲優秀論文獎和優秀牆報獎。分別於2005年和2015年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曾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江西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申請豬經濟性狀分子育種技術國家發明專利6項,其中4項已獲授權,相關成果轉化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生豬種業的科技進步。先后入選江西農業大學 “未來之星”、江西省青年科學家培養對象(井岡之星)、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現為中國農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理事、江西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事。

研究成果助我國豬肉提升核心競爭力

針對長期困擾國內外養豬業的PSE肉問題,麻駿武教授成功解析杜洛克商業種豬及其雜交商品豬PSE肉形成的分子機理,實現我國在家豬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機制解析方面首個重大突破。

豬肉品質關乎養豬業的核心競爭力。現代養豬生產最常見的肉品質問題是瘦肉型豬頻發PSE肉(俗稱“水豬肉”)現象。這種肉的品質低劣,呈現色澤蒼白、質地鬆弛、易滲水、易變質,給養豬業和肉加工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僅中國每年損失就超過200億元。該問題困擾全球養豬業半個多世紀,依然沒有被妥善解決。為探究PSE肉的遺傳成因,麻駿武同志帶領肉質研究小組先后對三個實驗群體總共近2700頭豬進行了屠宰及肉樣測定。曾為測定其中1500多頭豬宰后不同時間點(0-24小時)肌肉理化特性的變化而多次在屠宰場通宵工作。通過積累大量可靠表型數據以及採用最先進的遺傳學分析方法,最終成功發現了導致我國瘦肉型商品豬產生PSE肉的主效基因及其因果突變位點。該不利基因突變會導致豬肉水分流失增加30%以上,而且主要存在於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杜洛克商業種豬及其育成系(包括PIC跨國種豬公司的育成系白色杜洛克和中國育成系蘇太豬)中,因此該基因具有很大的潛在育種價值。它是我國鑒定到的首個豬重要經濟性狀主效基因,也是國際豬遺傳育種領域近十年新發現的唯一一個豬肉質性狀主效基因。該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遺傳學期刊PLoS Genetics(2014, 10:e1004710)。這是我國豬遺傳育種領域第2篇發表於該刊物的論文,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閱讀或下載超過6850次,被引40次,包括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Michel Georges的一篇Nature Genetics Review綜述論文(2019, 20:135-156)和法國農科院Brigitte Picard教授的一篇Meat Science綜述文章(2015, 109:18-26)引用。在此基礎上創建了減少PSE肉發生率的分子育種新技術,在國內多家豬育種領軍企業中得到應用,淘汰易產生PSE肉的種豬,產生良好經濟效益。

近期麻駿武教授又鑒別到我國主流商品豬(杜長大三元雜交豬)中其他一些PSE肉發生易感位點及候選基因,並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原先僅存在於漢普夏豬種中有害的酸肉基因(RN─)突變已滲入到杜洛克、大白和長白商業品種中,且該基因變異的滲入極可能發生在國內企業引種之前。該研究發現提示國內外種豬公司應擴大RN─突變檢測品種范圍,避免經濟損失。相關成果發表在食品及動物科學學科排名第一的刊物Genet Sel Evol (2019, 51:46)上,目前下載閱讀超1250次,被引1次。

發掘地方優良基因,帶動我國豬種進步

面向中國地方豬開發利用亟待解決的難題,麻駿武教授率先發掘地方豬生長性能及脂肪沉積性狀的獨特的優良基因,為提高地方豬選育、促進其雜種優勢利用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中國太湖豬(包括二花臉豬、梅山豬等)作為高繁殖力的遺傳資源,被國內外養豬業廣泛應用於提高豬種的繁殖力。然而,相較西方商業品種,太湖豬具有體型小、生長速度緩慢、瘦肉率低、背膘厚等缺點,限制了其雜交利用。為了弄清利用二花臉豬作為雜交親本的遺傳優勢,麻駿武教授通過對二花臉與杜洛克雜交的F2資源群體遺傳分析,定位了大量與生長、胴體及肉質相關的數量性狀位點(QTL),並意外地發現其中影響生長性能和體長效應最大的QTL的有利等位基因來源於二花臉豬,還進一步証實該有利等位基因分布於多個地方豬種,但未見於西方商業豬種。相關成果發表在Anim Genet (2009, 40:637-647﹔被他人引用53次)、Genet Sel Evol (2015, 47:17)等刊物上。在此基礎上,研發了生長性狀的主效SNP標記育種技術,成果轉化,顯著提高了二花臉等地方豬雜交優勢利用效果,產生了可觀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他還發現了中外豬種的X染色體重組率異常情況,成果發表在BMC genomics(2010,11:159),被Nature Genetics、Genome Reaserch、PNAS等高影響力期刊文章引用10次﹔再精細定位該染色體上的QTL,鑒別了分別與背膘厚和肌內脂肪含量緊密相關的分子標記(BMC genet,2013,14:46),以此開發出相應的分子育種技術,為改良中外雜交豬的背膘厚和肌內脂肪含量提供了有效的育種手段。

心系人民,培育良種豬

面對百姓豬肉消費特點,麻駿武教授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國優秀地方豬種——萊蕪豬、二花臉豬和巴馬香豬的肉質性狀種質特性,並採用國際先進技術系統揭示了影響這些品種肉質性狀的遺傳學基礎。

中國擁有豐富的地方豬種資源,不少品種以肉質優良著稱。然而許多地方品種的肉質特性以前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其優良特性產生的遺傳學基礎還不清楚。麻駿武同志與研究生一起系統測定了萊蕪豬322個個體、二花臉豬330個個體和巴馬香豬330多個個體的60多項肉質指標。這是目前為止我國開展的測定規模最大、最系統的中國地方豬種優良種質資源評估。通過品種間比較分析,明確了地方品種各自表現突出的肉質性狀,包括一些營養指標,如與人類痛風密切相關的肉中嘌呤含量。該成果發表在肉品科學領域權威期刊Meat Science (2018,143:81-86)上,被引4次。在完成種質資源評估的基礎上,課題組應用先進的分子遺傳學技術,對中國地方豬種優良種質特性產生的遺傳學基礎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影響二花臉豬肌肉高系水力的基因組位點(Genet Sel Evol,2015,47:44)和萊蕪豬高肌內脂肪沉積能力的基因組位點(Mamm Genom,2015,26:181-190),為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良肉質良種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開展了豬基因組全序列水平上檢測與肉口感指標強關聯的突變位點,成果發表在Meat Science (2018, 146:160-167)上。

助力我國警犬DNA良種保純與繁育

作為江西農業大學重點實驗室研究骨干之一,麻駿武教授協助公安部南昌市警犬基地首創了警犬DNA良種保純與繁育技術,建立了我國7個警用犬品種和16個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犬品種DNA資源庫和綜合信息數據庫,開發了技術水平明顯優於國外同類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犬DNA親權鑒定試劑盒,打破了該項技術國外壟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公安部科學技術二等獎。

以身作則,教書育人

麻駿武教授在投入科研工作的同時,還認真履行一名教師的職責,真誠熱愛教育事業,在教書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麻駿武教授長期承擔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本科生基礎課《動物生物化學》,以及碩士研究生基礎課《現代動物生物化學》和專業課《現代動物遺傳育種研究進展》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優良,受到學生的好評,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課程教學。作為研究生導師,指導或協助指導碩士畢業生8人、博士畢業生5人。所指導的研究生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報告6人次,曾獲國家獎學金、國際動物遺傳大會優秀牆報獎、吳常信動物遺傳育種優秀論文獎、江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江西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江西農業大學優秀學位論文等多項獎勵。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