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林有聲:從小山村走出來的將軍
2021年05月06日16:32  來源:福僑世界總網

編者按: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全省開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之際,由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指導,福建省僑聯主辦,各設區市僑聯等協辦,聯合推出“追夢中華 學僑史 憶僑杰”專題宣傳。報道百名閩籍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代表(或事件)與祖(籍)國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百年歷程,投身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展現敢拼會拼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華僑精神,進一步凝聚實現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磅礡福建僑界力量。

林有聲,福建同安人,馬來西亞僑生。1920年9月出生,1938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師參謀長,軍委作戰部作戰處第二副處長,師長,軍副參謀長、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等職。

1 魂系危亡 讀書救國

林有聲

廈門同安縣民安裡蓮塘保烏營寨西麓的店頭村,是一個不足百人的小山村。山高水缺,靠山但村后的山權林權卻是幾裡外的大村庄所有﹔村前基本是“望天田”。早年,盜匪橫行,野獸出沒。

1927年,在馬來西亞謀生的林有聲的父親林現民,把全家接到海外避匪患求溫飽。7歲的林有聲到同鄉會辦的馬六甲培風學校上學,親身經歷了華僑飽受歧視屈辱,他和同學向往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林有聲永遠不會忘記培風中學歷史老師上的一堂歷史課。老師把一張中國地圖挂在黑板上。中國像是一片桑葉,一條戴著紅徽軍帽的毛虫正爬在桑葉上貪婪凶殘地啃吃,東北邊的好大一塊已被它吃掉了。老師滿含期望地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學們,你們要好好讀書,長大了要用你們的知識去喚醒民眾,拯救祖國的危亡!”這段話,烙印在了林有聲的心上。

1936年夏,他回國進入集美中學求學。然而,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9月3日,日機日艦掩襲廈門,集美危急。9月10日,日軍佔領廈門。10月13日,集美中學內遷安溪。林有聲參加集美學校“抗敵后援會”“戰時青年后方服務團”及下屬的“軍事訓練隊”,參加演講、歌詠、演劇、晨呼等抗日救國宣傳。

一天,林有聲去一家小書店尋找抗日宣傳材料,突然發現一本小冊子,上面介紹了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前線與日寇浴血奮戰的情況,還登載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在全國招生的消息和八路軍辦事處、通訊處地址。他如獲至寶,立即買回來,如飢似渴地讀了一遍又一遍。對比國民黨喪權辱國、腐敗無能,他更相信共產黨、八路軍才是中華民族希望之所在。他下定決心:“延安是抗戰的聖地,要上前線,就要去延安!”

2 奔赴延安 浴血驅寇

1938年林有聲(右一)與同學奔赴延安時在廣州合影

1937年寒假,同學們紛紛離校回家,留校的隻剩下五六十人,大都是海外僑生。林有聲、陳耕國、李金發、林步梯4個馬來西亞僑生,1個印尼僑生、1個菲律賓僑生、內地學生劉兩全共7人,經多次商議,決定由廈門乘船赴香港,再轉廣州,去找八路軍通訊處,請求幫助他們北上抗戰。同時,大家立即寫家信,以需要下學期學費為由,讓家裡寄錢來作北上路費。錢到后,他們提出回家的申請,不顧學校的勸阻,開了轉學証書,於1938年初,踏上新的征程。

在廣州東山百子路八路軍通訊處,他們遭到婉拒,理由是“年齡尚小”。屋破偏逢連天雨,他們有人病倒了,林有聲得了瘧疾,最后堅持北上的剩下4人。這時,他們遇到菲律賓僑生王寄生,第三次到通訊處要求去延安。這次,他們堅定的意志感動了接待同志,終於得到奔赴延安的介紹信。

時值1938年金秋,林有聲一行4人經半年多的艱苦跋涉,志同道合的5個南洋僑生終於一起從東南沿海來到了令多少熱血青年向往的聖地延安。他們滿懷信心,充滿希望地去迎接戰斗生活。

林有聲進入抗大一分校不久,分校東渡黃河,越過同蒲鐵路,搬到敵后根據地。1939年9月,他正式調到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129師,分配到師部隊訓科當防化干事﹔第二年調到385旅當參謀,實現了上前線抗日寇的真正願望。在太行山,林有聲一直在129師385旅,先后參加過百團大戰,北晉、刑沙戰役。

為了粉碎日寇的“掃蕩”,有些部隊曾化整為零,林有聲也曾經當過武工隊員,端上刀槍在日偽心臟和敵人進行過殊死的搏斗,曾負傷2次。1943年鬼子進行“大掃蕩”時,他在襄桓村帶領一組民兵打游擊,牽制敵人。

有一天,游擊隊來到村子發現,30多名老人和小孩都被鬼子綁在一座廟裡的柱子上,用軍刀殘忍地殺害,現場慘不忍睹。在河北瓷縣碼頭鎮,武工隊與小股鬼子打了一仗,俘虜了2個偽軍。在山西祁縣,那裡八路軍有一個獨立營,打游擊戰非常厲害,神出鬼沒打得鬼子聞風喪膽。他與戰士們戰斗、生活了一個月,將獨立營的作戰經驗及時總結,並迅速在部隊推廣。

在劉鄧指揮下,林有聲參加了浴血太行驅日寇、挺進大別山逐鹿中原、渡過長江直搗蔣家王朝、進軍大西南解放全中國的戰斗,從小干事成長為團首長、師副參謀長。

3 抗美援朝 發明坑道戰術

林有聲(左一)在上甘嶺

朝鮮戰爭爆發后,林有聲所部奉命入朝作戰。當時他任志願軍第12軍第31師(轄第91、92、93團)參謀長。美軍的武器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武裝到牙齒”,這是一場嶄新的戰爭。

12軍31師在1951年11月入朝,駐扎於上甘嶺邊的金城。到了那兒后,林有聲作為參謀長,首先要考慮戰術。他叫來兩個戰士談話。戰士告訴他:“我們不怕死,你要想辦法能讓我們和敵人見到面,大家真刀真槍地拼!”於是,在山裡挖坑道的想法就在大家的商議下產生了。

上甘嶺戰役中的坑道戰術

但到真正動手挖掘時,問題又來了。金城作戰區域的山都是石頭山,比挖土山要困難許多。幸運的是,在入朝之前,該師的任務就是在四川修建一條鐵路,遇到石頭山需要打通,所以有爆破經驗。

經過5個多月的努力,一座大山終於被他們“啃”了下來。整個山體打通了大大小小難以計數的坑道,交通溝挖了1萬多米,裡面相互連接,山后通到山前,可互相支援,甚至連馬匹都可以通過。

但在近距離戰斗中,12軍裝備不如美軍。美軍有數量眾多的“巴頓式”坦克。12軍唯一能對付坦克的就是射程隻有100米的90式火箭筒。林有聲針對美軍坦克主要在大山之間的平地活動的特點,在平地上設計了一個網狀陣地,在這裡挖出了如一張蜘蛛網一樣的由很多條坑道組成的陣地,在坑道裡又事先儲存了火箭筒彈藥。12軍火箭筒手在網狀陣地坑道口近距離攻擊坦克,坦克因為視點的原因,遠距離的物體能觀察到,而眼皮底下則觀察不到,就成了火箭筒手的獵物。

1952年6月12日,美軍24輛坦克浩浩蕩蕩開過來了,31師2個火箭筒手打了1個多小時,就擊毀敵人7輛坦克,並俘虜美軍2個駕駛員和1個連長。

31師通過一系列實戰,坑道戰術在戰場上的名聲響了起來,很多兄弟師都來觀戰取經。但也有質疑的聲音。兵團司令員王近山還到師部專題調研。林有聲奉師長命令准備了一份匯報提綱並由他接待。

見了面正准備匯報,王近山先開了口:“你隻要回答我一個問題,戰場上戰士們最關心什麼問題?”林有聲愣了一下:“在戰場上,戰士最關心的應該是生死問題。”

王近山未置可否,又接著問:“你們修了很多坑道,裡面寬敞又干淨,如果一打仗,誰都不願意出來怎麼辦?”

林有聲知道他在關注坑道戰術是否可行,回答說:“我們帶著光榮的使命來這裡,大家都非常興奮,都想立功,都想打仗,至今也沒有出現過戰士不願意出來打仗的事情。”

王金山聽了點了點頭。后來,志願軍在山勢險峻的高地開始用坑道戰術打防御戰,因為從山上往下打佔有很大優勢。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甘嶺戰役。

1952年11月1日,12軍31師奉命前往上甘嶺接替15軍45師守御,先到的91團接守597.9高地。當晚,91團就收復了陣地。接下來4天,美7師、187空降團,韓2師、3師一起來攻打這裡,每天300余門大炮、27輛坦克、40余架飛機發瘋地傾瀉20萬—30萬枚炮彈、炸彈。這是朝鮮戰爭中單位面積火力密度的最高紀錄。

上甘嶺是方圓不到4平方公裡的2個小山頭,雙方先后投入兵力達10萬之眾,43個晝夜的拉鋸戰,山頭被炮火削低2米,化成1米多厚的粉末,沖鋒槍、卡賓槍、轉盤機槍進灰了都打不了了,戰士們從坑道裡面出來扔手榴彈、爆破筒。美軍每次用1個排或1個連進攻,照明彈始終照耀著飄落雪花的上甘嶺,一天要沖鋒八九次,美第7師傷亡達2000人。美軍哀嘆原子彈也消滅不了志願軍。

12軍的戰術仍是坑道戰術和小兵群戰術。91團上前線時隻提出2個要求:一是要了1000個麻袋,用來裝土做工事﹔二是要了1000個新兵。他們從山頂居高臨下挖坑道,在每天的戰斗中,實際上隻用1個連防守,而這一個連又分成9個梯隊,輪流到坑道前作戰,這就是坑道戰術和小兵群戰術。4天之后,597.9高地就基本守住了,敵人漸漸失去信心,1個多月后就基本不來攻打了。

戰后林有聲感慨:坑道戰雖然在上甘嶺戰役起到作用,但勝利都是那些奮斗在一線的英雄換回來的。“他們個個都是英雄,戰斗到了倒下的最后一刻,被敵人包圍,他們從來不給自己生的機會,而是選擇與敵人同歸於盡。”“我記得的英雄就有很多,91團的王萬成和朱友光,在最后一刻每個人手拿2個爆破筒沖向了敵人,壯烈犧牲﹔92團的曾平章,剩下他1個還守住陣地,最后壯烈犧牲﹔93團楊國良,102團劉保成......”12軍共有4500多名將士的鮮血洒在上甘嶺。

4 華僑將軍 終生無悔

林有聲

隨著改革開放,林有聲終於和闊別數十年而遠在馬來西亞的家人相見了。他的弟妹們的孩子——幾個風華正茂、有著高等學歷的華僑后代,也回祖國來探望他,總要問:你有自己的洋房嗎?有汽車嗎?拿高薪嗎?然后提出一個問題:“你在國內經歷了這麼多危險,吃了這麼多苦,不后悔嗎?”

林有聲想,這也難怪,他們沒有經歷過舊中國災難的歲月,也未品嘗過華僑流落國外當三等公民的屈辱,他們並不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不在享受與金錢。於是嚴肅地回答他們:

“我參加了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侵略的戰爭,打敗了蔣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國,扑滅了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燃起的侵略戰火,保衛了祖國的安全和東方的和平,我的生活很有意義,終生無悔!”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