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雷州半島話桑麻(我的僑鄉·我的家(20))
記者  張稚丹
2021年04月28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雷州半島多彩的土地。
  黃余武攝

“我老板答應的事,隻一件做到了,就是兩輪車換成了四輪。”快人快語的曹桂芬笑道。

她好像忘了自家住進了三層小樓。一層大客廳裡,櫃式空調、擺著好茶好酒的多寶格、寬大舒適的木沙發,茶幾上的功夫茶……她“老板”李敏很沉穩地坐在一邊。

1978年底,正上幼兒園的曹桂芬從越南回來,過河時水沒到脖子,“拽著我哥背的籮筐,差點被沖走”。

上世紀90年代,農場職工開始承包土地,她和親戚雇車隊開四天四夜到北京賣菠蘿。顧客說:“便宜點吧,你又不差這一塊錢。”她說:“我差好多塊錢,所以才來北京。”在北京,她與廣西玉林人李敏相識相愛。李敏1993年就到處闖蕩,日本沒去成,就開始做小生意,1996年早早用上了電腦。生二胎后求安定,兩人回到農場。大專學歷的李敏,現在是紅星農場菠蘿產業園區黨支部書記兼經理。

辟蠻荒為糧倉

紅星農場在廣東省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縣。向北依次是雷州市(原海康縣)、遂溪縣,這也是古代雷州一州三縣的格局。在海外華僑華人心目中,雷州是個大概念,過去湛江屬雷州管,如今雷州半島都屬湛江管。

有別於珠三角經濟區蓬勃的制造業、科技研發和現代服務業,地處粵西的雷州半島主打特色農業。

在雷州半島,大片鮮潤的紅土地,把縣道、鄉道都染成了紅色,與深綠色的農作物、半空中凹著立體造型的雲,一起構成讓人眼睛無法移開的美景。

歷史上的雷州除了多雷暴,還是蠻荒之地。《隋書·地理志》稱:“自嶺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卑濕,皆多瘴癘,人尤夭折……盡力農事,刻木以為符契……諸僚皆然。”在被貶謫至此的蘇轍筆下,雷州“陸水奔馳,霧雨蒸濕……出有踐蛇茹蠱之憂,處有陽淫陰伏之病。”

自南宋起,雷州知軍事何庾、戴之邵先后率雷州百姓挖渠筑堤,堤防海潮,渠送水解旱,同時用淡水沖刷鹽鹼化的農田。巨大的溝渠網絡,最終造就了東西洋22萬畝良田的“雷州糧倉”。

漢代,徐聞港商賈雲集,官辦商船從這裡起航,攜帶黃金雜繒,換回明珠碧琉璃。隋唐時期,口岸東移至廣州、泉州。雷州人或因生活所迫,或因戰亂,沿祖輩南洋經商的水道背井離鄉,越南、馬來西亞……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雷州半島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有20萬左右。

從海外歸故鄉

新中國成立后,大批華僑回流雷州半島。

現屬廣墾糖業集團的豐收公司位於雷州市,前身為收獲農場和南光農場。公司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彭達皓告訴記者,雷州半島接收安置歸僑有三個高峰,分別是上世紀50年代的馬來西亞歸僑、60年代的印尼歸僑和70年代的越南歸僑,豐收公司接待安置越南歸僑約1000人。為解決他們的工作生活問題,農場用自籌加聯合國難民署援助的資金,建起年產5萬噸的菠蘿罐頭廠。無論是台風受災補助還是危房改造,公司都是歸僑優先。目前,所有歸僑都參加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現了生有所養、老有所依、失有所濟、傷有所保。

第七屆全國僑聯委員、豐收公司僑聯會原主席何偉粼對農場歷史非常熟悉。1951年,面對橡膠封鎖,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一定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決定,解放海南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轉為林業部隊,在雷州建起代號為0110、0111等的墾殖場,開荒種橡膠,並開始接待安置歸國華僑。之后經歷了國營農場、建設兵團及恢復國營農場建制各階段。

何偉粼高中畢業后進農場工作,如今已退休,兩個女兒在深圳。

目前,湛江地區共接收安置歸僑12041人,其中農墾系統接近8000人,主要安置在雷州半島的十幾個農場裡,地方接收4000多人,安置在地處雷州市的奮勇華僑農場。

雷州市委辦公室原副主任呂金文至今還保存著1940年生於馬來西亞的出生紙。他父親是制膠工人,1953年響應國家號召到雷州種橡膠,砍竹搭房,泥糊籬笆為牆。適齡兒童就近讀書,考上龍門中學的呂金文還獲得助學金。在部隊服役后,呂金文回到海康工作。如今生活安逸。

呂金文說,國家能生產合成橡膠后,不再需要那麼多橡膠樹,加上橡膠樹產值低、易被台風刮斷,現在種的多是甘蔗、菠蘿、香蕉,還有劍麻、桑樹。

以勤勞創美好

12歲的黃秀文從越南回來正趕上中秋。農場殺豬發月餅,全家住進磚瓦房,父母有了工作,他插班讀書,“很溫暖的”。現在他包了50畝地種甘蔗,日常管理全機械化,隻有砍甘蔗要人工。因為要留一截明年再生,用機械,留多了浪費,留少了會把泥土帶進機器。

越南歸僑凌亞水比較腼腆,聽人說,他種的甘蔗平均畝產7.5噸,一個榨季純收入8萬多元,家裡蓋起小洋樓、添了小汽車,曾榮獲廣墾糖業集團公司“優秀黨員”。見到記者,他只是低頭抿嘴笑。記者好奇為什麼他的產量高?原來除了管理用心,他還按照土壤檢測結果試用藥肥。他哥哥凌欽龍也是好樣的,作為豐收公司甘蔗基地公司生產辦主任,管著近1.5萬畝的甘蔗地,去年盈利360萬元。

黃俊祿臉上有風吹日晒的痕跡,眼神專注。他11歲從越南回來,被分到潮汕。那裡人多地少,跑去深圳打工掙了幾萬塊,自己做生意又虧掉了。1996年來紅星農場投奔舅舅,包了30畝地。

“你不懂技術吧?”“不難,勤問,勤學。”

為保証制糖,承包地的80%要種甘蔗。頭腦靈活的黃俊祿就到其他農場包地種菠蘿,現在規模達到六七百畝。掙到100萬元時他開始買房,現在房子已買到徐聞和佛山。

菠蘿自然成熟在6月,一般清明前就開始採摘。新一季菠蘿10月后休眠,將近兩年才能收獲。

看到鳳梨比本地菠蘿收益更高,黃俊祿又種了400畝鳳梨。鳳梨需要催花3次,從太陽下山到夜裡一兩點,隔天一催。現在的他,背著120萬元房貸和60萬元種地投入,“如果來年平平安安,沒寒潮凍壞花,我就翻過來啦”。

曹桂芬家客廳還坐著臉帶笑容的印尼歸僑余連水。1961年回國時她才1歲,高中畢業后在農場工作:割膠、幼兒園、澱粉廠、畜牧公司……靠勞動攢了20萬元,蓋起了小樓。

有些矜持的何亞貴1938年生於印尼,1959年自願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在廣東中山上培訓班學開拖拉機時,認識了如今的愛人。1960年來到紅星,現在退休金有2000多元,“回來好,好在生活有保障”。余連水插話說,在印尼,不工作就沒有錢,她留在印尼的姐姐就是這樣。

李敏和紅星農場人事科長彭定寶帶我們去看農場自營的3000畝優質菠蘿生產基地、菠蘿品種園、給蘇聯時期舊屋穿衣戴帽的特色民宿以及保存歷史遺跡的軍墾文化展、知青園。農場正謀劃建立包括飲食廣場、水上樂園(垂釣、游泳、劃艇、漂流)在內的主題公園,兼顧農業觀光、四季奇異瓜果採摘、科普教育與戶外拓展體驗,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

雷州半島在中國大陸最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遙遙相望。去年9月26日,徐聞港區南山作業區客貨滾裝碼頭(綜合交通樞紐中心項目)開港運營,粵瓊兩地海上航程縮短一半,互聯僅需1小時。人們憧憬著: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能給雷州半島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