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陳原道:浩氣凌雲挽狂瀾
2021年04月25日13:39  來源:中國僑聯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之一,這其中也有一群僑界共產黨員。他們中有的是世界一流名校的學界翹楚,有的在莫斯科經受洗禮鍛造成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有的流亡海外不懈探尋救國良方和救民道路,有的懷揣愛國情懷遠渡重洋尋找理想的真諦。

陳原道(1902-1933)

陳原道,又名伯康,安徽巢縣人。1919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6月,出席第七次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被黨組織選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3月回國,先后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秘書長、河南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河北臨時省委組織部長等職。1931年4月,因順直黨組織遭到破壞被捕。1932年,經組織營救出獄,后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會黨團書記。1933年1月,在上海被捕,解來南京﹔4月,犧牲於雨花台。

 

視頻摘自《雨花魂》片段

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偉大壯烈的革命斗爭史上,無數仁人志士和黨的優秀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富強,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34年1月22日,時任蘇區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代表大會開幕詞》中說:“黃公略、趙博生、韋拔群、惲代英,蔡和森、鄧中夏、陳原道……他們在前線上、在各方面的戰線上,在敵人的槍彈和屠刀下光榮地犧牲了。我提議我們靜默三分鐘,向這些同志表示我的哀悼和敬仰。”

陳原道是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閃耀著光輝。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黨的事業建立了不朽功績,光耀千秋。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勵后人不斷奮進,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01

陳原道,1902年出生於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青崗鄉的一個世代務農的貧苦家庭。他天資聰穎,學習極為用心。1919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簡稱二農)。

陳原道在蕪湖農校時使用的名片

當陳原道走出農村來到學校,他就投入到如飢似渴的學習當中。他各門功課優秀,尤其擅長作文,把自己的人生志向與憂國憂民之情抒發在自己的作文之中。《重農說》提出“農為立國之本”,隻有農業發展了,工業、商業才能發展,國家才能富強。“苟農業昌盛,其出產也亦必豐饒。為工者繼之以制造,則工業因之而發展矣。工業發展,而為商業又繼之以運輸,則商業亦因之而擴張矣。工業發展,商業擴張,則國家經濟,無虧乏之憂,創設學校何難之有?學校林立,教育普及,也亦必矣。國家不期強而自強,人民不期富而自富矣”。《顧亭林先生謂天下興亡、匹夫與有責焉論》中寫道:“苟人人效先生格言之訓,圖國家富強之方,政府籌劃於上,人民盡力於下,外侮不來則自守,敵兵前至則悍御。如是國家不期鞏固而自鞏固,人民不期幸福而自幸福矣。又何患國貧不富,國弱不強哉?”這些文章無一不是表達了陳原道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偉大抱負。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席卷全國,也影響到了蕪湖,陳原道對五四時期的進步思想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並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他經常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尤其是李大釗介紹十月革命和勞農專政的文章。就在此時,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惲代英、蕭楚女來到學校講學,宣傳新思潮。尤其是惲代英,五四前后寫下了大量文章,宣傳反帝反封建,鼓吹社會主義思潮,並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惲代英極富口才,演講的鼓動性、戰斗性很強。陳原道每次都是靜靜地聽著,從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

陳原道在蕪湖二農的惲代英講演記錄

1924年春,陳原道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他帶領學生走上街頭,抵制日貨,領導學生參加蕪湖黃包車工人反對軍閥統治和抗租抗稅的斗爭,把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會,一面研究馬克思主義,一面和其他同志一起領導蕪湖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他一直站在運動的前列,表現出極大的愛國革命熱情和組織才能。他先后擔任二農學生會主席、蕪湖學聯會及安徽省學聯會負責人,在同學中享有很高的威信。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陳原道以蕪湖工會、學生聯合會、教員聯合會為基礎,聯合其他各界人民團體和進步人士,成立“蕪湖各界五卅慘案后援會”,組織游行示威,嚴厲聲討帝國主義的罪行。這一年,陳原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陳原道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第七次全國學生代表大會。

1925年6月28日,陳原道參加第七屆全國學生聯合會代表大會出席証

02

由於在革命斗爭的出色表現,陳原道於1925年10月被黨組織選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和張聞天、王稼祥、伍修權等是同期同學。莫斯科中山大學俄文全稱“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是蘇聯在孫中山去世后為紀念他而開辦的,目的是為中國培養政治骨干和理論人才。中山大學成立后,赴俄留學立即成為一種時尚。對於中國的革命者來說,新誕生的蘇維埃政權已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聖地與燈塔。陳原道等一批青年是由上海乘船抵達海參崴,再乘火車輾轉到達莫斯科。船抵海參崴時,青年們十分激動,總算到了久已盼望的無產階級的故鄉!當大家看到海岸邊一對對穿著大衣整齊操練的蘇聯士兵時,都不約而同擠到岸邊,用敬佩的目光注視著這些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當時就有同學感慨地說:“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像紅軍戰士一樣,拿著槍杆解放我們苦難的祖國啊!”下了船之后換乘第三國際早已准備好的火車去莫斯科。火車日夜行駛在西伯利亞的原野森林之中,在經過貝加爾湖時,看到那一眼望不到的湖面時,不知哪位同學喊了一聲:“這就是蘇武牧羊的北海呀!”接著一位同學帶頭,大家跟著唱起了悲壯的蘇武牧羊歌:“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有笳聲,入耳痛心酸……”,這首歌表達了留蘇學子在異國他鄉眷戀祖國的赤誠之情,表達了陳原道等有志青年們救國救民的宏願。火車越過烏拉爾山脈后,即入蘇聯歐洲境內。前后經過十幾天的旅程抵達莫斯科。莫斯科中山大學是一所為中國革命培養干部、特別是政治工作干部的學校。與其他大學性質不同,學習期限一般定為兩年即結束畢業,如果國內革命形勢需要,則隨時可以讓學生提前結束學業回國。如有特殊需要,學生也可在兩年后留下工作或繼續進修。中山大學的課程,有政治學、經濟學、東方革命史、西方革命史、蘇維埃建設、唯物史觀等等。有些課程是由斯大林或校領導親自授課,有些課程則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在莫斯科參觀,如制鐵廠、煉鋼廠、紡織廠、十月革命博物館、列寧博物館等,讓學員切身感受蘇維埃建設的成就。陳原道十分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一到中山大學,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首先,俄語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口。對於初學俄語的人來說,語言這道關卡並不容易過。但他毫不畏難,以驚人的毅力攻克了俄語關。在練習俄文發音時,他對俄文三十三個字母的每一讀音都不厭其煩地勤學苦練。為了發好俄語中特有的卷舌音,他常在口中含水反復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不長的時間裡,他就能用俄語進行對話了。語言障礙解除之后,他更加地勤奮學習。星期天,緊張學習了一周的同學有時會結伴外出,去游覽莫斯科美麗的風光,走的時候陳原道在宿舍內看書,回來的時候他還一動不動在看書。他孜孜不倦,大量地研讀了《資本論》《國家與革命》《聯共(布)黨史》等著作,讀書的同時聯系中國的實際問題進行思考。他平時不愛說話,不愛出去游玩,但開會發言時特別積極,侃侃而談,而且條理清晰,內容充實。由於他勤奮好學,各科成績優異,因而與沈澤民、楊放之、王稼祥等青年一道,被學校批准特任俄語課堂的翻譯。陳原道為第九班的俄語翻譯。陳原道的刻苦學習,使他深受校方贊賞,在同學中贏得了較高的威信。

陳原道讀過的俄文書《1917年的布爾什維克黨》

在中山大學,陳原道認識了1926年由北京地下黨選送來學習的劉亞雄。劉亞雄是山西開明紳士劉少白的長女。在父親的影響下,在五四新文化的熏陶下,劉亞雄性格豪爽,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青少年時期就堅定地走上了反封建道路。她在太原女子師范讀書時就大膽地喊出“自己解放自己”的口號。在北京女師大,她和趙世蘭、許廣平、劉和珍等愛國青年,開展了反對章士釗、楊蔭榆的斗爭,獲得了魯迅先生的堅定支持。兩人相遇之后,劉亞雄對陳原道的博學多才和成熟穩重十分敬重,陳原道也十分欣賞劉亞雄堅定執著、勇敢直率的性格與勤奮好學的品格。他們經常在一起研討革命理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03

1929年初,陳原道回國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秘書長,先前回國的劉亞雄任干事,任弼時為宣傳部長。在任弼時的領導下,他們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陳原道是任弼時的得力助手,深得任弼時的信任。任弼時不在部裡時,日常工作便是由陳原道主持負責。陳原道在工作中經常深入到群眾之中調查研究,了解群眾實際,以能夠在白色恐怖下有針對性、高效地開展黨的宣傳工作。在江蘇省委宣傳部工作期間,陳原道與劉亞雄在工作中配合甚為默契,這兩位中山大學的同學,在國內革命中再次走到了一起,不久便結為革命伴侶。1930年2月,陳原道調任河南省委工作。大革命失敗后,河南省委因連續三次遭到嚴重破壞,中共中央曾被迫暫時取消省委。到1929年冬,為了適應革命斗爭形勢的需要,中央決定恢復河南省委。陳原道到河南之后,與中央巡視員童長榮、郭樹勛等人一起擔負著重建河南省委的重任。

陳原道為河南問題給中央的一封信

1931年1月,陳原道列席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並被補選為臨時中央委員。會后,他受中共中央委托,組成以他為首的中央代表團前往天津,解決河北省委內部分裂問題,並改組省委。陳原道一到天津,就立即向有關同志了解情況,研究解決問題的方針方法。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陳原道提出了工作思路:“我們在方針策略上,既要對非組織的小派別陰謀活動進行斗爭與揭露,又要團結其中受蒙蔽的多數同志,教育他們明辨是非,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的路線上來。這是克服目前混亂狀況的兩個關鍵”。按照這個方針、策略,代表團把斗爭的重點集中在少數陰謀分子身上,進行徹底的揭露與批判。同時,陳原道又冒著危險,日夜奔走於各級黨組織之間,頻繁和人談話,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根據中央的指示,1931年2月河北臨時省委成立,陳原道擔任省委組織部長,同分裂主義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一度癱瘓的河北黨組織重新恢復並發揮了新的戰斗作用。當年和陳原道一起從事這一工作的劉亞雄這樣回憶說:“從1月下旬到4月初,短短兩個半月的時間內,在叛徒到處追蹤、搜尋的情況下,陳原道夜以繼日,奔走於各個單位和旅館之間,反復工作,有斗爭,有團結,終於掌握了河北省黨組織情況、部分干部情況,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原道同志是一個意志堅定、有涵養的人,善於接近群眾的人。他平常寡言少語,不愛聊天,但是當他和同志們談論問題時,卻是循循善誘,從不厭倦。有分歧意見,則反復耐心講解,以使對方心悅誠服。工作中,不論遇到什麼艱險,都能處之泰然。有一位和他交談過的同志說:‘我沒想到原道同志有這樣的說服力,他講道理平心靜氣,讓人開竅,我佩服他。’又一個對他比較熟悉的人說:‘他是一個真誠的人’。”

04

就在陳原道在河北為黨的整頓工作取得勝利的時候,敵人對革命者的迫害卻步步緊逼。1931年4月,陳原道、劉亞雄被敵人逮捕,9月被押解到北平,關押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即草嵐子監獄)。當時,由於叛徒出賣,安子文、殷鑒、劉瀾濤等一批河北、天津的干部也相繼被捕、關押在這裡。敵人不僅對獄中的共產黨員實施殘酷的迫害,還試圖用思想侵襲的方法,使被“感化”者“反省”、“悔過”從而叛變,這就是敵人的“反省政策”。身為河北省委組織部長的陳原道深知在獄中組織黨員開展斗爭、保持革命者崇高氣節的重要性。隻有形成堅固的黨組織,才能更緊密地團結革命同志以形成核心戰斗堡壘,來粉碎敵人“反省政策”的陰謀。陳原道和殷鑒、孔祥禎等同志商量后,組建了秘密的獄中黨支部,陳原道出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根據黨支部的決定,陳原道和難友們在獄中開展的中心斗爭是敵人的反省政策。在斗爭中,陳原道既注意斗爭原則的堅定性,又採取靈活的斗爭策略。敵人使用請天主教堂的神父來監獄給犯人“布道”,強迫政治犯寫“反省”體會的文章等多種方式使犯人“反省”。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獄中的同志採取不同的方式同敵人開展針鋒相對的斗爭。正如陳原道后來在向省委報告時說:根據獄中的特別情形,“我們的任務是:反對反省政策,加緊政治教育,武裝我們的理論與實際,改良生活待遇及互相救濟,中心是反對反省政策下進行我們一切工作。”敵人的陰謀在陳原道等同志的堅強抵抗下最終破產。陳原道還在獄中和黨支部和同志一起,認真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為此,黨支部訂立了詳細的學習計劃,要求全體黨員和團員都要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他們還通過秘密渠道得到了一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如李達的《現代世界觀》《社會學大綱》,還有一些英、俄文的馬列主義書籍,由懂外文的同志翻譯成中文,如斯大林《論列寧主義基礎》《共產國際半月刊》等。幾十年后,當年的難友回憶他:“獄中黨員緊密地團結在黨支部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戰斗集體。原道同志為保存和純潔黨的組織,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1932年陳原道與劉亞雄經組織營救出獄。出獄后,陳原道任江蘇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會黨團書記。當時的上海,白色恐怖彌漫,陳原道在險惡的環境中一直堅持工作。1933年1月上海失業工人舉行反失業游行,遭到反動軍警鎮壓。因叛徒出賣,陳原道再次被捕。當時《時報》發表消息聲稱“捕獲共黨重要人物”。陳原道被關押在南京憲兵司令部,國民黨中央讓叛徒前來勸降。面對威逼利誘,陳原道正氣凜然,毫無懼色。他對獄中難友說:“監獄是我們的學校,我們要在這裡認真鍛煉自己,更好地認識敵人!”4月10日拂曉,陳原道英勇就義於雨花台。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