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僑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未缺席。在傳播馬列主義建黨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煙抗日救國戰場上,在熱情支持新中國建設道路時,在春風吹動改革開放浪潮裡,在新時代逐夢偉大征程中,都能看到“僑”的身影。
廣州作為著名僑鄉都市,廣大僑胞在百年征程中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貢獻了巨大力量,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愛國之歌。
為進一步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廣州市僑聯現推出“百年僑力量”百期系列報道,呈現華僑華人與廣州發展的密切聯系以及華僑華人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共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為黨為民建功績——僑務工作者方方。
方方(1904∼1971),原名方思瓊,廣東普寧人,1924年考入廣州第二屆農講所,學習宣傳馬列主義,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工作。在其近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方方組織工農武裝,創建閩粵贛邊蘇區,領導閩西南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組織華南抗日戰爭,護送在港數百名愛國民主進步人士安全北上,配合南下大軍解放廣東全境,新中國成立后領導廣東大力開展經濟建設,支持黨和國家僑務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堅持為黨盡忠、為國盡責、為民奉獻,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聳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方方(1904∼1971),原名方思瓊,廣東普寧人。青年時代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方方聯合進步青年組織“洪陽集益社”,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24年,他考入廣州第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參加了“新學生社”,結識了彭湃、阮嘯仙等一批共產黨人,接受宣傳馬列主義。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0世紀20年代,方方在家鄉普寧擴大農會組織,領導農會的革命活動,被方姓地主劣紳視為眼中釘,揚言要把他開除出方氏族譜。方方聽后斬釘截鐵地說:“不准我姓方,我偏要姓方,而且還要用方字來取名,就叫方方!”從此,方方的名字就傳開了。
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方方率領農軍英勇反擊國民黨反動派,遭到通緝,隻好逃往泰國避難。當聽到南昌起義部隊入粵到潮的消息后,馬上回香港聯系省委參加革命。1927年10月,回潮安任縣委宣傳部長。1929年春,任東江特委宣傳委員、職工委員,后任普寧縣委書記。
1930年,方方來到潮陽、普寧、惠來交界的大南山,參加閩粵贛邊區黨的第一次代表會議,方方任大會秘書長。大會討論了把三省邊界根據地聯成一片和擴大紅軍等問題。1933年春,方方在發動群眾生產支援前線和擴大紅軍工作上獲得了優異成績。隻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方方就把他所在的才溪鄉創建成全蘇維埃“第一模范區”,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
之后,方方調任閩西蘇區工作,領導閩西革命。1935年春,在中央主力紅軍進入長征、省委與軍區的領導機關被摧毀、國民黨已展開殘酷"清剿"的嚴峻局勢下,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宣布成立,方方任政治部主任。
那段時間,戰士們在深山密林裡有時十天半月沒有飯吃,常以野菜野果充飢。由於患病無藥醫治,很多同志都犧牲了。在艱苦歲月裡,方方發動大家分散聯系群眾,爭取鄉長、保長、甲長,把周邊數百余裡數十個鄉村的群眾工作建立起來,並運用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與數倍甚至數十倍於自己的敵人周旋在崇山峻嶺之間,打破了國民黨軍10個正規師的反復"清剿"。
1937年4月至9月,方方受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托,到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在延安,方方受到毛澤東、張聞天、朱德等人的接見。毛澤東高興地對方方說:"你們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保留了這麼多干部,保留和發展了部隊,保留了20萬畝土地(指土地革命時期農民分到的土地,這部分土地直到解放時還基本保留在農民的手裡),保衛了蘇區廣大群眾的利益,這是偉大的勝利。"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淪陷后,方方根據黨中央關於華南工作“一切為著發展游擊戰爭”的指示,要求各地黨組織發動群眾,開辟農村與山地的游擊支點,並親臨潮汕,布置在潮汕鐵路沿線開展游擊戰,抗擊日軍的侵略。
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時的方方
1941年春,方方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領導粵北、南、閩西、閩南、潮梅、廣西、瓊崖、江西、湘南等地區黨的組織和抗日斗爭。在抗日戰爭期間,方方積極發展、鞏固黨的組織﹔吸收培訓大批海外歸國青年,為黨造就了一批抗日骨干﹔廣泛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投入抗日斗爭的洪流。這一切為后來的解放戰爭時期在所轄區域發展武裝斗爭、迎接大軍南下、解放華南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戰勝利后,《雙十協定》和《停戰令》墨跡未干,蔣介石即密令其軍隊迅速搶佔戰略要點,命國民黨廣東當局在最短時間內消滅華南中共部隊。1946年1月,方方被任命為北平軍調處執行部第八小組中共首席代表,以少將身份到廣州與國民黨談判華南抗日縱隊北撤問題。經過與廣東當局面對面斗爭,終於達成了東縱北撤煙台的協議。
1947年5月成立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方方為書記。這一時期,方方把香港打造成華南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遠見卓識重視經濟工作,為南下解放軍主力解放廣東創造了特殊的有利條件。當解放戰爭進入尾聲,為籌備新政協的召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倡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號召發出之后,立即得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海外愛國華僑、華人的熱烈響應。
如何把旅居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安全地運送到解放區,關系到新政協能否順利召開,不容絲毫錯失。方方為切實貫徹安全第一的原則,在周恩來的親自指揮下,做了大量細致周密的工作,認真籌劃、分批安全護送何香凝、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等數百名愛國民主進步人士離開香港到達解放區。據統計,在護送的人士中后來成為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代表的就有115人。
1949年8月,方方到贛州迎接南下大軍,參加了由葉劍英主持的華南分局擴大會議。會議研究了解放廣東的作戰方案,解放后華南黨政軍的人事安排等重大事宜。會議肯定了方方同志等領導的華南分局和各地黨委做出成績,這些成績給人民解放軍主力進入華南及廣東作戰,最后完成解放華南及解放廣東全省的任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廣州解放后,方方任廣東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協助葉劍英同志主持廣東的工作。在這期間,他為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1950年方方兼任廣東土改委員會主任,他根據《土改法》和中央的部署,積極發動群眾開展土改運動,解放農村生產力。
1955年春,方方調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主持工作。為貫徹執行國務院僑務政策,方方每年都至少有兩次到僑鄉基層調研,有時長達三四個月。他不辭勞苦,走遍南方各省,深入基層,廣泛接觸各階層的僑鄉,聽取他們的意見,結合僑務工作的實際,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僑務工作的展開。
1960年,國務院發出關於接待和安置歸國華僑的批示,並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待和安置歸國華僑委員會,任命方方為委員兼辦公室主任。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方方推動有關地方增辦幾十個國營華僑農場、林場、華僑投資的工廠企業,增辦華僑中等補習學校以及暨南大學、華僑大學,既使歸僑得到妥善安置,又使歸僑為祖國建設事業發揮所長。方方作為我國僑務活動的卓越領導人,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作了大量工作,把祖國對華僑的關懷送到他們心坎上,使歸僑感受祖國的無限溫暖。
習仲勛為方方題詞
在方方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常常獨當一面,開拓進取,創造性開展工作﹔他又從不怕任何挫折,總能在逆境中做出新的成就。方方同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黨的事業,充分體現了一位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聳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