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之一,這其中也有一群僑界共產黨員。他們中有的是世界一流名校的學界翹楚,有的在莫斯科經受洗禮鍛造成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有的流亡海外不懈探尋救國良方和救民道路,有的懷揣愛國情懷遠渡重洋尋找理想的真諦。
李濟平(1908-1930),原名李維選,江蘇江陰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后任中共揚州特委負責人。1929年底任中共江蘇省委巡視員,負責指導南京、鎮江、常州等京滬沿線地區工作。1930年7月任中共南京行委書記,同月在南京被捕,8月犧牲於雨花台。
滿腔宏願酬報國
1930年8月,南京《民生報》登載了這樣一篇報道:“首都衛戍司令部稽查處,……計於前月二十九日在下關美華理發店樓上,破獲機關一處,搜捕要犯郭紀堂、王仲斌、李興國、李文和、陳寶華、宋如海等六名。當場搜出赤色先鋒隊組織計劃一份,共產黨各種傳單、標語、印刷品一大包……以上各犯業經該部軍法處分別研訊,認為証據確鑿,均判死刑……押赴中華門雨花台執行槍決,以昭炯戒。”這是中共南京地下黨遭受的第六次大破壞,許多共產黨人在這次案件中被捕、犧牲,其中一位便是當時的中共南京行委書記李濟平,化名王仲斌。
這位面貌清俊儒雅的年輕才子,卻有著超乎普通同齡人的堅定毅力和執著追求。在民族憂患和社會危機中,他不甘沉湎於個人的安逸生活,毅然選擇革命道路﹔為了探尋知識和真理,他曾遠赴莫斯科,成為留蘇熱潮中的一員,在紅色聖地中潛心接受布爾什維克的洗禮﹔歸國后,他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工作,深入工農群眾,苦心孤詣,並在南京革命形勢危急時履職赴任,殫精竭慮,不懼生死。他的人生路徑,既深深鐫刻著時代的烙印,也展現出了一代共產黨人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所付出的艱辛歷程。
一、李濟平,原名李維選,1908年3月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城中街北鎖巷的一個書香家庭。他的父親李厚齋是清末秀才,以教書為業。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李濟平從小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他於江陰城輔延小學畢業后,進入父親任教的勵實中學就讀。他生性不善言語和活動交際,卻對功課十分看重,悉心攻讀,孜孜不倦,成績優異。然而,由於年景荒蕪,家道中落,李濟平初中畢業后,家庭無力支持他繼續深造,李濟平隻得暗暗將求學願望深埋心底,放棄學業,由親戚介紹在天章綢布店當學徒。
上世紀20年代,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各地,積極向往進步的李濟平也深受影響。在國共合作的形勢下,1926年,李濟平加入國民黨,並於次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便將共產主義信仰確立為人生的指引方向,並為之不懈追尋。
不久,李濟平擔任中共江陰縣縣委委員,負責職工運動。他積極宣傳鼓動,努力將革命的種子向四周播撒。他殷切關注時事動態,厭惡政治腐敗,並向同事講述蘇聯的革命形勢和運動,倡導青年人應高舉宏偉抱負,多閱讀進步書刊,謀求自身的不斷進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后,共產黨人成為反動政府肆意捕殺的對象,中共黨組織活動因此轉入地下。在險惡的斗爭環境中,李濟平並未因白色恐怖的血腥殺戮而心生退卻,牢牢堅守共產黨員的立場和底線。為了推進工作,他和黨小組其他成員找尋各種契機,舉行秘密會議,商討各項對策。生性內向的李濟平不多說話,但他善於思考和總結,對於各類焦點問題有著自身獨立的判斷和見解。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言論,他據理力爭,滔滔不絕,直到雙方達成統一意見。這種對於真理執著的求知欲,既反映出他對於工作的嚴苛認真,更是建立在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貞信仰基礎之上。在一次黨的會議上,李濟平堅定地表示,自己將誓死跟共產黨走,決不為惡勢力所屈服。同時,他還善意提醒各位同志要注意安全,適當隱蔽,體現出他從事革命工作的靈活與機敏。
二、1927年,為了培訓革命干部,中共中央從全國各地挑選了數百名黨、團員,准備送往蘇聯學習。6月,李濟平正式接到江蘇省委通知時,心情格外激動。他在准備行裝時,被父母探知,遭到百般勸阻。李濟平意志堅決,不為所動,毅然於接到通知后的第三天,偕同繆世友等人秘密乘船到了上海。經過體格檢查等手續,他裝扮小工模樣,來到蘇聯“恆利”號海船上,經過漫長的旅途顛簸,終於由海參崴抵達莫斯科。
李濟平被分配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莫斯科東方大學於1921年設立,是俄共(布)“專為東方殖民地國家、地區和勞動者共產黨以及蘇俄境內少數民族培訓政工干部”的高等院校,並設有中國班。東方大學最初開設的課程有俄文、俄共(布)黨史、工人運動史、十月革命史、政治經濟學等,后又增加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史、自然科學等。為了配合國內國民革命的形勢,培養專業的軍事人才,1926年12月,聯共(布)決定在東方大學開設學制1年的軍事政治訓練班。大革命失敗后,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為了在短期內培養出一批軍政干部,以便更好地進行武裝斗爭,便將訓練班付諸實踐。李濟平也成為軍事政治訓練班的一名學員。
莫斯科東方大學原址
東方大學當時約有400多名學生,分為五個教室授課,李濟平在第一教室。他常常深有感觸地對同學說:“以我們的家庭和個人條件,繼續升學都不可能,何能談到來外國留學?隻有黨給我這樣的條件。我們要好好學習,為革命貢獻一份力量,才不負黨對我們的栽培。”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功課學業上加倍努力。課堂上,他聚精會神地聽講﹔課余,又總是在寢室潛心研習,就連假日也很少外出閑逛。學校每年有三個月的野外軍事實習,李濟平對此尤為重視。他被編在重機關槍連,每次學科測驗,成績總是優等,受到蘇聯教官和帶隊隊長的器重和贊賞。
1927年底,廣州起義失敗的消息傳至學校后,李濟平和同學們心情都很沉重。在一次紀念死難烈士追悼會上,李濟平表示:這屆學習期滿,不再繼續升學,一定要回國參加革命活動,以接替犧牲的同志繼續未竟的工作。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李濟平趁代表們來校找同學談學習、思想的機會,又誠懇地向代表們提出回國工作的請求。當時,組織已決定他到炮兵學校繼續深造,他堅持道:“學習重要,但工作更為重要,何況國內極需要人。”在他的再三堅持下,他的回國申請終於得到了黨組織的批准。是年冬,李濟平學業修滿后,與繆世友等近百名留蘇同學一起回到了祖國,准備接受新的革命任務。
三、一心盡快投身革命工作的李濟平在回到上海后,由於預約接頭處遭敵人破壞,陷入了與黨組織失聯的困境。但他並未氣餒,內心灼熱的革命意志和工作訴求驅使他想方設法通過其他方式來達成目標。他機智地化裝成賣水果的小販,在接頭處附近耐心守候了近兩個月,終於如願接上了組織關系,隨后被分配負責揚州縣委的工作。1929年底,李濟平調任江蘇省委巡視員,負責指導南京、鎮江、常州等京滬沿線地區工作。他每到一地,除了聽取情況匯報外,更多則是深入基層黨組織,了解情況,聆聽問題。1930年舊歷除夕,當人們都沐浴在新年的團圓喜慶氛圍之中時,李濟平仍奔波於工作的前線,馬不停蹄。他從鎮江完成巡視工作后,又冒著嚴寒和飢餓趕到常州,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系。他的忘我工作精神也收獲了豐碩的工作成果。
1930年2月,當巡視工作告一段落時,李濟平向省委作了一份詳細的書面報告。在《巡視滬寧線海鐵兵工作報告》中,他從“斗爭經過”“目前總的形勢與前途”“黨的組織與群眾組織現狀”等幾個方面,細致闡述了群眾斗爭形勢及工會組織狀況,認真分析了當前所存在的各項問題。他還從工作實際出發,對黨組織提出了切實的建議。從巡視工作的角度而言,他對首次作巡視工作缺乏技術經驗、因時間和環境緊張而導致深入支部工作不夠充分等不足之處進行了揭示和檢討。此外,李濟平虔誠地抱著自我審視的態度,希望組織給予關心與批評,督促自身的不斷提升:“希望省委詳細指示工作上的缺點!否則將成為工作進步的障礙!”同時,他請求組織多給他布置安排工作任務,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希望不要我坐空屋子靜等工作。”經過審慎的考慮和衡量,同年4月,江蘇省委調任李濟平為南京市委委員,后又調其前往鎮江負責黨的全面工作。
1930年,李濟平任中共江蘇省委巡視員時寫的告《巡視滬寧線海鐵兵工作報告》
然而,由於實際掌握黨中央領導權的李立三錯誤地估計了當時革命形勢,提出城市暴動的主張。中共南京市委被迫實行這一方針,於5月16日合並了黨、團、工會組織,成立了南京紅五月行動委員會。原先秘密的黨組織地下工作,也不得不轉向“飛行集會”“示威斗爭”“五罷運動”(罷工、罷市、罷課、罷崗、罷操)等公開形式,暴露和犧牲了不少同志,黨組織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在這種岌岌可危的形勢下,7月15日,經中共江蘇省總行委決定,調任李濟平任南京市行動委員會書記,繼續開展武裝暴動。
臨危受命的李濟平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一凶險的任務。他內心深知,在當前困頓險惡的環境下,在首都南京繼續開展武裝暴動,這不啻為一項以卵擊石的高危工作,隨時潛伏著犧牲的可能。但作為一名具有高度組織性和責任感的共產黨員干部,他依舊以昂揚的工作意志和飽滿的工作熱情坦然面對,全力以赴。經黨組織安排,李濟平抵寧后,化名王仲斌,以客商身份入住交通旅館,立即投身到接下來的工作中。
正當李濟平為貫徹落實市行委制定8月1日暴動計劃而奔波勞碌之時,卻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7月29日,由於特務盯梢,正在下關美華理發店樓上機關開會的李濟平及其他5名同志當場被捕。隨后,敵人循著蛛絲馬跡,不斷擴大搜捕范圍,一大批同志相繼被捕,黨組織又一次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李濟平等人被捕后,被關押在首都衛戍司令部看守所。面對敵人的刑訊逼供,他堅貞不屈,從容不迫,未曾吐露一絲信息。敵人無計可施,便對他們痛下殺手。
1930年8月18日下午,李濟平等20名共產黨員,被押赴雨花台執行死刑。這位年僅22歲的共產黨員,在燦爛美好的人生光景正徐徐展開之時,懷揣著救國救民的宏偉壯志,義無反顧地將熱血與青春拋洒在這方土地,成為革命事業光榮的先行者和前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