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七十)
薛彥卓:勵精圖治向北極,為船為海為國防
2021年04月23日15:11  來源:中國僑聯

薛彥卓,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院長。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在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敢為人先,助力行業發展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雪融化加速,北極在戰略、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不斷提升,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極地的開發與利用,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極地船舶是我國極地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然而我國在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很多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如極地船舶性能預報、冰載荷計算分析等。

“十二五”期間,薛彥卓教授在國內率先提出了極地裝備技術研究方向,針對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中的關鍵技術,率先開展了極地航行船舶性能預報理論方法研究,在冰載荷及破冰能力計算、冰水船耦合運動機理、冰區船舶操縱性計算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率先採用近場動力學與有限元耦合的方法對海冰力學特性及冰載荷預報方法進行了研究﹔綜合考慮破冰能力等關鍵因素,對船—冰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破冰船連續式破冰載荷與運動計算方法和沖撞式破冰載荷非線性數值模擬方法。

多年來,薛彥卓教授帶領團隊取得了多項國內領先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與研發提供了技術支撐,獲得工業界的廣泛好評。其中,冰載荷預報技術直接應用於我國新一代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全球最新極地甲板運輸船、我國首座適合北極海域的半潛式鑽井平台“維京龍”號等國之重器的設計中,打破了極地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中載荷預報國外壟斷的被動局面。冰載荷預報技術與極地船舶性能預報技術應用於我國首艘穿越北極航道的商船“永盛輪”等極地船舶的載荷預報與主機功率預報中,大大節約了冰區商船航行的油耗,為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節支和新增利潤近1億元,效益顯著。氣墊破冰機理與冰破壞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我國第一艘極地破冰/運輸平台的研制中,並受邀參加2019年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展覽會,被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等欄目報道,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國際協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作為“北極大學”聯盟委員、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大會(ISSC)委員,薛彥卓教授積極推動我國極地裝備與技術領域學術交流,先后舉辦了極地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極地裝備與技術創新國際論壇等,圍繞極地裝備技術領域的關鍵技術進行交流與研討,並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不斷促進和加強各單位之間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資源共享上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在極地裝備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為我國極地裝備技術領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作為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的院長,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帶頭人,薛彥卓教授充分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牽頭發起成立了國際上首個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 (ICNAME)Alliance)。該組織是世界第一個以中國高校為主的船舶類國際學術組織,吸納了中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葡萄牙、日本、泰國、加拿大、芬蘭、美國等11個國家55個單位加入,搭建了全新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平台,促進和加強了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知名高校、研究機構、行業單位之間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發展,推動了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發展及研究成果在工業領域的轉化與應用。

多年來,薛彥卓教授勇擔創新先鋒、助力行業發展、服務國家需求,為極地船舶科研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在“為船為海為國防”這條路上,他目標明確,矢志不渝,一心勵精圖治向北極。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