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錦
(1894-1927)
原名用秀,又名褧霞,浙江永嘉人。1913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任岩頭高等小學校長。1920年到上海,在《新青年》雜志社任職,並就讀於上海外國語學社,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被派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2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回國,任中共上海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秘書兼組織部主任,同年秋至12月,創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1925年,任上海總工會總務科副主任,參與領導上海工人的反帝運動,同年9月,任上海總工會黨團成員。1926年3月任中共上海區委委員兼曹家渡部委書記,6月任上海總工會常委。1926年8月任中共南京地委書記,1927年4月10日夜,主持召開中共南京地委緊急擴大會議時被捕,數日后犧牲。
熱血譜就光明贊
視頻摘自中央電視台《致未來書》
1927年10月24日創刊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第一期扉頁上,刊登了《悼趙世炎陳延年及其他死於國民黨劊子手的同志》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趙世炎、陳延年二同志就義前后,有無數之革命的英雄領袖及中國共產黨忠實戰士亦先后就義於江浙閩粵湘鄂川桂豫陝各省,其最著者如何今亮、張佐臣、宣中華、侯紹裘、謝文錦、佘立亞、李森、熊雄、梅中林等”。
謝文錦的英名和他的光輝事跡,都將永遠載入中國革命史和南京城市史的史冊。
一
謝文錦,字褧霞,1894年月3日3日(農歷甲午年正月廿六日)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楠溪潘坑村一戶殷實人家。謝文錦家族祖居在永嘉縣蓬溪村,根據家譜的記錄,這個村庄謝姓族人是東晉時期著名文學家,有“山水詩鼻祖”美譽的謝靈運后裔。祖先源遠流長的文化氣息,讓蓬溪村的謝氏家族也一直保留著“耕讀傳家”的傳統,雖遷居距離蓬溪數十公裡的潘坑,仍然延續了祖上崇文的風氣。
謝文錦故居
1901年,7歲的謝文錦被父親送到永嘉縣中部的岩頭鎮普安寺私塾念書,啟蒙老師鄭繼恆學識淵深,思想開明,是當地“最有學問,最受人尊敬的”的老先生,而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謝文錦也頗受鄭老先生的器重,被視為自己的得意門生。不久,教育改革浪潮掀起,謝文錦幸運地趕上了家鄉新式學堂“首班車”,成為廣化小學堂學生。就在謝文錦讀小學的時候,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劃時代的一頁被翻開了,長達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徹底廢除。謝文錦沒有停下求學的步伐,而是繼續走上教育改革的新路,於1912年考入溫州省立十中。這一年,該校錄取的學生不到80人,能夠在溫州府各縣數十個小學的畢業生中脫穎而出,躋身這六、七十名升學學生的行列,實屬佼佼者。
浙江一師陸續匯聚了多位文化名人擔任教師,謝文錦在“文武並重”的浙江一師讀書期間,李叔同、夏丐尊、單不庵、姜丹書等名師正在這裡授課。有幸在這些大師的課堂上聽講,謝文錦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漸漸有了很大的提高。更為幸運的是,謝文錦遇到了有著“蔡元培第二”美譽的經亨頤校長。經校長的諄諄教導,對謝文錦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對他后來選擇為祖國為民族奮斗終身的道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918年,從一師畢業的謝文錦回到家鄉擔任岩頭高等小學校長。謝文錦在教師崗位上盡職盡責,是一位稱職的老師。他變賣自己的財產,幫助窮人子弟入學﹔引入新式課程,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謝文錦還密切關注著國內政局和世界革命的風雲。他經常與杭州、上海等地的師友、同學聯系,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籍。此時的謝文錦已從一名自發的反封建愛國者,逐步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追求者。
二
1920年初,曾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學潮的浙江一師一度遭到浙江反動當局的解散,校長經亨頤被迫離職。這一重大事件,最終促成了謝文錦的人生選擇。同年夏,為尋求救國出路,謝文錦離開家鄉前往一師進步校友匯集的上海,並在校友介紹下,在《新青年》雜志社任職,並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中國青年團組織的第一批團員,不久又入讀外國語學社。
圖左:謝文錦(后排右一)與俞秀鬆、羅亦農等人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期間的合影﹔圖右:外國語學社外景
1921年5月,謝文錦經團組織選拔被派往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學習。東方大學是“20世紀20年代初俄共(布)創辦的一所專門培養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學”,被譽為“培訓中國早期共產主義志士的搖籃”。當時,日本等帝國主義為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封鎖了海參崴通向蘇維埃控制區的道路。謝文錦一行人在前往途中經受了不少考驗,天寒地凍,食物短缺,同時還有著各方反動軍隊和勢力的重重阻礙,需不斷變換路徑繞開封鎖,在伊爾庫茨克停留了一段時間后,直到1922年2月,謝文錦等人才正式開始留學生涯。
東方大學緊靠著莫斯科著名的普希金廣場,坐落在特維爾斯卡婭大街附近。謝文錦等中國學生入學后,每人領到一床厚墊被,一床呢氈子以及適合寒冷天氣的軍大衣,還配發了軍用皮帶、綴著紅星的尖頂軍帽和皮靴。中國學生入校后被統一編為“中國班”。學習課程有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証唯物主義等,還包括一些馬列主義名著,如《共產黨宣言》《青年團的任務》等。學校集中了當時蘇俄國內一批經驗豐富的革命理論家和實踐家授課。雖然當時的蘇俄經濟處以嚴重困難時期,但依然努力保障留學生的物資供應。在東方大學讀書的中國學生,每個人都可以領到面包票和飯票,一日三餐雖然簡單,但這已是軍隊的供應水平,是最高的伙食標准。除此之外,還定期發放免費的理發、洗澡票券,每個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到2斤白糖、幾盒火柴盒和肥皂,甚至還發放零用錢,專門提供俱樂部、圖書館和療養院為學生服務。蘇俄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表現讓謝文錦深為感動,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令他感慨萬千,在蘇聯親眼看到的革命給社會帶來的重大變化的切身感受,更加堅定了他通過革命改變中國不合理社會現象的信心,他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刻苦投入到系統的革命知識學習之中。1922年12月7日,謝文錦在東方大學,由陳獨秀主持召開的中共黨員會議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人,謝文錦從這天開始就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黨。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旅莫支部召開會議,在這次支部會議上,謝文錦和其他黨員們一起學習和討論了五個多月前黨的“二大”上通過的黨章,並就黨章第二條關於入黨手續問題,以及第三條關於經中共中央直接承認或第三國際承認之各國共產黨黨員的轉黨手續提出了具體意見。旅莫支部對此建議:黨員入黨時,“須有三月以上至入黨黨員二人介紹”,經地方執行委員會承認即為正式黨員,但“知識階級等,須經相當候補期”﹔黨章第三條所述兩類黨員轉黨時,也要“經某機關審定才得為本黨正式黨員”。旅莫支部會議提出的這兩條意見,后來“在向中共中央報告后均被採納,並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共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中,據此對原條文作了修改”。
1922年底,從法國來到莫斯科的蕭三,成為了謝文錦的同學。他們很快成為好朋友,常在一起讀書學習、研究問題。蕭三不懂俄語,待人熱情和氣的謝文錦主動輔導蕭三,並教他列寧最喜歡唱的俄文歌曲《光明贊》,使得蕭三的俄文進步很快。謝文錦和蕭三還一起將這首《光明贊》譯成中文,在中國留學生中傳唱。不久,這首歌隨著回國的同學傳入國內,在革命者之間廣為流傳,成為激勵人們為真理而斗爭的一首戰歌:“同志們,向太陽,向自由,向著光明走!同志們!黑暗已消滅,曙光在前頭!”
三
1924年6月25日,謝文錦和其他九位同學結束了留學生活,7月上旬回到上海,開始投身到大革命的歷史洪流之中。謝文錦被分配到中共上海地方執行委員會(簡稱上海地委)任委員,擔任秘書兼組織部主任一職。他和其他兩名委員庄文恭、李立三一起努力工作,上海的地方黨組織有了迅速的發展。上海地方黨組織下轄的5組發展到8組,其中又有4組工人小組﹔黨員人數也由47名增加到109名,新增工人黨員達32名。隨后,上海地委開始到工廠之中成立黨小組,黨組織逐漸有能力直接通過工人黨員發動工人運動,上海工人運動也從此逐步興盛起來。
中共溫州獨立支部舊址
在上海本地推動黨組織建設取得很大成效的同時,謝文錦還參與了上海附近地區黨組織的建設工作。1924年秋,謝文錦重返闊別了四年的故鄉。他在浙南地區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團員,籌建黨團組織﹔通過訪親會友、開座談會、大會演講等各種形式,在永嘉城鄉進行社會調查和宣傳革命思想。他先后在潘坑、五尺、表山、岩坦,岩頭、蓬溪和縣城的工廠、學校,向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共產黨的綱領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並以自身在蘇俄所見所聞以及蘇俄人民獲得解放的生動事例,燃起人們對新生活的向往。特別是他應母校省立十師之邀,在十師禮堂作了題為“俄國之現狀”的演講,聽眾數千,反響巨大。謝文錦到溫州播撒革命的種子的同時,著手做切實、細致的組織工作。他對周圍的進步青年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后,同他們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岩頭小學一些進步學生,如金貫真、李得釗和李立敬等,都在他的引導下陸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10月,謝文錦奉黨的指令返回上海,但是他仍然給當地的鄭惻塵、胡識因黨員夫婦寫信指導工作,創建了浙南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共溫州獨立支部,這也是浙南地區第一個中共黨組織。1925年1月到1926年6月,謝文錦又先后五次給他們寄去指示信,溫州黨組織在謝文錦的關心和指導下慢慢成長起來,溫州地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為浙南地區發展成為“中國革命南方重要的戰略支點”埋下了第一塊基石。
四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依據四大章程的規定,上海地委開始以下屬的黨小組為基礎,逐步組建黨支部。負責組織工作的謝文錦與庄文恭、李立三群策群力,迅速讓上海地方黨組織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局面。到1925年5月,上海地委下屬的支部已發展到26個,黨員297名。
1925年5月15日,日本紡織廠發生資本家槍殺共產黨員顧正紅事件。事件發生后,黨組織號召社會各界掀起反帝愛國運動。5月30日,上海大、中學校學生與部分工人群眾數千人,在公共租界進行愛國演講、散發傳單。英國巡捕先以毆打、抓捕的方式進行干涉,之后突然開槍射擊,五卅慘案爆發。慘案發生后,謝文錦(當時擔任上海總工會總務科副主任,主任為劉少奇)與李立三、劉少奇、劉華、汪壽華等一起,發動並組織工人罷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暴行的示威游行。五卅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后,謝文錦和上海總工會的工運領導者們一起努力奮斗,帶領上海工人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斗爭。在復雜的局面之中,謝文錦始終挺立在斗爭的第一線,奔走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1925年9月,五卅反帝怒潮接近尾聲,上海總工會被封閉,上海區委成立上海總工會黨團,謝文錦成為中共上海總工會黨團(相當於現在的黨組)成員之一,負責宣傳工作,同時上海總工會轉入地下斗爭。1926年3月,謝文錦任中共上海區委委員兼曹家渡部委書記,6月任上海總工會常委。經歷五卅運動洗禮的謝文錦,此時已逐步成長為一名黨的優秀干部。
五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為配合北伐軍光復南京,上海區委立即調動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謝文錦奔赴南京主持地委工作。1927年3月24日,北伐軍攻入南京城,然而就在當天,英美帝國主義者停泊在下關江面上的軍艦炮轟南京城,許多人倒在血泊之中。憤怒的民眾,在以謝文錦為首的中共南京地委的領導下,強烈抗議帝國主義的暴行。在斗爭中,建立了南京市總工會及各行各業的革命團體,並在北伐軍的支持下,將革命運動推向高潮。
此時,在北伐戰爭中大大擴充了軍事實力的蔣介石卻公然分裂國共合作,破壞國民革命。在同國際反動勢力勾結的同時,蔣介石與江浙一帶的國內反動勢力結合,共同謀劃所謂的“清黨”的罪惡計劃。
謝文錦是較早意識到反革命政變序幕正在拉開的共產黨人之一,在開會作形勢報告時曾分析過當前的局面。4月上旬的一天晚上,謝文錦在金陵大學一間大房子裡,召集工人學生中的黨、團員和積極分子一百多人開會,嚴肅而堅定地宣布:“暴風雨就要來了,有些人的面貌越來越清楚(指蔣介石),我們不能再坐著不動了。在座的都是黨、團員和積極分子,是革命的中堅力量。革命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總是有犧牲的。我們不怕犧牲,我們要組織力量,和敵人對抗。”
4月9日上午,蔣介石從上海到達南京,親自策劃指揮,逮捕了在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工作的共產黨人。各界群眾聞訊后群情激昂,當天下午前往蔣介石在南京的司令部請願,無果而返。第二天上午,約25萬各界群眾又前往蔣介石的總司令部請願。下午五時許,“突來流氓百余人,挾武器闖入,對群眾亂打,而有形似官長者,復開槍若干響,當即打死請願民眾王大剛等數十人,打傷千余人,血肉橫飛,慘不忍睹”。
南京地委召開緊急會議地址——南京大紗帽巷10號
面對反動派的倒行逆施,4月10日晚上,謝文錦在大紗帽巷10號召開南京地委擴大會議,討論如何實施堅決的斗爭。參加會議的有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的侯紹裘、張應春、劉重民、許金元4名共產黨員,南京地委委員劉少猷、文化震、陳君起和南京市總工會執行委員鐘天樾、梁永,以及國民黨南京市黨部書記員謝曦。由於事機不密,子夜2時許,便衣特務突然包圍了會場,除了劉少猷1人翻牆逃脫外,侯紹裘、謝文錦等10人被南京公安局偵緝隊長趙虎臣帶領的50多名便衣武裝隊員秘密逮捕。敵人先是把他們關押在南京城南珠寶廊的公安局看守所裡,先后訊問了數次。任憑敵人的威脅利誘,軟硬兼施,他們都沒有透露任何黨的秘密。由於不能公開逮捕,事后也怕罪行敗露,敵人便將謝文錦等人殘忍殺戮。為毀尸滅跡,敵人將烈士的遺體裝進麻袋,開車出城,扔在通濟門九龍橋下的秦淮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