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甘願征戰血染衣
——記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
李金河
2021年04月15日17:46  

2020年1月11日,中央電視台開播五集紀錄片《華僑華人與共和國》,在第一集《迎接黎明》中,熱情謳歌了福建漳州籍印尼歸僑、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光輝事跡。

“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這是李林就讀上海愛國女中時奮筆疾書的抗倭誓言。為實現這一誓言,李林少年回國,參加救亡運動﹔為實現這一誓言,李林投筆從戎,馳騁疆場﹔最終,她以不到25歲的青春年華壯烈殉國,踐行了這一誓言。

這位曾讓日寇膽戰心驚的女英雄,究竟經歷了怎樣短暫而傳奇的人生?

遭遺棄 被收養 漂洋回國

李林1915年11月出生於福建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海市)。她出生40天后,被親生父母遺棄於漳州塔口庵,華僑家屬陳茶撿到並領養了她,起名“李翠英”。3歲時,她隨養母到南洋荷屬爪哇(印尼)投奔養父。養父李瑞奇在當地開設了瑞南股份公司(經營雜貨)和瑞林獨股公司(經營中藥和食什),並擔任華僑團體“外南夢”委員會主席。他極為關心華僑子弟教育,帶頭集資興辦了“中華學校”,親任董事長。李翠英9歲時改學名為“李秀若”,並就讀於父親創辦的學校。

當時,爪哇是荷蘭殖民地,華僑非常受歧視,統治者曾對華僑展開過幾次大屠殺。在此種境況下成長的李秀若,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民族意識,她常常獨自跑到沙灘上,隔海遙望祖國的方向,或許,她認為回到祖國就遠離了異族的欺壓 。1929年冬,14歲的李秀若,帶著繼續求學的心願,懷著對殖民者的滿腔憤恨,和對祖國的無限憧憬,由養母陪同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開始居住在今龍海市石碼鎮,並在石碼念私塾。

搞學運 立宏志 如願入黨

1930年秋,李秀若因歸國僑生身份,進入廈門集美學校。她學習優秀,熱心社團活動,據1931年3月出版的《集美周刊》第8卷265期報道:“李秀若等19人當選為該校學生自治會代表,組成了學生自治代表會。”她深受校主陳嘉庚愛國思想濡染,加入“抗日救國會義勇隊”。她喜歡文藝,夢想成為文學家,還熱衷體育運動。畢業時,她在與七位同學的合影上題寫詩句:“讀同窗,夢連床,莫忘當日書聲燈光。”

1934年春,李秀若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女中。學習之余,因傾慕“辛亥三杰”之一的“鑒湖女俠”秋瑾的英雄情懷,她常到西湖秋瑾墓瞻仰憑吊,並抄錄了秋瑾詩:“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她甚至專門定制了一套“秋瑾裝”,留一頭短發,像假小子似的,努力展現陽剛之氣。

“九一八”事變后,李秀若慕名轉學到蔡元培創辦的上海愛國女中,參加了“抗日救亡青年團”,她激動地說:“我現在不再是一個人了,而是整個革命組織的一個小細胞了。”星期天,許多同學都去市區逛外灘,游“大世界”,她卻常常到四馬路書店看書,從進步書刊中探知祖國富強的方法,也愈加堅定了她抗日救國的願望。在作文《讀<木蘭辭>有感》中,她以詩明志:“木蘭替父赴戰場,紅妝揮戈勝兒郎。衛國何須分男女,誓以我血薦炎黃。”並寫下了“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1936年暑假,她參加上海學聯的大中學生暑期抗日宣傳團,當沿著滬杭鐵路抵達鬆江時,遭到國民黨當局的百般阻撓,並由軍警將他們遣返回學校。

迫於國民黨的高壓,學校准備開除李秀若等人,李秀若的同學賈唯英回憶說:“我倆向往‘五四’和‘一二·九’運動的發祥地北平,決定轉學北平。”臨行前,李秀若想改名字,她對好友高慧芳說:“我這個‘秀若’不符合我的個性,你看改個什麼名字為好?”高慧芳想起李秀若非常敬佩列寧,便建議道:“你敬佩列寧,就用列寧的中文譯音,再結合你的姓,叫‘李林’,怎麼樣?”於是,1936年7月,李秀若用李林的名字入讀北平民國學院政治系,並加入了共產黨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同年11月,“七君子”事件爆發,北平學聯為此於12月12日上午組織了一次規模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總指揮為黃敬、李昌,李林擔任游行總旗手。李林叮囑同學道:“如果我倒下,請你們立即接過去,紅旗決不能倒!”在與警察發生激烈沖突時,她頭部遭到警棍重擊,殷紅的鮮血一滴滴洒落在她脖頸間雪白的圍巾上,洒落在她懷中的旗幟上。她忍著劇痛,和同學們高喊著:“立即釋放上海愛國七領袖!”“要求政府與日本絕交!”“擁護二十九軍將士保衛華北!”等口號,仍高擎紅旗,勝利完成了游行。下午,北平市長秦德純接見了游行學生,盛贊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學生運動的浪潮鍛煉了李林,這次示威游行過后不久,她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

受軍訓 赴前線 組建隊伍

1936年底,李林在給中央婦委會的信中寫道:“做一個大學生,我不認為是光榮,我迫切要求參加實際工作。”她響應中共北平市委號召,投筆從戎,奔赴太原,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舉辦的國民師范學校軍政訓練班,接受軍事訓練。為學習騎術,李林曾一次次摔下馬,但她跌馬之后仍堅持訓練,最終,她的騎術越來越好,還能在馬背上使用雙槍,展現了一般女生所不及的勇敢和膽識。她被任命為中共特委宣傳委員兼女子第11連黨支部書記。其間,她大膽吸收了很多先進學員參加共產黨,使得黨在山西犧盟會的影響日益壯大。在這裡,李林成為一個政治與軍事復合型人物。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此時,李林已提前結束軍訓。因李林具有歸僑與大學生雙重身份,且卓有見識,是難得的人才,加之又是女性,上級組織將其調入犧盟總會工作,既安全又利於職位提升。而李林堅決向上級請求:“請組織決定,把我留下來,和你們一起上前線!”據原晉綏邊委書記趙仲池在《奔馳在長城內外的女英雄——李林同志犧牲二十周年紀念》一文中記載:“在她的堅決要求下,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她了。”7月20日,李林以犧盟會大同中心區領導成員和中共雁北工委領導成員的雙重身份被派到大同。其間,她建立了一支主要由農民和窯工組成的120人的“大同農民抗日自衛隊”。

1937年9月,大同失守,李林選擇留在雁北,任縣婦救會秘書兼縣武裝部長,繼續組織民眾,發動游擊戰爭。

1937年11月,年方22歲的李林在偏關創建了有200多人的晉綏第八抗日游擊支隊,擔任支隊長兼政治主任,從此開始了她短暫而充滿傳奇色彩的軍事生涯。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華僑抗日女游擊隊長。

殺敵寇 建騎兵 屢建奇功

1938年4月起,李林開始率隊轉戰晉綏多地,創造了一系列著名戰例。

威遠堡奪槍——一支200余人的隊伍,缺少足夠的槍支彈藥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4月23日,隊伍行進到右玉縣威遠堡村外時,看見一座又厚又高的土堡,經偵查,這裡是日偽一個屯藏物資和軍火的據點,裡面有20多個偽軍。“奪槍?打一仗!”“啪、啪”,隨著李林手中的槍響,堡牆上巡視的兩個偽軍應聲倒地。隨后,李林率隊伍猛沖而入,槍聲大作,偽軍奪門而逃。她帶領戰士們出擊追趕,而后奪取了堡內大量的槍支彈藥。隊伍得到了軍火補充,戰士們喜笑顏開。

天成村奪馬——槍支彈藥有了,但新的困境隨之而來:綏遠地區道路崎嶇,部隊負重遠行,不但不利於戰事,闖關越線也極不順暢。一天,部隊行經涼城岱海天成村時,發現在此駐有一個偽軍騎兵中隊。李林當機立斷,趁敵不備猛然發起進攻,給偽軍以大量殺傷,疲敵狼狽逃走。半小時之后,一場奪馬之戰勝利結束,26名偽軍斃命,120余匹勇猛無比的二代雜交蒙古馬被繳獲。戰士們全都騎上馬,步兵變成了騎兵,行軍作戰輕便起來,從容突破了日軍一道道防線,銳不可當。天成村奪馬,李林一戰成名。興奮的李林,寫下了詩歌《心愛的戰馬》,其豪邁之情躍然紙上——

當黃色的風沙吹起在沙灘上/我的戰馬快如飛/飛過山岳/飛過平川/風啊/我和你比一比/敵寇的血/染紅了我的馬蹄/敵寇的頭/滾在我的腳底

常流水拔據點——1938年6月,第八支隊被改編為八路軍120師雁北第6支隊騎兵營(下轄四個連),李林任營教導員。她騎著一匹雄壯高大的戰馬“菊花青”,手執雙槍,英姿颯爽,在戰場上屢建奇功。1938年7月,李林受命率騎兵營護送中共北方局一個高級別工作團北上,待工作團完成任務后再掩護工作團返回雁北右玉縣。李林率部隊一日行軍70公裡,向北突破日軍封鎖線,將工作團順利送到綏南,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護送任務。當時,日軍佔領了大同西部常流水村附近的四老溝煤礦,為了保衛四老溝,並進而採掘附近的挖金灣礦,日軍派100多人,攜兩挺重機槍,在村中部地勢較高處的大院設立了據點,並在相隔不遠處建了一個炮樓。為了摧毀這個據點。李林通過偵察班的探路,並與村內的地下黨取得聯系,作了周密的分析研究,率部隊一晝夜行軍100公裡,趕到常流水日軍據點。趁敵軍熟睡之機,打了個措手不及,僅用半小時就殲滅敵軍近百人,輕重武器全部席卷而去。待日軍主力收縮到大同附近,李林又率隊退回綏南,護送工作團南下,完成了第二階段的護送任務。資料顯示,日軍雖然於三日后又返回常流水,重建了據點,但從此謹守嚴防,不敢擾民,而且,開掘挖金灣煤礦的計劃就此打消。常流水一戰,李林一戰立威。

隨后,神勇的騎兵營在李林的指揮下,長途奔襲,孤軍深入,屢出奇兵,機動作戰,斬獲頗豐:以幾乎零傷亡的代價,將日軍在綏蒙高原上的20多處據點、火車站搗毀,繳獲了大量武器、戰馬及軍用物資。李林領導的第八游擊支隊被評為模范支隊,獲得中共晉綏邊委的嘉獎。

對這位用兵靈活果斷,主動作戰,且屢戰屢勝的女英雄,英國記者對她進行了專門採訪。山西省政府的《犧牲救國》報和二戰區的《陣中日報》分別推出《女英雄李林》專版。閻錫山領導下的山西電影社還專門拍攝了李林在馬上奔馳的紀錄片,在二戰區各地放映。

而日寇對這位驍勇善戰的女英雄又恨又怕,給她起了“頑皮女太君”的外號,並把李林的名字登上了懸賞簿:先是無論死活,得李林者,可得與其身體同重量的大洋﹔繼而改為必須要活的,誰捉拿了李林,既可領取蒙疆聯合委員會的5000元蒙幣,也可領取駐大同日軍總部的5000元大洋。日寇還派出諜報人員化裝成難民、乞丐、小商販等,四處刺探消息,但在邊區群眾的一次次掩護下,李林總是化險為夷。

回地方 擴部隊 威名再震

1938年7月26日,中共晉西北區黨委在平魯成立了“晉綏邊犧盟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雁北、綏南新區的工作。在“以完成任務出色”而表彰了李林和她的隊伍之后,八路軍120師政委關向應、師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決定,因日寇高額懸賞李林,對於一個女華僑、女英雄,組織有責任實施保護,將李林調回邊區機關,任命為組織委員,兼管邊區地方軍事。性格倔強的李林隻得服從安排,從叱咤疆場的李教導員,變成了在地方工作的李委員。1938年底,李林與志同道合的邊委屈健(建國后任國家水利水電部農水局局長(副部級))結婚。

晉綏邊區隻有一個保衛機關的政衛排。李林提出,既然是部隊,就不能只是保衛,要出擊作戰﹔既然需要出擊作戰,就需要擴軍。經上級領導同意,很快,李林就招兵買馬,把政衛排擴建為政衛連,共有“一騎二步”三個排。在晉綏邊組織委員任上,李林率領這支部隊又打了許多仗,當了文官的李林,威名再震。

1939年3月28日,閻錫山舉行由晉綏軍政民高級干部參加的“秋林會議”,由於李林在雁北抗日的功績,被特邀參加,也是會議中唯一的女將。聽到閻錫山的手下污蔑八路軍和新軍“游而不擊,空耗糧餉”時,李林拍案而起,兩次演講,列舉了她在綏南的系列戰例,和晉綏邊區的困境,並反問道:“敵人對我5000大洋的懸賞至今也沒解除,回到我們自家的會上反倒成了游而不擊?”有力駁斥了反對派的誣蔑。閻錫山曾有意調李林到長官公署工作,李林不為所動。

李林(前排右二)

1939年10月,日寇在雁北發動第七次大“掃蕩”。這一次,日軍調集2000余人,兵分七路,來勢凶猛,將晉綏邊區首腦機關和120師獨立6支隊主力包圍在洪濤山地區,形勢危急。當時,處於包圍圈外的隻有李林率領的邊委政衛連。李林審時度勢,和屈健、柏玉生等邊區領導決定,主動出擊,“圍魏救趙”,奔襲岱岳。遂率部隊連夜突破封鎖線,行軍百裡,如神兵天降,直殺向岱岳鎮。由於是要吸引日軍主力回援,李林這一仗故意虛張聲勢,沖進岱岳到處放槍。據點日軍從夢中驚醒,不知來了多少八路軍,一面負隅頑抗,一面向大同日軍本部求援。岱岳車站是日軍北同蒲線的軍事、物資重要樞紐,此處如有閃失,北同蒲線將全面癱瘓,當地駐軍將遭受重創。因而,大同日軍立刻派出鐵道鐵甲車,順同蒲路前來增援,又派出空軍助陣。因鐵路早被破壞,鐵甲車受阻不能前進﹔又因敵我混戰,空軍也不敢胡亂攻擊。日軍隻得將參加掃蕩的部隊調回增援岱岳。李林見目的已達到,遂率部向東北撤退,擺脫了日軍追擊。這次戰斗迫使日軍回援,保住了雁北黨政機關,取得了反“掃蕩”勝利。這是李林脫離部隊,調到地方后的又一杰作。

1940年1月,中共領導的晉西北行政機構成立,李林任晉綏第11專署秘書主任,兼晉西北行署委員,由黨職軍職轉為純行政干部。在成立大會上,賀龍對她盛贊不已,親贈她一把小八音手槍,並特別向全體委員介紹李林:“這是我們的女英雄!一個女同志,歸國華僑大學生,能帶著騎兵部隊與日本鬼子打仗,打出了威風,很不簡單!值得大家學習。”

解危難 挺身出 壯烈殉國

李林最后一戰,是1940年4月26日,晉綏邊區第九次反“圍剿”戰。

這一次,日軍出動12000余人將我軍700人包圍,危急關頭,為了掩護黨政機關和群眾突圍,李林提出由政衛連中的騎兵排出擊吸引日軍火力,另兩個排掩護隊伍反方向突圍的方案。很顯然,騎兵排絕無生還的可能,誰帶騎兵排吸引敵火力呢?“這個部隊我熟悉,我去指揮吧!”是李林!是已懷有三個月身孕的李林!

當李林躍上她的“菊花青”戰馬,由20多名男戰士、10多名女戰士組成的騎兵排同時躍身上馬。一支不滿40人的小小騎兵隊與12000敵軍的慘烈對決由此拉開。

趁著夜色,李林的騎兵排在馬尾上綁好了樹枝,刮起漫天的塵土,利用這個煙霧彈,他們殺聲震天,子彈橫飛,先打北,又打南,再打東,專向日軍的火力中心沖擊。為減少身后戰士們的傷亡,李林一抖雙缰,在馬上站立,左右開弓向日軍射擊。她身后的戰士們在李林的掩護下,也極盡勇猛地形成火力交叉配置。如此猛烈的出擊方式,使日軍誤以為這就是急於突圍的大部隊,於是,將南北兩山全部的火力都調集過來,開始圍追李林和她的戰士們。就這樣,絕地重生,大部隊從西南山缺口勝利突圍。

此時,天已大亮,李林率所余騎兵已全力沖出日軍的第二層包圍圈,她若及時向北轉移,便可安全脫身。但她聽到西邊山間仍有零星槍響,哪裡放心得下?“我們需要二次反攻,繼續掩護我們的突圍隊伍!”李林雙腿一夾,“菊花青”騰空而起,十幾騎人馬迅疾跟進。日軍不得不再次部署包圍,集中力量來對付這一股威猛騎兵。又是一場激烈的戰斗。由於眾寡懸殊,打到最后,李林的戰馬中彈倒地,她滾落下馬,身邊的戰士們也相繼中彈犧牲,隻剩下李林被圍困於小郭家村蔭涼山頂。此時,她的手臂、胸部、腹部和腿部負傷十余處,隻能拖著身子蜷伏在一間小廟旁。在她斃殺日軍6人之后,駁殼槍子彈已打光,小八音槍裡也隻剩下一粒子彈。在敵人狂叫“抓活的”的聲浪中,李林自知已無力再突圍,她寧死不屈,毅然扣動扳機,將最后一顆子彈,射入自己的頜下,壯烈殉國。

李林的遺體被抬回郭家窯村,當地老鄉從五裡之外挑來清水擦洗她的身體,然后,用白粗布將李林緊緊包裹入殮,藏在窯洞裡。1940年5月1日,李林殉國第六天,當地數千名抗日軍民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在洪濤山區東石湖村高山腳下,建造了李林烈士墓。墓碑上刻著:“浩氣貫洪濤,碧血染桑乾。忠勇報國志,永活在人間。”李林犧牲時的血衣幾經輾轉,送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李林犧牲后,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從延安發來唁電,稱她“不僅是女共產黨員的光輝模范,而且是全國同胞所敬愛的女英雄。”晉西北區黨委《新西北報》在《悼李林同志》的社論中,高度評價說:“有不少民族女英雄……但能指揮武裝部隊,領導工農群眾與敵人沖鋒陷陣、血肉相拼,一直堅持三年之久,創造了輝煌永遠不可磨滅戰績的,恐怕隻有李林同志了……李林同志的一生歷史,是一部光輝燦爛的斗爭史,她的死,無疑是國家的一個大的不幸和損失。”延安《新中華報》、《中國婦女》雜志,重慶《新華日報》等許多報刊,都登載了李林的英雄事跡,悼念這位抗日女英雄。

……

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喬治·讓·蓬皮杜訪問山西大同時,說到:“華僑女學生李林,不到后方做官,堅持前線抗戰,要給她樹碑,還要給她寫傳記,她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血染征衣凝鐵骨,山河靜穆有啼痕。熊熊的抗日烽火早已熄滅,英雄的名字依然長存人間。李林,這位漳州籍抗日女英雄的名字,早已載入華僑抗戰救國的史冊,寫進祖國抗日英烈的名錄,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她的一顆愛國之心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也將永遠為后人所景仰、緬懷。

來源:《海內與海外》雜志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