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信息傳播
“追夢中華·愛我黃河”海外華文媒體陝西採訪行收官 
發稿720余篇 閱讀量約1500萬人次
2021年04月12日22:19  來源:中國僑聯

4月8日,由中國僑聯指導,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僑聯主辦的“追夢中華·愛我黃河”2021海外華文媒體陝西採訪行活動在西安結束全部行程。截至4月12日,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18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和3家涉僑中央媒體記者聚焦黃河文化和陝西經濟社會發展,共發稿720余篇,累計閱讀量約1500萬人次。

4月6日-8日,採訪團在渭南和西安期間,先后走訪考察了合陽縣、大荔縣、華陰市、渭南市、西安市等多個市縣,了解當地生態保護成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就、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情況。

6日下午,採訪團一行走進渭南市合陽縣,在洽川濕地見証了黃河岸邊的美麗生態畫卷。近年來,合陽縣堅守生態紅線,清理亂佔濕地,控制魚蓮面積,禁止工業布局。經過多年不斷改善,黃河洽川濕地生態、地熱資源、植物群落多樣性得到極大提高,也引來大批游客和附近居民前來觀賞游玩,印証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正確性與前瞻性,生態保護理念由此也深入當地人心中。

“不到洽川,不知道在黃土高原上會有這樣秀麗的水鄉美景。”在一波碧水前,採訪團團員、《歐華聯合時報》社長吳敏感慨道,“黃河賦予這片黃土高原奇特的自然風光和動人的文化故事,保護黃河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家園和文化財富。”

沿著沿黃高速一路向南,採訪團一行在“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大荔縣嚴通村看到一座座現代農業大棚在黃土地上鱗次櫛比,奔騰不息的黃河與蓬勃振興的鄉村交相輝映。

隨后,採訪團來到位於大荔縣城東的豐圖義倉。這座“天下第一倉”始建於1882年,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儲糧的清代糧倉,也是一座倉城合一的城堡式建筑,兼具防御和儲糧雙重功能,在中國乃至世界儲糧史上堪稱一絕。歷經百年風雨滄桑的豐圖義倉讓採訪團團員、中新社記者劉立琨感觸良多。“大家說到陝西會想到大雁塔、兵馬俑,不會想到去看集防御和儲糧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建筑的典范。”她說,這次來陝西,去了很多有文化歷史底蘊的地方,回去后要幫這些地方做好宣傳,挖掘出更多更好的陝西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陝西。

7日上午,採訪團赴華陰市參觀被譽為“陝西故宮”的西岳廟,並在華山腳下觀看了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張喜民等11人的華陰老腔表演。老腔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之一,始於西漢時期,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搖滾”,有著超強的爆發力,充滿原生態的震撼美,其聲腔剛直高亢、磅礡豪邁。

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讓採訪團團員、亞太通訊社副社長陳紅玲倍感振奮,“華陰老腔是古老的民族搖滾,它讓我們內心充滿澎湃的力量,它是黃河母親為我們注入的精神力量,這種藝術形式需要年輕人繼續來傳承和推廣。我們要將華陰老腔以及更多的非遺推廣出去,讓更多的海外華人感受到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之后,採訪團參觀了渭南市博物館和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館,聆聽渭南故事,體味非遺魅力。採訪團團員、委國僑報副社長鄭海燕感言,“渭南歷史文化積澱厚重,自然風光秀麗,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成效喜人。此行我收獲很大,感受頗深,我們會運用各個平台傳播所見所聞,讓更多的人了解渭南,了解陝西,讓中華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8日上午,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西安市的陝西歷史博物館,了解周、秦、漢、唐等10多個王朝或政權的建都史,品味陝西深厚的文化底蘊。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包含青銅器、歷代陶俑、金銀器、唐墓壁畫等四大類共170多萬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向大家介紹了博物館發展歷程和基本館藏情況。

數量眾多、巧奪天工的藏品令採訪團不時駐足。採訪團團員、埃及中國周報副社長朱新娥感嘆道,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讓她震撼,也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深感驕傲,她由衷希望發揮好橋梁紐帶的作用,促進開羅與西安、埃及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讓更多中東,乃至世界各地的民眾了解陝西,來陝西旅游、投資興業。

在彰顯裡坊文化和陝西美食文化的永興坊,採訪團賞陝北民歌,喝摔碗酒,咥老碗面,品茯磚茶……深度體驗這一陝西文旅IP。

採訪團團員、人民政協報記者劉圓圓表示,一路行來,深感陝西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我們既要保護和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守正創新,期待看到更多互動性強的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其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採訪團團員、中外新聞社常務副總編輯胡樹萌有感而發,這次採訪行活動特別豐富多彩,“華文媒體走進陝西,了解中華民族文化,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陝西各地為繁榮經濟、保護傳承文化所做的努力和所獲成就也令他印象深刻。華文媒體要勇擔使命,盡責講好陝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為傳播好中國聲音作貢獻。 

(責編:劉瓊、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