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五十六)
趙宇亮:微觀世界探索者,宏偉事業實干家
2021年04月12日14:01  

趙宇亮,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主任。

虛心求學,科技報國

趙宇亮院士於1985年在四川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后就職於中國核動力研究院,從事核燃料燃耗質譜分析方法研究。1989年赴日本原子力研究所進修,隨后在東京都立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先后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工作,從事原子核裂變碎片質量分析以及發現113號超重元素的研究。

2001年回國后,趙宇亮院士從核領域轉入納米化學領域,致力於納米生物效應(納米安全性)分析以及腫瘤納米藥物的研究,帶領團隊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是我國第一個以納米材料的健康效應與生物安全性為研究方向的重點實驗室,也是在納米健康安全領域以及腫瘤納米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室之一。從納米顆粒生物安全性學術思想的提出到創新方法學的突破,開辟了納米毒理學研究領域,趙宇亮院士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引領了國際上該領域的發展。趙宇亮院士時刻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其科研事業不斷奮斗的使命,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他一直堅持科研工作要服務國家、貢獻社會的理念。

嘔心瀝血,為國為民

2015年,趙宇亮院士積極開展霧霾顆粒健康效應研究,為國家制定防護、控制、檢測等標准提供了技術支持。2015年,針對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區霧霾污染嚴重影響居民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趙宇亮牽頭組建了霧霾健康效應與防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開展對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區霧霾細/超細顆粒的檢測和物理化學性質表征,探索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區霧霾細/超細顆粒的劑量—效應關系,建立霧霾細/超細顆粒健康效應評價和相關過濾、防護效果檢測的實驗方法及質量控制標准。為北京市大氣顆粒物健康效應研究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為制定霧霾防護與控制提供科學參考。

趙宇亮院士一直堅持在新冠抗疫的科技攻關第一線。2020年春節,武漢新冠病毒疫情大爆發,他立即組建和領導一支研發團隊,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高效檢測試劑盒(PCR-熒光探針法)的研發、生產和注冊工作。該試劑盒可用於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肛拭子和糞便多種標本中2019 新型冠狀病毒RNA 的高靈敏檢測。該試劑盒2020年2月10日經藥監局應急審批綠色通道,獲得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產品的注冊檢驗,在安徽省中科大省立醫院感染病、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已完成臨床檢測,向全國推廣。

2020年2月,在疫情發展最嚴重時,趙宇亮院士離開北京趕赴位於廣州黃埔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廣納院),和同事們一起開展抗擊新冠病毒的科技攻關工作,5月初才返回北京。廣納院團隊的抗疫科研攻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手持式新冠抗體金標測定儀,首次將檢測結果與人員定位等大數據分析相結合﹔新冠抗體納米磁珠診斷儀﹔每小時可以檢測280人的全自動高通量新冠抗體檢測儀等,多款產品獲得歐盟CE認証書。

成果斐然,舉世矚目

趙宇亮院士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Biotech, Nature Nanotech, PNAS, JACS, Angew. Chem. Int. Edit., Anal. Chem.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500余篇,被引>4.5萬次,H-因子~110。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2年和2018年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獲TWAS化學獎,2019年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等。

除了從事科學研究,趙宇亮院士一直致力於實現將納米安全性這個新領域的知識體系化,於2005年領銜11個國家的學者,編著了該領域的世界上第一部專著《Nanotoxicology》,2007年在美國出版,后來四次再版,並被多所大學選為教材。2006—2016年組織全國16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學者,按納米材料分類編著出版了15部《納米安全性》系列中文著作(科學出版社),為納米科學這個新興分支學科及其安全應用的知識體系的建立和普及,做出了開拓性貢獻。2010年,趙宇亮院士在“中國毒理學會”發起創建了我國“納米毒理學”專業委員會﹔2015年,在“中國藥學會”發起創建了我國“納米藥物”專業委員會,為新興前沿學科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趙宇亮院士在基礎科學層面突破了納米尺度物質毒理學效應的關鍵基礎問題以及化學生物學機制的研究瓶頸﹔在應用層面基於納米材料明確的生物效應與安全性,結合生物醫藥和臨床診斷檢測需求,建立經濟有效的納米生物醫學技術,為納米生物醫學技術的產業化健康和持續的快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實踐參考依據﹔在戰略層面突破國際社會對我國高科技禁運(卡脖子技術)的瓶頸,在納米技術研究領域服務國家需求,為提高我國納米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保障我國納米科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責編:劉瓊、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