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張修隆:隱藏身份70年的英雄!
2021年04月08日09:21  來源:中國僑網

海南最后一位南僑機工張修隆,於2020年10月29日在海南文昌家中離世,享年102歲。

張修隆過102歲生日的照片。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他把自己奉獻給了戰場,挽救民族危亡。

1.隱藏身份70年 回歸故裡無人知曉是英雄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先后中斷,大量的戰略物資無法及時運送到前線。

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條可以繼續運送戰略物資、讓中國延續生機的生命線在雲南開通了,它就是滇緬公路。

資料圖。來源:新華網

路雖然開通了,卻缺少車輛和經驗豐富的司機、修理人員。

1939年,華僑領袖陳嘉庚號召南洋的華僑青年回到中國,從事滇緬公路的運輸和汽車維修等工作。

張修隆出生於海南文昌抱羅鎮裡隆村。

當時,年僅21歲的他瞞著舅舅,和文昌同鄉一起報名參加了第九批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到達昆明后,張修隆在最短的時間裡接受了汽車駕駛及維修培訓,加入滇緬公路的運輸車隊,將一批批物資運送到抗戰前線。

張修隆在車隊負責運送汽油,稍有火星彈片,就會葬身火海。“不僅要小心駕駛,耳朵還得靈,一聽到飛機發動機的聲音,就必須馬上找地方隱蔽。”無數次,炸彈在張修隆的不遠處爆炸,濺起的泥土數米高……

三年間,張修隆和工友們共搶運了50萬噸軍需物資,為抗日戰爭做出了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張修隆回到故鄉文昌,見到了離別多年的母親,他長跪不起,哭責自己的不孝,母子相擁而泣。對於自己曾經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的這段經歷,他守口如瓶,誰都不知道。

資料圖:南僑機工張修隆從新加坡回到海南的相關証件。張茜翼 攝

2010年,一次偶然張修隆的南僑機工身份才被披露。而那些証明張修隆曾經為國奉獻的物件,如“南僑機工歸國服務團”綬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功勛章”,都被他所珍藏。

資料圖:“南僑機工”張修隆珍藏的勛章。吳岳文 攝

除了張修隆,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南僑機工,有的放棄優越的生活、高薪的職業,告別父母妻兒,還有人甚至女扮男裝,義無反顧地回國支援抗戰……

2.放棄優越生活 13歲回國參加服務團

蔣印生出生在印度一個富裕的家庭。

1939年,年僅13歲的蔣印生放棄了優越的生活,瞞著父母報名參加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開始了與槍林彈雨為伴的日子。

為了安全運送物資,躲避日軍轟炸,車隊隻能在晚上行進,甚至不敢開車燈。

蔣印生和工友們就用幾米長的白布連接卡車頭尾,看著白布,在黑夜裡前行。“我隨時都做好了犧牲的准備。”

由於一回中國就與家人斷了聯系,當時他的家人都以為他不在了,直到改革開放后,蔣印生才在國外見到了自己的母親。

資料圖:右三為南僑機工蔣印生。周毅 攝

那時他家已從印度搬到加拿大,父親早已去世,他的母親也因生病有些神志不清,但他一進門,就聽到母親在喊“印生兒回來了啊”。

3.現代版花木蘭 女扮男裝成一代巾幗英雄

李月美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一個華僑富商家庭,深受父親影響,李月美不僅在文娛體育方面拿手,還學會開汽車。

1939年,陳嘉庚招募機工回國服務的消息傳來時,李月美興致勃勃地報名,卻被拒絕,原因是不招收女司機。

於是,她效仿中國古代“木蘭從軍”,穿上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裝到另一處埠頭報名應征,結果姐弟倆雙雙入選機工服務團,但誰也沒有覺察到,李月美是一個女扮男裝的女僑工。

李月美回到中國在昆明經過軍訓后,被分配到總部設在貴州的“紅十字會”當司機。由於她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細心,搶救傷員、運輸物資,無所不能,所以,她的身份也沒有被懷疑。

1940年,李月美在滇緬公路運輸時,在一急轉彎處不慎翻車,身負重傷。幸虧過路的海南籍南僑機工楊維銓發現,並奮力搶救,把她從壓扁了的駕駛室中搭救出來,馬不停蹄地送往醫院急救。過后,楊維銓又留下來靜心照料“他”的飲食起居。

終於,李月美再也沒能隱瞞自己的身份,同時也被楊維銓的誠實和善良感動,和楊維銓相愛了。

廖仲愷夫人、著名社會政治活動家何香凝為彰其愛國精神,特題“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贈李月美作永久紀念。

4.舍小家為大家 積極回國投身抗戰

陳昭藻生在海南島樂會縣,后來去新加坡投奔哥哥陳昭芹,並在當地一家英國人辦的工廠學習汽車駕駛。

1939年,愛國僑領陳嘉庚發出“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號召南洋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中國參加抗戰,陳昭藻便報了名。

當時招募機工的條件是年齡20至40歲,但當時陳昭藻已經39歲了,為了防止落選,他把自己的年齡改成了32歲。

資料圖:2020年1月,四名南僑機工后人詩朗誦。左一為陳昭藻女兒陳達婭。中新社記者 翟璐 攝

從新加坡回到中國后,陳昭藻所在的隊伍在昆明停留了一周,就趕到緬甸仰光投入工作。

以前車隊四個人一組,一天都裝不好一輛車,在他們到來后,一天就可以裝兩輛車以上。

后來,陳昭藻又被調往國內西南運輸處下關分處第八修理廠,搶修滇緬公路上受損的車輛。

此后的一年,滇緬公路上的運輸高峰持續不斷,下關、臘戍、昆明……他一直奮戰在滇緬公路上的各個不同的汽車修理廠,搶修待發的車輛,直到抗戰結束。

資料圖:2010年1月16日,滇緬公路體驗館在昆明開館。中新社記者 康平 攝

從1939年至今,在許多人的推動下,關於南僑機工的這些被塵封的往事,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2018年,“南僑機工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南僑機工作為衛國者,對國家無私付出、默默犧牲,更不該被遺忘。

願南僑機工這個光榮的名字,代代相傳!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