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西柏坡,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這裡召開,“趕考”從這裡出發——
這張考卷,歷史給出了答案(來這裡打卡②)
本報記者  陳振凱  劉少華  楊俊峰
2021年04月07日11: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949年3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報。
  資料圖片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紀念碑。
  梁子棟攝(新華社發)

掃碼觀看視頻

“大院裡的梨花快開了,咱去看看!”

春光下,“中央大院”門口,游人排成長隊,導游不時“爆料”。

中央大院,即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它所在的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位於滹沱河沖出太行的山口處,山清水秀,春色如畫。

頭天剛降春雨,空氣又潤又暖。恰逢周末,周邊村的、縣城的、石家庄的、北京的、南方的,各路游人掃碼進院,或單位組織,或攜家帶口,或一人獨游。一頭白發的康俊海,家住附近馬峪村,“每年都要來大院幾趟”。

跟著游人,記者走進毛澤東同志舊居。果然,院裡那株梨樹含苞欲放。就在這個土坯平房小院裡,毛澤東住了關鍵的10個月。梨樹下、磨盤邊,他談笑間布下雄兵百萬﹔月光裡、油燈旁,他指揮三大戰役,指導全國勝利,謀劃新中國的樣子。他辦公室書桌上,煙灰缸裡似乎還有余燼,日歷仍停在一個特別的日子:1949年3月23日。那天早上,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即將動身時,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就在“進京趕考”前10天,一場歷史性的會議,剛在中央大院閉幕。會場有著濃濃煙火氣——中央機關大灶食堂。出毛澤東同志舊居后門,穿過老鼠嶺上一條防空隧道,再往西南走一陣,就能找到。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七屆二中全會在此召開。

會場正牆上,懸挂著毛澤東和朱德畫像,下方是兩面黨旗。主席台上,鋪著一張虎皮,這是東北野戰軍戰利品。一段珍貴的紀實視頻顯示,與會代表們穿著普通粗布棉襖,掀開帘子微笑入場。會議沒擺桌簽,先到先坐,有人拎小板凳來,散會后再搬回去。

1949年3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中共二中全會完滿結束  毛澤東主席向全會作工作報告》的消息。會址現場,記者隨身攜帶的一份當日報紙引起游客注意,紛紛過來“求合影”。有的游客發現,提到全會召開地,報道沒說“西柏坡”,而是用“石家庄附近”替代。全會批准召開新政協成立聯合政府,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毛澤東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要求全黨同志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

會址門口,涌來一撥又一撥打卡者。平山和愛志願者協會正在搞團建,有37年黨齡的康習龍帶著大伙重溫入黨誓詞。68歲的康俊海老人又出現在人群中,他從小就熟悉中央大院很多故事。那時,毛澤東教村民種水稻,朱德幫農民種地,董必武學會了紡線……康俊海的父親分到了田,再不用給地主扛柴火。

不知誰喊了一嗓子:“咱唱首歌吧!”

“唱哪首呢?《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作曲曹火星是咱平山人。《團結就是力量》,是從附近北庄唱響的。”

“總書記剛給北庄黨員回信,咱唱《團結就是力量》!”

“預備,起!”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離開中央大院,穿過領袖風范雕塑園,記者來到西柏坡紀念碑前。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介紹,碑高28米,象征著新中國成立前28年的卓絕奮斗。記者注意到,碑頂有一顆碩大的五角紅星,碑基上是醒目的“趕考”二字。

72年來,“趕考”成績如何?變化最有說服力: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已經天翻地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華民族徹底告別積貧積弱頹勢,開啟了圓夢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中國人民,從缺吃少穿到全面小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如今,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人依然保持“趕考”心態。正是在西柏坡,習近平總書記鄭重表示,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紀念碑南側下方,是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上,“五大書記”昂首走來的雕塑最受關注。一隊隊游人朝雕像圍攏,紛紛拍照留念。“‘趕考’聖地,來了就要打卡。”

離開西柏坡前,記者沿著崗南水庫繞村漫步,發現幾乎家家有汽車、戶戶住大房。

記者回京沒幾天,康彥新發來微信說,今年西柏坡的梨花開得可歡了。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